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民族团结教育融入中学课外活动的有效模式

2016-04-16 18:13丁一王神华谢小惠宁德市民族中学福建宁德3521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畲族民族团结课外活动

丁一 王神华 谢小惠(宁德市民族中学,福建宁德352100)

探索民族团结教育融入中学课外活动的有效模式

丁一 王神华 谢小惠
(宁德市民族中学,福建宁德352100)

传统的基于课堂宣讲式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存在多种弊端。本文以国家关于民族团结工作实施意见为指导,基于学校实际,通过实施“八个一”活动,探索民族团结教育融入中学课外活动中的有效模式。

民族团结教育;课外活动;交流互动;教育模式

传统的基于课堂宣讲式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在具体实施中,往往局限于课堂和教材,侧重在课堂上对知识的传授和把握。特别是在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虽然对民族团结教育相当重视,但学生真正获得的思想教育却很少,而且只是单纯的理论说教,缺乏课外活动为载体,不能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民族团结意识。基于学校实际,通过实践活动,笔者所在学校宁德市民族中学探索出民族团结教育融入中学课外活动中的有效模式。

一、课堂宣讲式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的弊端

课堂宣讲式是传统的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学生接受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阵地,这种教育模式往往存在着较多弊端。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一味注重说教而轻视实践教育,大多数学校只是通过开设一些政治理论课程来宣讲民族政策法规,介绍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任课老师大多是汉族,由于他们缺乏对少数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了解,制约了他们的授课效果,这种政治宣讲式课堂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缺乏深度和广度,没有在深入挖掘民族团结以及民族文化的本质和内涵,缺乏文化的渲染。同时这种模式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融合和交流互动,忽视了民族团结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各民族成员之间的友好相处、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合作共存。有些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学校虽然已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但是民族团结教育仅仅“进教材、进课堂”,而未实现“进头脑”,只是使学生形成相关的认知结构,无法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成行为,从而引导学生对民族团结从认知上服从上升到情感上同化和行为上实践化。此外,很多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过程中,课堂上也借助媒体展示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服饰、饮食等外显事物,虽然有助于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了解,但不够系统深入。由于缺乏活动载体导致学生的认识是片面的、肤浅的,无法真正理会民族文化观念和民族文化精神。

二、民族团结教育的工作新思路

国务院2012年7月出台的《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在学生中广泛组织开展民族团结交流活动,组织举办民族文化艺术节,开展学校‘结对子’、学生‘手拉手’等活动”的要求。

2014年7月国家民委发布了《关于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寺庙的实施意见》,对中学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提出了更为详尽的指导意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组织好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理论常识、民族政策常识和民族团结的教育,让各族学生了解多民族的国情,了解党和国家民族理论政策法规。二是加强各民族师生间的交流交往。营造各族师生团结友爱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动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三是发挥好教育资源优势,将“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增强学生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自豪感”。

近几年以来,我校在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上进行不断探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实现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的基础上,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课外活动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外实践教育,总结出了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中学课外活动的实践模式。

三、民族团结教育融入中学课外活动中的有效模式

我校位于我国畲族人口最为聚居的福建省福安市,是全国首批七所“民族中学示范校”之一,福建省办学时间最早(1958年建校)、少数民族生比例最高(畲族学生占60%)的一所少数民族重点完中。学校住校学生一千多名,大多是来至偏远农村的畲族学生,长期以来他们和汉族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民族团结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施“八个一”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课外活动中。让学生们以体验参与交流互动的民族团结教育模式,增强民族团结意识;真正感受到民族团结所产生的精神感召力和情感力量,使民族团结育效果内化,成为学生的价值观和自觉行动。

1.参加一个民族文化社团

组织学生参加民族文化社团,通过活动增进各族文化的了解与交流。2002年校团委与政教处、体图音组等牵头指导,第一个民族类学生社团——畲族歌舞社成立。截至目前,民族类学生社团共计8个,包括畲族文化研习社、民族传统体育类的高脚马社、板鞋社、毽球社、畲乡美食类的乌饭制作社团、糍粑社团等具有浓韵地方民族特色的学生社团组织。活跃的畲族舞蹈社曾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民运会表演,并深受好评。舞蹈队的“打枪担”“赛竹卜”在宁夏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分别获得一、二等奖;舞蹈“龙图腾”、原生态畲歌“山哈歌谣”参加海峡两岸中学生文化活动深受好评。民族舞蹈社团还经常积极参加当地开展的少数民族文化活动,给畲族群众送去精彩的文化节目。2016年我校学生代表宁德市参加省民运会获得7枚金牌、3枚银牌奖和4枚铜牌的好成绩,同时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

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帮助学生实现角色的转变,从被动受教转变为主动学习参与,将民族团结内在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民族团结的行为。同时民族社团活动也有效的辐射到了社团之外,让他们感受到各民族学生之间这种亲如兄弟姐妹般的团结氛围,有效地实现民族关系的良性互动。

2.与一个民族学校结对子

为引导各族中学生交流交往交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和“四个认同”的思想,由团中央学校部发起以新疆和19个对口支援省市中学共青团组织深入开展“各民族中学生结对子——百万新疆中学生与内地中学生结对子”活动。我校团委以此为契机,主动联系结对学校——新疆昌吉州呼图壁三中。由两校团委牵头,通过电话、QQ、微信等多种途径了解对方学校相关情况后,共同发起“互通一封书信”“共亮中国心”“同上团队课”等系列活动,活动中以班级对班级结对交流,介绍班级成员的学习生活情况、学校概况和家乡风土人情等,表达对结对班级小伙伴的关心和祝福。熟悉后,结对班级各成员以座号对座号相互经常通信,讲述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分享自己的成长感悟、心愿梦想。

我校初二1班的吴恺南同学开始一直担心和新疆呼图壁的哈萨克族学生交流会有困难,当收到对方来信后激动了好多天,“他们原来是这么的热情好客,还邀请我到新疆玩”。呼图壁三中八(5)班恒巴提在来信中说道:“真的很高兴认识福建的你们,我以前害怕和陌生人交往,谢谢你的邀请,有机会我一定会到你们学校玩,也希望你能到新疆来。”传统的书信为我校和新疆小朋友搭建起友谊的桥梁,随着信件、照片、绘画、贺卡、视频等不同形式的互动交流,友谊加深了。

3.每年举办一次民族文化艺术节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后而沉淀形成,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弘扬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具有更重要意义。我校自2013年起每年在畲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举办校民族文化艺术节,每年的活动都精彩纷呈,活动项目涵盖“畲族历史文化、民间文化展”“畲族服饰图片、民俗实物展”“美丽畲乡”风情摄影师生作品评选、“畲歌对唱”“畲族文化、习俗讲座”“民族体育趣味比赛——抢猴蛋”“体验制作品尝畲族小吃——糍粑、乌米饭”“观畲族茶艺、品畲族红茶”“畲族陶艺制作”“油扇制作”等,让畬汉师生沉浸在欢快的民族大家庭的节日氛围里。

通过举办民族文化艺术节让广大学生对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民族文化艺术有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增强学生热爱民族意识,增进对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团结与了解,同时给各民族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为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融合、增进各民族师生之间的友谊、激发民族团结情感起到很好的效果。

4.建一个“民族温馨之家”

由于历史原因,我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普遍落后,学生生源多来自宁德各县市、区农村,到民族中学与汉生同班级学习,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成为学校工作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实施面向全体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成为学校工作的中心。

有些来自少数民族村落的学生在生活上、心理上、学业认知水平上往往存在一些困难,在学校寄宿缺少家庭的温暖。校团委提议经学校大力支持建立了一个“民族温馨之家”,由教工团支部收集上述困难学生资料,建立困难少数学生档案。对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由校团委发起捐款或牵手社会爱心人士为其助学。近年来,“民族温馨之家”已累计为身患重病的畲族学子募得善款十六万余元,为这些家庭排忧解难,他们的感激之泪和一封封感谢信也感染了全校师生,这是民族团结的印证。

“民族温馨之家”每年都举办“一起过冬至”等活动,让少数民族学生体会家的温暖,在这个“民族温馨之家”中鼓励生活条件好的汉族生在生活上帮助少数民族同学;而来自农村、生活节俭、朴实勤奋的少数民族学生又能以刻苦、自立来感染汉族生。

5.新媒体下的每月一组民族团结知识有奖问答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QQ、微信等新媒体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对学生的民族团结等教育实践中,占领校园舆论主阵地,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旋律,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和多样性。

学校团委与福安微盟合作,在福安微盟提供技术支持下,每月设计一组民族知识竞答题,学生通过关注微信平台进行竞答。传统的纸质试卷知识竞答往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通过微信等新媒体技术不仅解决了这个难题,同时新颖的形式也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

6.校刊开辟一个民族团结主题专栏

《青春梦》是由我校学生自主管理编辑的每学期出版一期的刊物,已连续出版了23期,深受我校师生的喜爱。从去年起,校刊《青春梦》推出“民族团结”专栏,通过每期刊登民族团结知识、国家相关民族政策、优秀畲族传统文化、畲族历史文化名人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感人至深的民族团结的事迹,激励全校各族青年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努力。

7.组织成立一个畲族经济研究小组

学校团委紧紧围绕畲族特色,结合地方实际,组织成立畲族经济研究小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走访畲乡农林牧副渔种养殖基地,考察畲乡经济发展状况,提出切实可行的产业实施方案,为畲乡农业发展出谋划策;通过拜访畲族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内涵,为其传承和发展献计献策;通过走访畲乡工业企业等单位,了解畲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现状,为畲乡经济全面发展献言献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少数民族生活和文化,牢固树立学生热爱畲乡、服务畲乡的理想抱负,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畲乡产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8.每年组织一次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教育活动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是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包括历史遗址、纪念场所、人文场馆和博物馆等。我校每年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组织学生参观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和闽东革命纪念馆,通过“两馆”参观,让学生们了解畬汉两族人民从1929年至1949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光辉战斗历程:畲族人民接过马列火种,畲族山村创立红色政权;三年游击战争艰苦岁月,畲汉两族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实物中,半斩腰刀、梭标刀、单面尖刀、铁尺……陈列的76件文物不禁让人心潮澎湃。学生置身其中,仿佛看到当年众多优秀的闽东畲汉儿女团结一起,以大无畏的勇气和对党的忠诚,共同演绎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乐章。

民族团结教育是对学生知识、情感态度和能力综合培养的教育。若仅在课堂上“听”,在书本上“看”是很难达成的。通过课外活动的体验才能完成真正的教育效果内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对民族团结课程的有益补充。通过组织开展“八个一”系列活动,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中学生课外活动中,充分发挥课外文体活动的德育载体功能。在“参与、通信、体验、交流、阅读、答题、调查、参观”的过程中,立体多元地让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生动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课外活动,让民族团结教育的有血有肉,同时又能创设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提升同学们民族团结意识,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寺庙的实施意见[Z].民委发[2014]94号.

[2]金尚女.对民族院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模式的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2014(10).

(责任编辑:林文瑞)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模式研究”(项目编号:FJJK14-445)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畲族民族团结课外活动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民族团结之歌
课外活动类作文
畲族三月三
畲族民歌
两会“课外活动”四川山西搞得好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非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课外活动中的一些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