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方乙方

2016-04-15 10:06黄小腰
大学生 2016年5期
关键词:人民大会堂乙方甲方

黄小腰

刚刚看了韩剧《龙八》,男主人公说,他永远不会臣服于任何甲方,也永远不会成为任何人的乙方。在商业中掺和过的人,对甲方乙方什么的比较敏感,今天就来讲三个乙方的故事。最近我装修房子,连续几个月,一直当着甲方。在为我服务的几家乙方中,有两家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是厨柜的设计师,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小伙子。第二次来工地,他就和装修工长、工人发生了争执。厨柜尺寸和厨房瓷砖铺贴的衔接出了点差池,还没分辨清楚是哪方责任,他就对着工人来了一句:“说话怎么那么费劲。”工人一听就火了,若不是我这个甲方镇场,怕是当场就要打起来。后来我听他接同事的电话,说其他客户的事,短短几分钟,他说了好几次“这活我没法干了”,语气很冲,看来是一贯作风。

第二是安装楼梯的两个老师傅,脸上一把皱纹,不过身板还很壮实。他们把做楼梯扶手的方形钢管从一楼搬到七楼,不知为什么,搬了很长时间。搬完了我才知道,最长的一根方钢接近五米,进不了电梯,他们想了很多办法,最后不得不爬楼梯,方钢一头戳出楼梯间窗户,另一头伸进电梯,辗转腾挪才抬了上来。事后我想,如果他们想偷懒,告诉我钢管只能锯断拿上来后再焊接,虽然难看,我也只能同意。但他们并没有采取这种简单粗暴的办法,也没有诉说难处,更没有索要“上楼费”,而是设法解决了问题。

本文第三个乙方,是曾经的我,为一个福建男装品牌策划春季新品发布会的乙方。

新品发布会选择的场地是人民大会堂。人!民!大!会!堂!任何一个做公关活动的人听见这个场地都要头疼。人民大会堂戒备森严,要求繁琐,在那儿做活动要比在五星级酒店麻烦好几倍,而且,价格很高。

客户心意已决,预算有限。我们筛选了人民大会堂承办对外活动的几个厅,根据发布会的预计规模,只有最大的那个厅合适。该厅的场租高达十八万,而发布会的总预算才三十万。

客户嫌贵,我们坚持这是唯一恰当的安排,建议增加预算。客户还是嫌贵,我们还是坚持。拖了两天,客户和一直跟我们抢生意的L公司签了发布会的活动承办合同,只留给我们媒体宣传的部分。预算没有增加,场地还是人民大会堂,我不知道L公司怎么能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

到了发布会举行的那一天,我们胸前佩戴着人民大会堂的专用出入证,以媒体接待的身份进入发布会现场,看见一个熙熙攘攘如菜市场的男装新品发布会。从没见过那么短小精悍的T台,也没见过和T台挨得那么紧的嘉宾席,模特如果伸长腿,说不走就能踩到嘉宾的头。

原来L公司缩减预算的方法,是选择一间中型厅作为场地,硬生生省下几万场租,哪怕T台被腰斩,嘉宾摩肩接踵。这是我们毫不考虑的替代方案,因为这个方案太因陋就简,太节衣缩食。可是客户挺满意,他们其实不要求发布会现场有多么高大上,在他们看来,只要在人民大会堂开了发布会,就证明这个品牌实力非凡。

第一个乙方,是不合格的乙方,动不动就说撂挑子不千的狠话,显得不负责任。不仅不主动解决问题,还要添乱,让甲方不得不帮他协调和第三方之间的关系。如果以后还要购买这个品牌的厨柜,我一定会要求换个设计师。

第二个乙方,是优质的乙方,主动为甲方考虑,遇到困难,自己尽力解决。我看着他们一头的汗水,真心觉得感动。职业精神不是靠光鲜的衣着和工作环境展示的,在知名厨柜品牌的设计师身上没有看到的职业精神,我在两个老师傅身上看到了。

第三个乙方,也是不够合格的。乙方的确有义务为甲方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方案,但前提是彻底了解甲方的需求。投其所好比追求完美更重要,“只买对的,不选贵的”,交易无论大小,都存在性价比。如果你说千不了,没关系,有的是竞争对手来帮你拿走这单生意。

那次人民大会堂活动之后,我不再那么自以为是,哪怕客户提出的需求很奇葩,也会先尊重,再分析。作为乙方,我们常常把“换位”挂在嘴上,但直到那一次,我才算真正开始学习换位思考。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不可能不成为甲方或乙方,相反,我们几乎随时都是他人的甲方或乙方,所以,我很高兴开始了这种学习。

责任编辑:徐玲玲

走后门来的

小佳是Tracy老板朋友的远房亲戚,在北京不咸不淡地念着会计专业的小二本,今年大四。Tracy所在的部门是市场部,在小佳入职之前,Tracy和她的老板都有点忐忑,对于一个学会计的姑娘,不知道这个部门里能有什么适合她的工作。于是Tracy决定把手头上行政部分的工作交给小佳,这样能让她更专注于更重要的项目事务。

然而,Tracy的忍耐度在小佳入职后的一个小时后就被消磨殆尽。“你知道吗!她居然问我怎么从邮箱下载附件!她是现代人吗!”Tracy义愤填膺地向我控诉小佳的罪行。必须承认的是,如果不是Tracy亲口描述,我也不敢相信这是真事儿,小佳是我听说过的职场技能最差的实习生。不会Word排版,不会使用Excel公式,PPT就更算了,连幻灯片放映都不知道在哪,Office办公三剑客她一个都玩不转。办公室里总以极高频率出现着“Tracy姐,你看这个……怎么弄?”,每一声呼唤都让Tracy把心提到嗓子眼,她强忍住心中怒火,从工位上站起,走到小佳身边,解决一个个本不该存在的问题。

Tracy终于忍不住,质问小佳“在学校里究竟学了些什么啊?”,这才知道,原来小佳每天都在学校提供的会计软件系统里学习操作,即使上网也只是点开视频网站刷电视剧。实习,不过是奉父母的旨意行事。“还不够给我添乱的”,Tracy对于该怎么熬过和小佳共事的时光感到万分焦虑。绊脚石变了

当故事眼看着要朝“小白领大战关系户实习生”的方向疾驰时,Tracy突然发现,“Tracy姐,你看这个……怎么弄?”的出现频率明显降低,小佳犯过的低级错误竟然不会超过三遍,手头的行政工作在不知不觉中,慢慢一点点被小佳分担。距离小佳入职,不过才一个月。

一次,Tracy刚结束拜访客户,着急赶回公司开一个重要会议,会上她还要给老板们做方案报告。没想到路上遇到了大堵车,眼看着约定的会议时间就要到了,计程车却还在三环大型双向“停车场”上行进艰难。Tracy拿出手机给小佳打了个电话,告诉她自己可能会迟到,请她帮忙把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带到会议室做简单的准备工作,这样杀回公司后自己能第一时间出现在会议室。“我的桌面上还有一叠会议资料是要发……”最后一句叮嘱还没来得及说完,Tracy的手机突然自动关机,怎么也打不开了。Tracy又急又气,不知道在叮嘱不完备的情况下,小佳能不能做好简单的会议准备工作,本来就迟到了,千万别再出什么大的岔子让老板们看笑话。

紧赶慢赶,Tracy终于在会议开始前的5分钟到达公司楼下,小佳正在电梯间等她,看到Tracy后给她摁好电梯一同上楼,噼里啪啦地汇报起来,“Tracy姐,你的电脑已经连好投影仪,那叠资料也已经每个人桌上放了一份,刚才有位先生打电话到座机来找你,说刚才结束的会议有份材料忘记给你带回来,打算明天快递过来,他们说你的手机无法接通,我就直接把公司地址留给他了……”Tracy一路点头一路小跑到了会议室,还好来得及。PPT翻页笔摆在鼠标旁边,Tracy打开PPT迅速开始做起了报告,还好一点没耽搁。

会议结束后,Tracy回到工位,小佳递过来一大杯水,笑眯眯地说,Tracy姐你跑一下午渴了吧,猜你一定没来得及喝水。Tracy接过水杯猛暍一大口,才反应过来,原本担心小佳会弄砸的事情,她每个细节都想到并且做好了,实在是出乎意料。“谢谢你呀,不然今天我就要出洋相了。”Tracy想到出租车上自己对小佳能力的怀疑,不免有些不好意思。

因为对小佳抱有不满,Tracy并没有关注到职场零技能的小佳,在这一个多月历是如何做到逐渐掌握基本工作技能,从只会添乱的绊脚石,转变成为能够承担工作的真正意义上的实习生。“我发现她脾气很好,能接受别人的建议,也挺好学,不知不觉她好像帮了我不少。”再和我描述小佳时,Tracy如是说。

实习生手册

小佳的“一月速成记”让我想起了当年做实习生时的自己。我学哲学,那一年我也大四,大概也会让大部分公司老板纳闷“学哲学的学生来我这能做什么?”这个问题。那一份实习是在一家很有名气的外企,也在市场部。和小佳不一样的是,我通过面试成为了这家公司的实习生。但在这之前,对于一家大型外企的市场部实习生该做什么、怎么做,我完全没有概念,我的出发点,说起来也只是想为简历增加一段比较好看的经历而已。

第一天的工作是和我的前任实习生进行工作交接,因为离职得突然,前任实习生和我只有短短一天的交接时间,我在一天里学习了从未见过的办公系统、邮件平台,全英文的。我不知道怎么订会议室,不了解一个项目应该走哪些内部审批流程,甚至记不住各个相关部门同事的英文名并和他们的长相准确一一对应,所有陌生的新事物对我来说都是巨大的信息流,对,还都是英文的。

在我完全一头雾水的时候,我成为了在这个岗位上孤军奋战的新人,面对着七位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给我派活的老板。我始终觉得,在最开始的一周里,我的老板们对我,应该也有和Tracy对小佳类似的“嫌弃”——因为我实在太笨拙了,庞大的工作量和不熟练的我形成了巨大反差。穿越整个办公区上空的呼喊“Sophie!我要的那份材料怎么还没弄完!”时不时出现,更多的情况下是在电话那头劈头盖脸的追问。

怎么办?总不能刚来就撂挑子吧,心里再打鼓,也只能硬着头皮边学边千。工作流程不清楚怎么办?每一项我需要负责的工作,我都为它们建立了流程文档,记录下正确的工作流程和要特别注意的事项,比如CEO的秘书脾气暴躁、CFO的秘书常犯迷糊。英文商务邮件没写过怎么办?照着别人的写呗,用简短的英文描述清楚事情,并且礼貌而友善地结尾。老板们同时砸了七八个项目合同下来要跟进怎么办,根据合同的急缓程度进行分类,优先处理紧急的,不着急且可以合并处理的就攒一块再做。

一个月之后,我完成了这个部门有史以来的第一本“实习生手册”。当然了,之所以是有史以来第一本,也可能是因为之前的实习生并不像我一样没有经验需要从头学起。我在一个月的摸索中,渐渐有了扫除迷雾的感觉,交给我的工作也更得心应手,至少能第一时间知道我该做什么、怎么做,更重要的是,怎么更陕更好地做。

这份实习持续了6个月,在我离职的前一天,一位老板为我写了长长的推荐信。另一位老板,也是我最喜欢和敬佩的老板,单独请我吃了一顿午餐。“我从来没有请过之前的实习生吃午餐。”她说。离职后的两个月,一位同样进入这家公司市场部实习的师妹告诉我,多亏了同事给她那本“实习生手册”才顺利熬过了艰难的第一周,而她最后才知道那本手册出自我手。

在做实习生的几年里,我常常和大家一起吐槽老板,自以为是地认为所有公司都是压榨实习生的好手,实习生这一形式的存在,不过是企业变相征招低成本劳工而已。那时候的自己不知道,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有义务承担起帮助实习生成长的义务。为向你提供实习机会的公司创造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获取经验和历练,是某种程度上的等价交換。选择成为一名实习生,就要为自己负责。

在小佳和我的故事里,无论是奉旨行事还是为简历添彩,都算不上太良好的实习动机,也谈不上从头为自己负责。所幸还有一条底线托起了差点尴尬收场的实习——快速学习和快速消化。最近听说Tracy准备跳槽离开现在的公司,而小佳越做越顺手,虽然仍然有遇到问题的时候,但渐渐地不发问自己也能琢磨出个所以然来。“不会没关系,愿意快速学,就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离职前小佳抱着Tacy大哭舍不得她走,Tracy这么安慰她。

青任编辑:刁雅琴

猜你喜欢
人民大会堂乙方甲方
破产千金倒追落魄甲方:所有的好,不如刚好
一份从田间地头到人民大会堂的报告
少林秘宗自卫术
少林实用防卫制敌术
家庭劳动小岗位聘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