《说文解字·雨部》字研究

2016-04-14 08:16李娟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说文解字·雨部》字研究

李娟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

内容摘要:《说文·雨部》收字47个,包含了上古先民对种种气象的认知成果,反映了上古时期朴素的气象自然观。《雨部》位于《说文》十一卷下,同卷部首字及部首内部字的排列顺序体现了许慎“据形系联、以类相从”的系联原则。就词义训释而言,许慎采用了类别式义界、描写式义界与直训三种训释方式及形训、义训与声训三种训诂方法。本文通过系联《雨部》部中字来探讨《说文》的排列原则;通过辨析许慎对《雨部》的词义训释,来论述《说文》的训释方式及训释目的;通过文献典籍的印证来对《说文·雨部》的气象名物词进行疏证,以此反映先民对自然现象的认知过程和对气象称谓命名的原由。

关键词:《说文·雨部》;排列规则;训释;气象命名

先民造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将对万象万物的认知融入到汉字的构形之中。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通过分析字形来解说词的造意及本义。许慎在训释词义的过程中也包含了对古代文化的解说。《说文》所反映的古代文化包罗万象,许冲曾言《说文》“世闻人事,莫不毕载”,天文、地质、礼制、动物、民俗等古代文化都蕴含其中。《说文·雨部》收字47个(不含新附字),集中反映了先民对于自然界雲、雨、靁、電等气象的称谓认知,我们立足于许慎《说文·雨部》的排列原则及词义训释来探讨先民对于气象名物词的称谓命名。

一、“雨”在十一卷部首字间的排列位置

《说文》收字9353个,许慎在序中明确指明所收字的排列原则为“分别部居,不相杂侧”。许慎首创部首排列法,从篆文字形中提取相同的部分作为部首字来统摄领属一组字,提取出540个部首字,把形体相似或意义相近的部首字排在一起。部中字则根据篆文字形,据形系联,顺序排列,使零散的汉字呈现井然有序的排列顺序。许慎在《说文》中列出小篆形体,而小篆形体承甲骨文、金文“字形表意”的特点,能够从字形中分析出意义所在。所以许慎以据形系联来编排汉字的排列顺序是有理有据的。

“据形系联”就是以字形相近为原则进行系联,即前一个部首字后面系联一个字形高度相近的部首字。如:丨—屮—艸,屮同丨形体相近,系联在丨后,艸与屮形体相近,系联在屮后,这种按字形相近原则进行的系联,即据形系联。

在“据形系联”的同时,“以类相从”原则也贯穿其中。“以类相从”就是在同时系联到几个字形相关的部首字时,按照字义相近的原则优先系联;或在前一个部首字无法系联到下一个字形相似的部首字时,那么按照意义相近的原则进行系联;“以类相从”既贯穿“据形系联”之中,又作为“据形系联”的补充。

《说文·雨部》位于《说文》十一卷下,同卷的部首字依次为水、沝、瀕、く、巜、川、泉、灥、永、、谷、仌、雨、雲、魚、、燕、龍、飛、非、卂。我们根据许慎“据形系联,以类相从”的原则来分析《说文》十一卷部首字的排列顺序以及“雨”与卷中其他部首字的关系。

水,象形,众水并流之形,位于十一卷之首。

沝,二水也。象两条河流并行。与“水”字形相近,义相近。位于“水”部之后。

く,水小流也。象形,象宽一尺,深一尺的田间小沟渠,是较小的水流。与“濒”以类相从,位于濒部之后。

巜,水流澮澮也。《く部》:“倍く谓之遂;倍遂曰沟;倍沟曰洫;倍洫曰巜。”沟渠宽一尺,深一尺,叫作く。沟渠的深度比く增加一倍,叫作遂;比遂加深一倍,叫作沟;比沟加深一倍,叫作洫;比洫加深一倍,叫作巜。沟渠越深,水流越大,巜是浍浍的水流。与“巜”字形相近,字义相关。

川,贯穿通流的流水。汇集く、巜为巛,巛即川。字形相近,在字义上水流的大小程度逐渐加深。く、巜、巛三者据形系联,字形相近。

泉,水的源头。水流出后成“川”形,与川字形相近,字义相关。

灥,众多的水流。字形上汇集三泉为一,言水流之多也。与“泉”字形相关。

永,是河流的主流,是直流;

谷,是泉水的出口到达川流的地方,与河流字义相关。系联至此,没有与“谷”形似义相关的部首字,于是在“谷”字后又系联与“水”字形相近的“仌”。

仌,是水结成的冰,与“水”字形相近,据形系联。

雨,是自天而降的水,与水字形相近。

雲,与“雨”同是气象类,以类相从。

魚,是水中游动的动物,与水相关。

燕,与“魚”同属动物,以类相从。

龍,是飞动的动物,与“燕”类相从。

飛,与“龍”字形相近,据形系联。

非,相背,从飛下翄,与“飛”形相近。

卂,是迅速的飞,从飛羽不见,与“飛”形相近,义相关。我们以横线表示“据形系联为主”的系联方式,以箭头表示“以类相从为主”的系联方式。综上,可以归纳十一卷部首字的编排规则如下:

水—沝→瀕

—く—巜—川→泉—灥

—仌

—雨→雲

—卂

“沝、く、永、仌、雨、魚”几字与“水”是形相近的并列式系联,每个字后又有形相近或意义相关的系联字。“据形系联”、“以类相从”并非是两个完全的不同概念,汉字是表意文字,形相近往往义相关类相从。两者只存在主次地位不同,两者互相补充。系联十一卷部首字,发现“雨”向上承接字形相近的水与水流,向下系联事类相关的气象名词。

二、雨部部中字排列顺序

(1)雨

(2)靁、霣、霆、霅、電、震

(8)霁、霋、霩

(9)露

(10)霜、霚、霾、霿

三、《说文·雨部》的释义方式

许慎在《说文·雨部》的训释中,多以词组、短语阐明词义界限,也有少量单字释义的直训。

(一)类别式义界

霢,霢霂,小雨也。

这种释义方式可以归纳为:主训词+义差值。在表类别的词语“雨”前加限制或适当的修饰词“小”、“久”来标明词义界限,这样的义差值具有直观性,能够清晰的展现词义的性状特点。这种以类别式义界训释词义的训释方式,既能明确精炼地表达出词义,也能够很好地辨析同义词词义之间的细微差别。

(二)描写式义界

霓,屈虹,青赤,或白色,陰氣也。

霆,靁餘聲也鈴鈴。所以挺出萬物。

(三)单词直训

需,须也。遇雨不进止须也。

霜,丧也。成物者。

四、《说文·雨部》的训释目的

许慎在《说文·雨部》中使用的训诂方法包含形训、义训与声训三种。形训是通过分析字形来训释词的本义或造意,是与字形相关的意义。义训用对应的意义来训释词的本义、实义或引申义。声训是用音近义通的同源词来训释,显示出的是词源意义,深层意义,而非表面意义。

(一)形训

雨,水从雲下也。一象天,冂象雲,水霝其間也。

靁,阴阳薄动靁雨,生物者也。从雨,畾象回转形。

(二)义训

雹,雨冰也。

霖,雨三日已往。

霃,久阴也。

义训直接阐释词义的内涵和外延,直陈词义,不考虑词的语音形式和形体。“雹”、“”、“霖”、“霃”没有从字形上去分析词义,而是以对等的词义来说解,训释简单明了。

(三)声训

霜,丧也。成物者。

震,劈歴,振物者。

霆,靁余声也铃铃。所以挺出万物。

用音近义通的同源词“丧”来训释“霜”,丧,心母阳韵;霜,山母阳韵。二者山心旁纽,阳部叠韵。以“丧”释“霜”点明的不是“霜”的含义,而是其得名原由“使万物丧失生气”。“震”、“霆”用短语式的一两句话在句中推源,“震”得名于“振”,二者同属章母文韵,点明的不是词义内涵,而是其得名原由“奋起、兴起”。以“挺”作为主训词来训释“霆”,二者同属定母耕韵,点明的不是词义,而是其得名原由“使万物生长”。

形训、义训、声训三种训诂方法相互补充,贯穿全书,实现对造意、本义、语源义的训释。

五、《说文·雨部》气象名物词研究

(一)雨、霣

雨是从雲间坠落的水滴。《说文·雨部》:“水从雲下也。”《玉篇》:“雨,雲雨也。”《易·干彖》:“雲行雨施,品物流形。”雨为象形字,一象天,冂象雲,水霝其間也。《段注》:“引申之凡自上而下者偁雨”。

《说文·雨部》:“霣,雨也。”《约注》:雨者,自上而下之谓也。霣与陨通。《公羊春秋·庄七年》:“星霣如雨。”霣是“雨坠落”之义。“霣”得名于“雨”,霣,匣母文部,雨,匣母鱼部,二者双声,具有共同核义素“从高处坠下”,二者同源。

(二)靁 、霆、電

靁拟声词,象正负雲层相摩擦,两极電相交而产生连绵不绝的巨大隆隆声。《说文·雨部》“阴阳薄动靁雨,生物者也。靁間有回;回,靁声也。”《说文·口部》:“回,转也。”《春秋·玄命苞》:“阴阳合为靁。”古文形体、象雲雨闪電贯穿三个车轮,车轮转动必发出轰隆声,靁就是类似车轮转动的声音。古人认为靁声是神明在天上驾车经过发出的车轮声。靁雨能够使得万物生长,被认为是神明的恩赐,这也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气象与神祗间的主观认识。《释名·释天》:“靁,硠也。如转物有所硠靁之声也。”硠是石头转动的声音。“靁”得名于“硠”,硠,来母阳韵,靁,来母微韵,二者双声。两者具有共同词义特点“声音巨大”,二者同源。

霆是靁的余声,铃铃作响。《说文·雨部》:“靁,餘聲也鈴鈴。所以挺出萬物。”《释文》:“霆者,靁之余气挺生万物也。”《尔雅·释天》:“疾靁为霆霓。”《诗经·大雅·常武》:“如靁如霆。”“霆”得名于“挺”,“挺”、“霆”同属定母耕部,具有共同核义素“使生长”,二者同源。

電是正负雲层相摩擦而产生的光。《说文·雨部》:“阴阳激燿也。”,古文電形体象電光闪烁回旋的样子,雨为后起偏旁所加。《说文》以形训来训释“電”,是伴靁而生的光。《汉书·礼乐志》:“靁震震,電燿燿。”“靁”、“電”的区别就在于靁是轰隆声,電是伴靁声而生的光。《释名·释天》:“電,殄也。乍见则殄灭也 。”《说文·歺部》:“殄,尽也。”“電”得名于“殄”,電,定母真韵,殄,定母文韵。二者双声,真文旁转。闪電一闪而逝,殄为消失、绝尽之义,二者具有共同词义特点“尽、灭”,二者同源。

雹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圆形之冰。《埤雅》:“雹者,雨之冰也。”《说文·雨部》:“雹,雨冰也。从雨包声。”古文雹,形体呈圆形,语义来源为“包”。《说文·包部》:“包,象人褢妊,巳在中。”包为怀子之形,内含婴兒,肚皮呈圆形。“雹”得名于“包”雹,并母觉韵,包,帮母幽部,帮并旁纽,幽觉对转,具有共同核义素“圆体之形”,二者同源。

《说文·雨部》:“霢霂,小雨也。”《诗经·小雅·信南山》:“益之以霢霂。”《毛传》:“霢霂、小雨也。”霢霂是“溟蒙”的转语。《水部》溟:“溟,小雨溟溟也。”“蒙,蒙蒙、溦雨也。”溟蒙是小雨微雨之义,霢霂与溟蒙双声语转。

三日以上连绵的雨称为霖。《说文·雨部》:“霖,雨三日已往。”《尔雅·释天》:“久雨谓之淫,淫谓之霖。”《玉篇》:“雨不止也。”《左传·隐九年》:“春王正月,大雨霖以震,书始也。”

(六)露、霜、霚、霾、霓

露是能够从天而降,覆盖、滋润万物的露水。《说文·雨部》:“露,润泽也。”《释名》:“露,虑也。覆虑物也。”《玉篇》:“露,天之津液,下所润万物也。”露具有荫庇、润泽的功能,露的命名以其润泽功能为理据。

霜是露水凝结而成的,能够使万物丧生。《玉篇》:“露凝也。”从性质上,霜由露凝结而成。《说文·雨部》:“霜,丧也。成物者。”《释名》:“霜,丧也。其气惨毒,物皆丧也。”霜覆着于物体上,因其寒肃之性,易使万物生机消亡。“霜”得名于“丧”,丧,心母阳韵。霜,山母阳韵。二者山心旁纽,阳部叠韵。具有共同词义特点“使万物丧失生机”,二者为同源词。

霚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气。《说文·雨部》:“霚,地气发,天不应。”《玉篇》:“霚,天气下,地气不应也。”《段注》:“地气发而天应之则雨。”《释名·释天》:“霚,冒也,气蒙乱覆冒物也。”以冒训霚,霚是覆盖于地面的水蒸气,冒是覆冒之义。“霚”得名于“冒”,霚,明母侯部。冒,明母幽韵。明母双声,幽侯旁转,具有共同义素“覆冒”,两者为同源词。

霾是空气中悬浮的尘土颗粒,能使天色昏暗。《说文·雨部》:“霾,风雨土也。”《诗》曰:“终风且霾。”《毛传》:“霾,雨土也。”在性质上,霾是悬浮于空中的尘土。《释名》从命名角度来训释,“霾,晦也。言如物尘晦之色也。”霾悬浮于空中时,尘土飞扬,使得天色昏暗。“晦”是每月初一朔日,月尽,天色昏暗。“霾”得名于“晦”,晦,晓母之韵;霾,明母之韵。明晓旁纽,之部叠韵,且具有共同义素“昏暗”,二者为同源关系。

霓是青赤色或白色弯曲的虹。《说文·雨部》:“霓,屈虹,青赤,或白色,阴气也。”《段注》:“屈非其义,许意诎曲之虹多靑赤,或有白色者,皆谓之霓”。霓颜色比虹暗,颜色鲜艳的为雄虹,颜色暗淡的是雌霓。霓颜色的排列顺序与虹相反,红色在内,紫色在外。霓从“兒”得声,凡是从“兒”皆有“弱、小”之义。兒,是小的孩童;倪,是地位低下的婢子。“霓”得名于“兒”,兒,日母之韵,霓,疑母支韵,日疑旁纽,之支旁转。二者有共同词义素“弱、小”,二者同源。

总之,通过研究《雨部》在540部首中的位置以及部中字的排列关系,印证了《说文》排列的原则为“据形系联,以类相从”。《雨部》部中字的排列顺序,内含先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气象特点、成因来认知、命名自然气象的认知过程。许慎所采用的类别式义界、描写式义界以及直训三种释义方式使气象词词义的训释特点更加清晰,有助于辨别气象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了解先民命名自然气象的根据。在训诂方法上,形训从字形上分析气象词词义,显现出词的造意与本义;声训从语源和词义命名的角度来说解词义,还原了先民对气象名物词的命名原由。最后,以文献典籍为基础,对气象名物词的命名进行研究,反映了先民在认知、命名自然气象时,所暗含的具有民族色彩的神灵文化、自然气象文化。

参考文献:

[1]王宁.《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2]许慎.说文解字[M]. 北京:中华书局,1963.

[3]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M]. 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

[6]王风阳.古辞辩[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7]桂馥.说文解字义证[M]. 山东:齐鲁书社,1994.

[8]陈建初.《释名》考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A Study on the Words in Shuowen V Bu

LI Juan

Abstract:Shuowen V Bu covers 47 words, including the ancient ancestors’ various meteorological cognitive outcomes, and reflects the ancient period simple meteorological Nature. "Yu Bu" is in the “Shuowen” eleventh volumes, and the order of the words in the same volume and the radical characters reflects the principles of arrangement “according to form lines linked to class phase form”. As for the meaning of explanation, Xu Shen adopted the category of the sense of righteousness, the description of the meaning and the direct training. Xu Shen also adopted three methods, such as, form of interpretation, meaning interpretation and sound interpretation. We try to explain the principle arrangement of “Shuowen” by systematizing the words of “V Bu”; We try to discriminate the explanation of "v Bu" to figure out the way of explanations purpose; We use literature Classics to prove the reason for the terminology of Shuowen V Bu weather nouns and to reflect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of natural phenomena and the reason of weather appellation name terminology.

Key words:Shuowen v Bu; arrangement rules; explanation; meteorological name

中图分类号:H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52(2016)01-0046-05

作者简介:李娟(1991—),女,河北师范大学2014级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