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新时代

2016-04-15 02:18
文化纵横 2016年2期
关键词:外交利益战略

从习近平主政后的外交频率来看,中国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可以明显感觉到,中国内政和外交已经特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单纯靠内部的改革或简单的对外开放,都不足以推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交采取的是“请进来”和“接轨”战略,只是相当有限地借助外资和技术引进,基本不与外部世界进行深层接触和发生根本性的冲突。在领导层,相信只要经营好国家内部,就能保证自己的快速发展。从经验层面看,这一战略非常有效。最主要是因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提供了机会和途径,它在保障中国内部发展的同时提高了中国的外在影响力,中国的利益和西方的利益相当一致。但近年全球产业格局也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地缘政治结构正在重新洗牌,中国的外部拓展也遇到很大的阻力。但若要解决中国自身的发展问题,就必须在全球的层面上进行战略经营,在全球市场和世界政治的意义上设计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国并没有其他的选择。

进入习近平时代之后,领导层意识到这一历史趋势,在自我认知上,开始明确放弃“韬光养晦”策略,采取一种新的外交战略。因此,必须对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外交诉求,对自己的外交目标和价值观,对自己的外交战略有清晰的界定和说明。这是中国所面临的外交任务的内在需求。

中国所面临的复杂的外交局面,首先来自于外部的误读。在英文文献中,存在着大量中国正崛起为霸权国家的表述。石之瑜文章认为,这是中国既有的“利益均沾”、“天下观”在英文世界中引起误读的表现。或许中国不应仅仅拘泥于自己单边发展的概念,而应以自制或者让步的方式,发展更为浅显、但也易于在国际战略中打开局面的双边话语。蔡孟翰文章则点出了中国面临的外交局面的另一层原因:中国崛起的理论困境和危机,有其对内部国家体制的认识不足,进而导致了无法构思对外有说服力的崛起战略。

严海蓉文章所描绘的中国在非洲所遭遇的误读,正是此一外交处境的注脚。较之老牌殖民主义国家甚或各新兴经济体,中国在非洲的经济实践只能说是一个蹒跚学步的新来乍到者,努力在各类利益纠葛和文化冲突间找到合适的做法。但面对海外媒体和本地选举政治对中国议题的操控和误读,中国显然应对乏力。

因此,若要真正形成“走出去”时代的积极战略,培养起真正与外部认知互相匹配和适应的外交话语,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杨成文章指出,中国外交现在不缺形而上的宏大概念和理论,但实证研究却严重不足。中国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上,需要相当的物质投入和制度性产品。这就要求相关研究必须克服功利性需求的诱惑,调整既有的粗放型研究路径。只有这样,才能走出自我的利益和价值认知,以坚实的知识基础,建立起健康的大国心态。

猜你喜欢
外交利益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战略
战略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