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课程中找到自己

2016-04-14 10:06邓庆民
江苏教育 2016年58期
关键词:奶昔生涯性格

邓庆民

让孩子在课程中找到自己

邓庆民

校本课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在于引导学生“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在于激活学生学习的欲望。

学习设计;课程设计;生涯指导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颠覆式创新之父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等在《创新者的课堂:颠覆式创新如何改变教育》一书中讲到了一个关于“奶昔”的故事:

有一家快餐店想要提高奶昔的销量。市场营销人员对最可能购买奶昔的客户群进行分析,并邀请他们就改进产品提出建议,根据调查结果,公司再对他们的产品进行改进。然而,这些并没有对销量产生任何影响。

后来,有一位新来的研究者花了一整天待在餐厅里,他记录了顾客购买奶昔的时间、是否打包等情况。结果发现,几乎一半的奶昔是在早晨售出而且大多是打包带走的。原来,顾客购买奶昔只是因为需要开一段漫长而枯燥的车去上班,奶昔满足了他们“消磨上班旅途”的需求。

一旦公司理解了消费者的需求,哪种产品特性能更好地满足需求,哪种改进毫无用处就变得一目了然。

克里斯坦森教授说,当缺乏动机的学生“顾客”并不购买学校提供的产品时,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通常都非常努力地工作,以提高他们的产品质量,希望创造出更加有趣、更加令人信服的课程、教材和多媒体资源,从而解决学生的动机问题。然而,他们正在尝试解决的并不是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也类似与此。如果说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跑道”,校本课程更像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在草地上“奔跑”。我们过多地将精力放在规划校本课程的种类和内容等上,而忽略了对于校本课程功能的思考,没有看到师生共同“奔跑”的意义。

其实,校本课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在于引导学生“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在于激活学生学习的欲望。

首先,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价值,并不在于开发出多少有特色、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校本课程,而在于开发出的校本课程能否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学习设计的思路不是侧重于教师讲授的内容,而是学习的设计。正是由于学生的不同,也就有了需要的差异,校本课程设计过程也因对象或内容的不同而变化。

课程内容设计要看到学生的差异,要依据学生的具体需要进行调整,一般至少要进行三次调查:第一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调查分析,运用相关问卷,了解学生需求;第二次在课程开始前,开出课程内容菜单,让学生选择需要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第三次在每一单元的学习前,就教学主题相关的问题与困惑进行调查。经过这样的调查分析,知晓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知道学生如何思考,然后进行教学路线设计。

其次,学生不但是单纯的学习“参与者”,而且应该是他所学东西的“创造者”,从这种意义上讲,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是师生共同经历的学习过程,“共同创造”可以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路径。

校本课程设计的起点是学生认知,学习是知识的建构,是学生个体参与实践。根据学生在课程中的地位以及参与程度的不同,校本课程可以表现为“对学生”的课程、“与学生”一起开发的课程以及“依靠学生”的课程。

如《遇见未来的自己》生涯指导课程,从自我认知、生涯抉择、生涯规划、生涯管理等方面进行模块化设计,特点是知识性、结构性。这是“对学生”的课程,这一课程适合初次上生涯辅导课的学生,侧重生涯理论以及生涯工具运用的学习,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生涯发展的初步认识。

《我们的故事》课程以学生的生涯故事为资源,以“冰山理论”为支撑,引导学生分析各种行为背后的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层次,学会自我分析,看清自己深层次的需要,这是“与学生”一起开发的课程,侧重学生领悟与体验。

《帮帮小明》培训课程,采用案例的方式,以方法和方向指导为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帮助当事人。在此基础上,创设真实的情境,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即运用”,同伴群体在中学阶段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指导一个学生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同时在助人过程中学生更能深刻认识自己。这是“依靠学生”的课程,侧重学生的助人指导。

最后,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机会,让他们有可能对“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激活了他们学习的欲望。

法国科学认识论研究专家安德烈·焦耳教授认为,学校自始至终都没能让学生爱上学习,然而它的首要目标恰恰是引导学生愿意学习。对于校本课程而言,“开发”正是其魅力所在,“与学生共同开发”让校本课程的价值更具教育教学意义。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戴维·珀金斯教授提出,教育的任务不是传递 “已经打开的盒子”里面的内容,更应当是培养学生对 “尚未打开的盒子”和“即将打开的盒子”里面内容的好奇心。如生涯辅导的“性格分析”单元,是以“性格色彩”为性格分析工具,设计为五个教学阶段:解读性格色彩理论;自己性格色彩分析;影视文学作品人物性格色彩分析;身边熟悉人物性格色彩分析;完成人物性格色彩分析报告。正是由于学生对于自己性格色彩的好奇,他们才会去掌握性格色彩的分析工具,并进一步从性格角度去理解别人,学会用 “差异化”的方式与人交往。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我们需要时常提醒自己:“我们正在尝试解决的是不是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我们的课程是不是学生需要的,学生是否真的能在课程中发现自己……

只有“让孩子在课程中找到自己”,才能使得校本课程成为学生自己的课程,成为对学生有价值、有意义的课程。

G423.04

B

1005-6009(2016)53-0015-02

邓庆民,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无锡,214000)师训处副主任,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奶昔生涯性格
猫的性格爪知道
吐槽退役生涯
奶昔袭击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草莓奶昔湖
生涯教育:未来已至,未来可期
一颗负责的心——我的班主任生涯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奶昔和DNA
性格描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