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

2016-04-15 18:01赵继红
成才之路 2016年9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高等教育培养

赵继红

摘 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是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基本要求,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对于高校而言,要确立新的高等教育思想和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创新人才;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策略

中图分类号:C961;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9-0005-0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各国经济、科技与军事实力的竞争必将转化为人才的竞争。因此,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校创新人才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创新人才的内涵及其培养的重要意义

(1)创新人才的内涵。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品质和人格等几方面素质的人才。具体地说,表现为:“新”——掌握新的前沿性的知识;“专”——在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或较深的造诣;“博”——对于以所在专业为中心的相关学科和相邻学科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够运用有关的知识;“实”——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处理信息能力、研究能力和操作能力。还应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冒险的科学精神,面对困难、挫折永不言弃的坚定信念。

(2)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1)培养高校创新人才是时代的呼唤。未来时代是以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增长和发展都要依靠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就体现在创新人才的匮乏上。中华民族要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科技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在培养创新人才上下功夫。2)培养高校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在许多方面,尤其是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挑战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就是培养不出在国际上占据领先水平的创新人才,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民族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高等教育要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服务,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关键就是培养出具有高度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3)培养高校创新人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品行端正、计算机和外语水平高,而且还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开阔的视野,有较强的吸收消化先进科技知识和开拓专业新领域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较高的创新素质,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实现人才质的飞跃,实现个人的完美成长。这也正是培养高校创新人才的意义所在。

二、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应试教育扼杀创新精神。当代大学生从小所受教育就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多年来对他们创新能力的扼杀,导致了他们创造力的缺乏。主要表现在:考试失败会导致学生自信心的下降,甚至有时会毁掉他的一生;考试的标准化答案、标准化答题思路,标准化一统天下,导致了学生求异精神的匮乏、求异思维能力的低下;学习内容、考试内容的封闭性、局限性,导致了学生创新视野的扩展受到限制;还有,应试教育单纯以智育为目标,使得学生情感体验单一、苍白,丧失了自我个性,也缺乏对知识的自主选择能力;考试还常使学生过度焦虑,缺乏创造性思维应有的放松心态,过度的竞争压力导致学生缺乏人际交往中的智慧碰撞,难以产生灵感的火花。

(2)社会对高学历的过度认可阻碍创新意识。社会把学历视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这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由于担心拿不到高学历而无法被社会认可,找不到理想的职业和位置,大学生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拿取高学历文凭上,并因此不加选择、不加怀疑地接受知识,迎接考试,以求顺利毕业。这样,他们就丧失了对知识加以选择、加以系统化、加以创新的意识和动机,一味服从于老师的观点,忽视了学历背后知识的创新价值。

(3)传统教学方式抑制创新能力。传统教育采取的是一种刚性化、单一化、灌输性的教学方式。刚性化即为加强学生某一方面的学习,就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规定开哪些课程,并强调要保证多少课时。这种做法忽视了教育规律,也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发展上处于被动。单一化即在教学中过度机械地强调统一的标准,既限制老师在教学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因材施教的重要性。灌输性使师生间缺少了情感和学术交流,导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丧失。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反映出高等教育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思想,使学生们无法灵活运用知识去游刃有余地创新,从而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被湮灭,这恰恰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南辕北辙。

(4)教育环境抑制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有的高校的管理方法是一种缺乏民主的管理。教师没有了创新才能发挥的余地,刻板的校风对学生也产生了约束作用,使他们在进行创新活动时有所顾忌,阻碍了其创新能力的发挥。至于高校的教学评估体系,往往偏重于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的出勤情况、课时完成情况等,而不去考察发掘培养了多少有创造力的学生。正是由于缺乏对教师创新型教学和学生创新才能发挥的肯定和奖励,教师和学生也就逐渐失去了创新的热情和动力。另外,目前许多高校采取的是封闭式教学,各个高校间学术合作、学术交流很少,这不利于营造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

(5)实践环节阻碍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当代大学生太偏重于知识的积累,四年时间里光学习基础课、专业课就占据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如果不是课程安排,甚至连去搞实验的时间都没有,更是很少投身于实践环节去锻炼能力。虽然近年来高校开展了越来越多的实践活动,也确实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很少有科学探索性的尝试。大学本科生没有专门的导师,不可能带领他们去开展科研实践。研究生要好一些,而由于研究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多,让每个人都真正参与到导师的科研中来也确实存在客观条件的限制。即使能参与进来,也只是搞一些服务工作。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在实际的科学实践过程中由潜在的能力变成实际的能力,得不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正是由于以上这些问题的阻碍作用,使得我国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处于滞后状态。

三、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

(1)确立新的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将取代资本和自然资源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在这种形势下,我国高校的教育思想应是“学习和发现相结合,确立学习与应用和发现的双重目的,在学习过程中从创新精神、知识基础、研究能力与方法等方面发现创新条件,并在学习的基础上直接进入发现的领域。”现代高校教育目标不满足于知识的积累,而强调学生去探求知识、创新学问,使他们能冲破现有知识圈的张力,创造新知识。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要培养高级创新人才,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有较高的创新能力,乐于在教学中从事创造性的活动,并能随机应变,深入掌握教材的内容,探索恰当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他们应对所教的专业有浓厚的兴趣,并能以此来吸引学生,从而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知识、启迪智慧、开发创新潜能的教学集体和环境。1)努力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教师的创新能力是一定的个人素质和教学环境的结合,并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教师要具有创新能力,必须有一种在事业上追求不懈的精神,必须不断丰富、更新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教师必须善于从自身的工作特点出发,敢于尝试,随时总结经验教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另外,教师要及时吸取先进的经验成果,开阔视野,解放思想,进行改革和创新。教师之间必须经常交流信息,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2)调整教师队伍结构,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为积极适应人才竞争与人才流动的形势,应因势利导、加大力度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根据高校的自身特点,改革、调整教学科研组织方式。加强校际合作,加大学科交叉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积极组织和开展以学科群为基础的高层次人才协作活动。3)形成良好的教学态度。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有必要形成良好的教学态度。教师要使学生相信自己是最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承认每个学生皆有创新能力。

(3)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校园环境。1)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高校要创建一个高校内部的科研创新系统。同时,还要鼓励研究人员和教师不盲从、敢于创新,专心致志于学术创新活动。这样,学生才能参与到学术活动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为培养高校创新人才提供一个开放、活泼、自由的空间。2)营造群体创新氛围。培养高校创新人才就要努力创造一种群体效应,使本来没有足够创新兴趣的学生互相鼓励,互相竞争,从而使每个人的创新兴趣都被充分激发。要利用目前高校多学科的优势,创造不同学科的学生更多相互接触的机会,鼓励他们跨系跨专业选课,还可以打破目前学生按系按专业住宿的情况,以促进不同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的互补。此外,还要对具有创新才能的学生奖励和宣传,利用榜样力量,形成积极创新的大环境,使每个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都得到激发。

(4)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对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需要构建一种更加高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首先着眼于对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的培养,并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探索科学知识,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从而促进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1)发展个性教育。发展个性教育,就要减少学校的共性制约,改革过于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为大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宽松的空间和环境。2)实施研究型教学。高校教育要完成创新人才的培养,就要实现由注入式教学向研究型教学的转变。可以为本科生配备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作为导师,每个导师带十几个学生,进行长期的稳定的辅导。此外,还可以建立以高校为中心、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科技工业园区。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激发灵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研究设计出方案,然后在产业中进行具体实施和操作,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满足了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3)建立创新型课程体系。这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要的一环。所设课程要注重学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并能够为学生提供扎实宽厚的理论知识。这一课程体系应包括:基础理论课程,如自然科学概论、社会科学概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方法,了解整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所学专业的发展历程;思维训练课程,如辩证逻辑、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思维素质和能力,为学生探索新事物、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方法类课程,如科技文献检索等,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推理方法,学会搜集资料、信息和处理资料的科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个人创新潜能的进一步发掘。

总之,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能够科学、高效地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还会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高校作为创新人才的孵化器,必须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探索创新,力求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冷余生.略论大学教学过程中学习和发现的关系[J].教育研究,1985(04).

[2][德]戈德弗里德·海纳特.创造性教师和创造性学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徐子湖,杨加冷.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J].教育探索,2004(01).

[4]温寒江.全面深入改革传统教育培养创新能力[J].北京教育,1999(03).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高等教育培养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