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文字语言:开启阅读教学的另一扇窗

2016-04-19 06:30王淑芳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6年5期
关键词:天游峰哈尔空白处

王淑芳

在文学创作中,留有适当的空白能使读者展开充分想象,对文学形象、意境等进行积极的再创造。打开苏教版六年级教材你会发现,课文中的“空白”无处不在:一个不起眼的小标点、一处段落间的留白、一幅文本插图、一个文章里的特殊句式……其实,这些被我们遗忘了的“空白”就是一种“非文字语言”,有时承载着全文的精华与核心思想,是作者的独具匠心所在。

教师巧妙地挖掘与利用文本“空白”,可以唤起学生对文字的深度解读,打破原有的固定阅读思维模式,并有效开启学生阅读训练的另一扇窗,引导学生读出作者隐含于“非文字语言”中的含义。作为一线教师,我一直在思索、尝试。

一、“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读”插图

文本不仅仅包括课文中的文字,还包括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带有感情色彩的插图,是“无字”的空白处,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重视插图资源,合理利用,对学生进行各项语文能力训练,达到以图促品读、以图促理解的目的。

如《郑成功》一文,配有郑成功带领官兵的出征图:在波涛汹涌的海浪中,隐隐约约看到一支正在加速前进的庞大舰队,前后绵延十几里,风帆蔽空,战旗招展。在指导学生朗读此片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近及远地观察插图,并进行想象,进一步理解郑成功率领的军队训练有素、规模宏大,理解军队英勇顽强的作风以及郑成功的英勇机智。通过看图、想象、说话、再读环节的有效引导之后,学生在后面的阅读中生发出了战斗图、欢迎图,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战斗过程。

教材中的插图虽然是静态的,但反映的是某个精彩瞬间的事,具有形象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插图立足于文本,能还原文本的真实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将插图转化为学生“阅读”的一处视角,能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在文本的恰当处、关键处“重锤敲击”,才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东船西舫悄无音,唯见江心秋月白”——善迁移

任何一篇好文章都不是平铺直叙的,它必定有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变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迁移理论,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人生体验,促使其认真体悟文本,用语言与文本做最充分的交流和沟通,让学生对文本形象产生角色认同与移情体验。

在《理想的风筝》一文中,被截去一只腿的刘老师在春天放风筝,这一情景在作者的印象中最为深刻。作为读者来说,读到此情境,也应该深受感动。作为学生来说,他们能感知放风筝对于一个残疾人的不易,是一种对自我的挑战,是一种顽强的体现,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在学习“追赶风筝线”这一情节时,学生透过文字知道了刘老师如何去追,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系列说话练习:“好不容易要抓到了,可是,一阵风吹来,左脚又崴了一下,接下来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刘老师当时心情又是怎样的?天上的风筝似乎又在告诉人们什么呢?”通过设计这样的迁移情境,学生在言语表达中充分想象:作为一个残疾人,刘老师在追赶风筝时是多么艰难,同时也领悟到刘老师超越自己、自信乐观的品质。

迁移填补了作者赋予文本的情感空白,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具有情感基调的阅读平台,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思路和答案多元化,既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又提升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用“议点”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小学生天生就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总爱打破沙锅问到底。“议点”看似微不足道,但常常能给学生带来顿悟和惊喜,让学生在“议点”的关注下进行言语表达。

在《船长》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师生在共同研读哈尔威牺牲的部分时,一位男生突然发言:“我觉得哈尔威船长真懦弱。”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打乱了我的预设。在这种情况下,我抛出话题:“同学们,你们说说哈尔威船长真的懦弱吗?请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哈尔威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于是,我又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再现当时紧急情况下哈尔威舍生忘死的精神品质。这样,课堂讨论、争辩的过程就变成了熟读精思、深层拓展的过程。因此,在学生的理解有偏差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作为教师,我们应引领学生在“空白处”多下功夫,在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在委婉处还它个委婉,从而乘想象之舟神游于文本之海,或喜,或悲,或爱,或恨……在文章中感受生命,倾吐真情。

四、“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善延伸

“言有尽而意无穷”常被认为是一篇好文章的标准。教师需要独具慧眼、深入浅出,恰到好处地挖掘课文语言的空白点,适当安排一些口头补白或练笔,延伸情节,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拓展学生心灵的空间。

如,《爱之链》这篇课文并不是特别深奥难懂,作者通过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乔依这两件事情,说明爱是可以延续、传递的。文章的结尾是这样的:“乔依睡着了,妻子给了他一个温柔的吻,轻声说:‘一切都会好的。我爱你,乔。’”他们的明天会是什么样子呢?教师可以在此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续写故事。大多数学生都朝着美好的方向去写,写明天的他们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一点正迎合了本文的教学主题:好人有好报,我们一定要尽力帮助有困难的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许多课文的结尾处都会留有开放的空白点,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师要巧妙利用这些空白点,设计合理的补白对话,拓展教学内容,升华学生的人文感悟,丰富他们的语言表达,让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言实践中得到交融。

五、“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评追求

热情洋溢的评语如同一个火把,能点燃学生言语表达的热情;恰如其分的评价好似一把钥匙,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基于言语形式的评语,具有“点石成金”般神奇的力量,能引领学生在文本的“空白处”停留,从而将言语表达得更精准、更生动。

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讲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这句话时,我首先出示了天游峰的图片,让学生谈谈感受,然后反复指导学生读这个句子,并及时评价。第一次评价:“我感觉你怎么爬到100多级就急着下山了,注意这可是‘顶天立地’的天游峰啊!”第二次评价:“这次你已经爬到600多级了,我感觉你的心跳有点加快了,让我们一起来攀登这顶天立地的天游峰吧!”第三次评价:“这回我感觉你已经汗流浃背了。”

在教学中,我通过评价不断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在斟酌词语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知道了用词要准确,还体会到了扫路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既得言又得意的过程。不经意间,适时的评价语为“非文字语言”增添了光彩。

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空白处”,引导学生学习,让“空白处”开启言语表达的另一扇窗。

猜你喜欢
天游峰哈尔空白处
丹山碧水
空白处应选哪幅图
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武夷山归来
点评曹海永老师的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学散记
空白处应选哪幅图
创意美术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脑力对对碰
杰克·吉伦哈尔比弗利山庄不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