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对比,提升学生的阅读感知力

2016-04-19 06:35王宁玲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6年5期
关键词:辨析文本课文

王宁玲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品析感悟、内化悦纳、实践运用,其中,对语言的品析感悟是实施其他教学环节的基础。因此,教师只有为学生挖掘文本内部以及一组文章之间的对比元素,引导学生在深入辨析品鉴的过程中发现言语表达的秘密,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感知力。

一、基于同一文本中的对比,提炼文本结构

一篇文章是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在行文过程中,作者创作的思路前后联系、相互照应,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领学生不断深入其中,在前后的对比观照中构建起文本的基本框架。

以教学《说勤奋》这篇说理文为例,教师可以采取前后对比的方式,引领学生深入研读说理文的文体特点,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1.在类比事例中探寻论据特点

在初读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提炼概括司马光与童第周两个事例的大致内容,让学生在深入对比中反思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个人物作为论据,他们分别具有怎样的典型价值。例证中的人物属于不同的时代,在不同领域取得了成功,从而更全面地证明了中心论点“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用勤奋的汗水浇灌出来的”。在对比阅读中,学生逐步向自身的思维“深水区”迈进,渐渐意识到说理文中选择事例是实实在在为说理服务的。

2.在寻求规律中提升实践能力

在上述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向文本迈进,为学生创设认知情境,引导学生对其中的规律进行探究,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表达意识。如在教学中,教师以“练写关于梦想的说理文”为情境,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论据?学生纷纷献计献策,有的认为可以选择姚明这个人物,依靠自己的努力在国外站稳脚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有的认为还可以罗列外国人实现梦想的案例,如海伦·凯勒,与前面的姚明形成国籍上的互补;还有的认为可以补充穷苦山区的孩子依靠自己的坚持不懈实现梦想的故事……在交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学生已经将课文中选择事例的方法铭记于自己的脑海中,并能根据不同的论点进行实践运用。

从教材中的“这一篇”向“那一类”转化,学生的自我思维能力也在搜寻、辨析、实践中得到了提升。

二、基于多维视角下的对比,窥探语言表达

1.删减,为夸大差异奠基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不断地深入文本。对文本语言文字的分析,不能局限于理解词义,而要在具体的语言表达情境中体悟语言内涵,感受其表达的精妙。只有引领学生经历这种由浅向纵深迈进的过程,学生才能积累与内化语言。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就善于利用删减方式引导学生对比语言表达效果。在执教《燕子》时,薛老师示范背诵时故意漏背了“小燕子”中的“小”字,引发了一次学生对比辨析的头脑风暴。学生在深入对比中发现,这个“小”字看似不起眼,却将燕子的灵巧、轻盈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同时凸显了作者对燕子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在这一案例中,薛老师为了引起学生对课文核心词语的关注,采用故意遗漏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鲜明的可对比资源,使学生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为今后的自主性阅读打下基础。

2.调换,为感悟原文铺垫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原文词语意思相近的字或词语进行置换,让学生与原文进行深入的对比辨析。

如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冰心在描写旺盛的海棠花时运用了“喷花的飞泉”。在自主阅读中,很多学生并没有重视这一神来之笔,不失为一种遗憾。在教学中,教师将课文中的这个“喷”字改成了“长”字,引导学生深入辨析,学生一读便深有体会。在最后的交流中,学生纷纷表示,原文中的“喷”字生动地再现了海棠花由内而外的生长力量,迸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在这样深入的辨析对比中,学生形成的不仅仅是对语言的品鉴能力,思维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三、基于相同特质下的对比,感受表达策略

1.横向对比:相同主题的不同策略

苏教版教材注重将主题相关或者相类似的文本组合在一起,具有鲜明的单元特征,这就为学生在深度阅读中进行题材对比提供了资源,为顺利实施对比形式的互文阅读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对单元内课文的研读,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同一单元课文的主题相近,但他们在内容选择、结构设置、语言风格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对比性互文阅读中,教师就不能仅仅将学生的视野局限在单一的文本上,而要以联系发展的眼光,引导学生在两篇甚至是一组文章的横向对比中进行深入辨析,帮助学生发现文本在表达过程中彰显出来的言语秘密,学习作者表达的方法,为提升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奠定基础。

如《詹天佑》《钱学森》《最后的姿势》是同一个单元中的课文。这几篇文章都以写人为主,在表现手法上也呈现出了很多的共性,如紧扣人物动作、语言以及心理等细节进行刻画。掌握这些写作上的策略,对于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其更有价值之处是在横向对比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在表现手法上存在的特点:如《詹天佑》与《钱学森》更多的是从正面入手将人物的特点直接呈现;《最后的姿势》则将很多笔墨用于描写其他角色,借助获救学生、施救人员等其他角色的视角烘托谭老师的人物形象,使谭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横向对比的眼光来观照文本,这样学生就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文本的表达方法,在感知共性、对比差异的过程中,形成对写人类文章习作手法的积累,感知表达方式的多元化。

2.纵向对比:相同作者的不同风格

同一作者所呈现出的创作风格是相对固定的,但生活遭遇的巨变很可能让其创作风格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现象也为学生感知其作品内涵、对比策略异同提供了资源。因此,教师要善于引用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作品,引领学生合理、准确地把握文本内涵,提升阅读水平。

如六年级下册的教材分别选用了著名词人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人生早期的《如梦令》与人生后期的《夏日绝句》。这两首作品在创作风格上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执教《如梦令》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阅读感知词意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深入词境,感受李清照早期生活的悠闲自得。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夏日绝句》,让学生对比感悟《夏日绝句》中体现出的忧国忧民,从而更加深入地感受词作的内在意蕴。最后,教师可以出示李清照人生经历的资料,引导学生探讨思考她的创作风格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正是在这种联系对比中,学生的学习思维变得更加清晰、更加明朗,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和策略有很多,联系对比阅读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对开启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词语辨析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整合教材特点与学生认知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比式的互文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辨析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背课文的小偷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