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控制PM2.5

2016-04-14 01:39张娜
地球 2016年12期
关键词:能源绿色环境

■张娜

(沈阳市环境保护局浑南新区分局 辽宁 沈阳110015)

如何有效控制PM2.5

■张娜

(沈阳市环境保护局浑南新区分局 辽宁 沈阳110015)

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这种长期关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生产生活所带来的严重PM2.5成为了业内所关注的焦点。政府和社会的各界人士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处理PM2.5。本文将重点探讨如何有效控制PM2.5,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控制PM2.5可持续发展

1 PM2.5概述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在大气中的停滞时间越长对人体的危害越大。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中出现,各种建筑扬尘、生产生活扬尘、废气排放等为城市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阻碍。PM2.5的来源极为丰富,诸如秸秆燃烧、油烟排放、二氧化硫等等。面对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们必须严肃对待PM2.5加剧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形势继续恶化。大气中的颗粒聚集在一起将会吸收或者是反射光,同时还会大大干扰信号的传输。另外,在严重颗粒干扰的环境下整个环境质量极大下降,人们的视线将会受到影响。除此之外,这种微小颗粒将会从人体呼吸道进入内部器官,甚至是进入人体的血液,与此同时也将吸附的各种有毒物质转移到人体内。PM2.5与空气中的其他污染物的关系十分复杂,各种物质间互相转化,给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威胁。PM2.5的控制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我们可以通过公益广告进行PM2.5的宣传,让更多人意识到其巨大的危害性。随着互联网的发达,网络平台也是一个重要的宣传形式,开设环保网站,调动群众积极性,鼓励人们从小事中参与到控制PM2.5的活动中来。

2 如何有效防治PM2.5

2.1 采用综合治理策略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能源与环境愈发被利用:柴油被开发出来却作为汽车尾气被排放,造成温室效应;煤炭被大量挖掘,燃烧也成为了工业废气,导致臭氧层空洞;空调、冰箱的横空出世使得氯氟烃等化学物质在空气中的含量骤升,造成热岛效应。种种的迹象表明,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正在逐渐被打破,这不得不引起各行各业的关注。在工业生产和我们平时生活中将会产生大量的PM2.5,但是经过国外研究我们惊奇地发现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以及一部分的挥发性有机物等等所形成的PM2.5的数量要多得多。其来源广泛,根据我们对PM2.5的分析得出要想有效防止PM2.5,我们必须采用综合治理的措施,尤其是做好前体物的减排。当然,综合治理需要我们的工作统筹全局,加强各地区和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通过协作组织的形式对我们的PM2.5进行严格管控和监测必然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PM2.5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各国的关注,不少国家共同努力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希望通过严格有效的管控减少污染颗粒的排放。欧盟国家制定了《欧共体环境行动计划》以及《欧洲空气清洁计划》等规范,对于污染物的排放和环境质量有着严格的指标规定。而在美国也出台了许多规范,既有地方性法规也有全国性的,多种形式的法律法规相互补充和完善,大大推动了环保工作的展开。各国也在不断发展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将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紧密结合,共同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

2.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发达的城市中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往往是一些能源消耗量极大或者是污染废弃物排量极大的产业。然而,城市的经济必须飞速发展,但又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政府与企业十分头疼的问题。可喜的是,群众以及相关部门都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并都在不断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政府和企业方面正在逐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产业进一步升级。产业升级将会带来许多效益,教育发展得更加完善,金融、医疗、高新技术也都得到完善升级。在产业升级的同时还缓解了我们严峻的就业压力,就业市场终于得以缓和。经济可以发展,环境也可以共同发展,我们也看到两者的关系逐渐转好。未来,我们的政府相关部门还会采取更多有效措施,进一步改善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尽最大努力为人们提供高品质生活环境。改变能源消耗结构的工作在各个国家广泛展开,节能减排工作初见成效。例如伦敦市的能源供给模式采取了分布式,大大减少损耗。而日本也开始将可持续能源发的发展列入环保工作的重要部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是各个国家的一次巨大挑战,但是更多的是给整个国家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与希望。

2.3 推行绿色建筑

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高楼大厦在整个城市中所消耗的能源占的比重特别大。绿色建筑不是一个概念,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屋顶花园,庭院绿化,立体绿化等,绿色建筑是指建筑不仅对环境无公害,而且还能对环境资源达到充分利用的状态,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约空间环境质量和管理综合性能这六个方面入手,以改变传统建筑做法为目标,带动行业内的生态意识萌芽,以达到人、建筑和自然环境协调相处,再利用人力、资源创造良好的居住条件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在此之上,提倡利用节约型的建筑材料,在内外层的构造上,注重能源收集,防止室内能源的消散,体现自然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平衡性,也称作“生态建筑。”

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上,绿色建筑致力于把“绿色生命”与建筑材料融为一体,其中包含了技术、管理、材料、环境能源等各方面的探索性,其对于生态环境的意义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绿色建筑是解决能源浪费的关键。众所周知,在建筑行业内,从最初的买土地打地基开始直至建成验收,整个过程中对于能源,材料的消耗都十分巨大。钢铁,水泥混凝土等材料大量投入,但是如此高的消耗率与回报收益相比,利润几乎微乎其微。这样高消耗、低效率的建筑工作使有限的能源变得愈发紧张。虽然,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人口基数过大,每人所占有的资源量却处于极低的水平。因此,绿色建筑中加入环保意识,注重材料资源的运用,以绿色发展为基线会为业内发展指出一条新思路。②绿色建筑能够有效防止环境污染的发生。时下,与环境污染相关的词语频频被引发社会的关注,从温室效应到城市化所带来的热岛效应,以及严重的PM2.5对人体的严重威胁,种种现象表明人类所在的地球已不堪重负。而导致这些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建筑行业内的高污染作业。

在建筑施工时所用的人工照明,气体排泄和空调机械安装等措施使空气中污染气体的含量急剧增加,甚至有调查显示将近百分之五十的大气污染来自于建筑行业。气体污染,温度逐年升高,PM2.5不断地挑战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因此,环境污染首先应该从治理气体污染做起,绿色建筑从低消耗着手,不断研发探究冰箱空调等设施的创新工作,以低碳环保为目的,以遵循自然环境为原则发展建筑业,这是未来社会的必然趋势。根据以上的调查与分析,今后,绿色建筑应该会在国内得到极大的推崇和发展。

但是,对于绿色建筑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之间还存在着很多的误区:①生态环境意味着高成本,因此,绿色建筑的建造也需要付出高代价。在现在这个以商为主,利益至上的社会中,成本的高低决定了一个项目是否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对于优质环境的追求致使现在的低碳节能成为了高成本的代名词,绿色建筑的建造过程和建造材料虽然低碳环保,但却是低成本的投入。作为施工方,与其用高耗能、高投入的材料建造出低效率,低效益的建筑,还不如在最初就利用节能材料,既可以避免以后维修费用的支出或者修复工程的花销,从长远考虑还可以增加建筑的生命周期。以此来看,绿色建筑的成本低,耗能少,势在必行。②绿色建筑仅限于新建筑。对于绿色建筑概念的引进,会被误以为是高科技而不能应用于老建筑中。其实不然,绿色建筑的概念中绝大部分在于对老建筑的改造。比如由苏州设计的办公大楼就是在以前工业区的老厂房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在利用旧场地的基础上,更换新型节能材料,提高原建筑材料的利用率,现在其办公场所是三星级的绿色建筑。老建筑的设施,材料和装备才是生态环境整改的主要方向。这样的改造对于降低PM2.5的危害而言,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2.4 提高城市绿化率

PM2.5对人体所造成的损伤难以估量,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采用新技术监测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全面而有预测性的分析。数据是反映实际情况最直观的信息,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相关检测工作,绝对不能马虎大意。PM2.5将会诱发人体各种疾病,我们要利用高新技术干扰各种对人体将可能造成的损伤。相关部门应该定期进行调查,跟进环境发展与人们的健康状况,针对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对于有效控制PM2.5,我们必须以预防为主,兼顾节约环保,从各行各业出发,探索低碳环保的发展新模式。从这个方面出发,提高城市绿化率内作为提倡生态保护的新思路,应该大力提倡。通过提高城市绿化率,能够大量减少有毒颗粒,这种末端治理方式在很多国家都受到欢迎。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大量种植园林绿化植物,提高社区绿化指标,实时监控PM2.5的状况。

3 结论

经过多年研究以及学习国外经验,我们总结出了不少治理PM2.5的措施,在未来的治理工作中,我们还需要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以便应对变化的气候环境。另外,政府部门需要注意对化石能源的管理,尽量减少需求并严格控制PM2.5的排放量。培养全体社会人员的环保意识,通过宣传和引导让大家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PM2.5防治工作中来,我坚信我国一定会走出一条经济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白志鹏,董海燕,蔡斌彬,朱坦,姚学祥.灰霾与能见度研究进展 [J].过程工程学报. 2006(S2)

[2]陈明华,李德,陈长虹.上海市微小颗粒物污染现状调查与分析 [J].上海环境科学. 2003(12)

[3]王荟,王格慧,黄鹂鸣,高士祥,王连生.南京市大气中PM10、PM2.5日污染特征 [J].重庆环境科学.2003(05)

[4]黄鹂鸣,王格慧,王荟,高士祥,王连生.南京市空气中颗粒物PM10、PM2.5污染水平[J].中国环境科学.2002(04)

[5]杨复沫,马永亮,贺克斌.细微大气颗粒物PM2.5及其研究概况 [J].世界环境.2000 (04)

X3[文献码]B

1000-405X(2016)-12-473-2

猜你喜欢
能源绿色环境
绿色低碳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环境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