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绿洲》文本解读及教学建议

2016-04-19 06:30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6年5期
关键词:迪拜绿洲阿联酋

冯 兵

一、文本解读

《沙漠中的绿洲》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在课文中,作者写了自己在迪拜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我对这篇课文的解读如下:

1.主题鲜明

作者去阿联酋的“贸易之都”迪拜,没有写七星级酒店,也没有写购物中心,而是开篇就这样写道:“在这白茫茫的沙漠中,有着星罗棋布的绿洲——那是城市。”接着写道:“我们来到迪拜访问。这里绿树成阴,鲜花遍地。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这样就将读者的视角引入到了鲜明的主题——迪拜的人民是如此爱护花草树木。紧接着,作者水到渠成的所闻所感,无一不凸显主题,“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阿拉伯朋友这样说”“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作者将“善待环境,环境就会给我们带来美好的生活”这样的主题贯穿全文始终,主题十分鲜明。

再读文本,作者在凸显主题的时候,是循序渐进地进行铺垫的,开头就让读者产生了疑问:在这白茫茫的沙漠中,有着星罗棋布的绿洲,这绿洲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接着,迪拜街头的美景,更是让读者产生了疑惑,不禁要问问为什么。然后通过阿拉伯朋友的叙述,读者知道了绿树成阴、鲜花遍地的原因,知道了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花草根部,感受到人类有了花草树木,生活才更加美丽,到这里应该说主题已经凸显,此时收笔也能点明主题,但是在此基础上,作者又看到园林工人给花草浇水,写出了这样的语句:“眨眼功夫,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这样就深化了主题——人们善待了环境,环境也会回报人类。

2.思路清晰

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用所见、所闻、所感来组织写作材料,开篇点题,引出了沙漠里的绿洲。接着,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用眼睛发现迪拜城市的与众不同之处,围绕“绿树成阴,鲜花遍地……”这样的沙漠绿洲景观,引发寻根问底的访问诉求。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听阿拉伯朋友叙述后,了解了阿联酋人民克服困难,种植花草,建成了绿洲。在第四、第五、第六自然段中,作者用自己的双眼去观看,感受到了园林工人精心管理花草树木,看似多此一举的浇水,其实是为了让花草更艳丽,看出阿联酋人民是用心对待花草树木的。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作者水到渠成地发出感慨,这就是作者此行访问的最大收获。作者循着“发现与众不同之处——探寻原因(耳闻目睹)——得出结论(感慨收获)”这样清晰的思路,让读者感受到了文章的缜密与严谨。

3.语言流畅

《沙漠中的绿洲》一文,语言流畅,富有节奏感。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用“绿树成阴”“鲜花遍地”“没有……更不见……”等词句,给读者展现出了画面感,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采用间接叙述和直接语言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出了自己的所闻,“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买来、买来、买来、挖去、填上、埋下”一系列的动词,让间接叙述完全口语化,简洁流畅,富有节奏感。像这样富有节奏感的流畅句子在第六自然段也有,“眨眼功夫,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这样的句子更让人感受到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此外,“星罗棋布的绿洲”“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等形象化的语句,读来不仅让人感到流畅,更能让人想象出文本所展示的画面。

4.对比鲜明

从题目开始,沙漠和绿洲,白茫茫的沙漠和星罗棋布的绿洲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培育一棵树和培养一个孩子,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阿联酋人民的艰辛劳动,浇水前的园林和浇水后的园林,这都是文中直接呈现出的几组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不仅体会到了阿联酋人民用心对待环境,而且感受到了迪拜的环境优美。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虽然描写的是迪拜这座城市的优美景色,其实也暗含着对比,作者访问这座城市时,为什么对“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特别关注,因为,作者其实已经在无形之中将迪拜与作者平时生活的地方作了比较。可以想象,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有攀树枝,摘鲜花,在草地上行走的现象。通过对比,我们知道了阿联酋人民的优美环境来之不易,也了解了阿联酋人民对环境的爱护。

二、教学建议

作为学生,掌握《沙漠中的绿洲》作为客体存在的教材原生价值,并不是阅读的目的,学生阅读的目的,是通过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即掌握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也就是言语智慧。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走向言语智慧的选择,让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为教学价值铺路搭桥,让学生在文本的言语行为中构建自己的理解,生成自己的言语经验。我的教学建议如下:

1.不可忽视的文体特点

“访问”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有目的地去探望人并跟他谈话。”访问的最大特点是通过交谈获取信息。纵观苏教版小学十二册教材,本课是小学阶段出现的第一篇访问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访问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梳理出阿联酋人民不惜代价“培植树木,善待树木”这样的写作顺序。其次,作者与阿拉伯朋友的交流不可忽视,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在写阿拉伯朋友说的话语时,采用了间接语言叙述与直接语言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阿联酋人民对环境的付出。在阅读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比较、换位等方法,感悟间接语言描写表达更指向了课文重点,倘若全段落都直接写阿拉伯朋友的叙述,将是多么乏味。再则,在课文的第四到六自然段中,作者用自己的疑问引出园林工人的工作和话语。这样的文体特点,是学生不可忽视的关注点。

2.不可或缺的对比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对比感悟。对比既是一种写作方法,更是学生感悟文本的一种方法。在《沙漠中的绿洲》一文中,作者一边写沙漠,一边写绿洲,采用对比感悟的方法,让我们对沙漠里的绿洲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另外,教师可以利用图片与课前搜集的关于沙漠和绿洲的资料,引导学生先从感性上进行认知,然后在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中对比,加深学生的感悟,最后让学生在朗读中对比、积累语言,感受阿联酋人民付出的代价和善待环境的举措。

3.不可忽略的文本主题

这篇课文的主题是: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在教学时,教师除了让学生感悟文本的语言之外,还可以让学生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这是一个凸显主题的好方法。如何水到渠成地感悟迪拜街头的风光呢?除了在文中的第二自然段有相关的语句描写外,在第六自然段,围绕树叶、小草、鲜花,也有描写。教学时,在学生对比感悟阿联酋人民的努力与付出之后,教师可以出示迪拜城市的图片,指导学生进行观察,然后让学生理出观察顺序。这样学生有章法可依,有内容可以想象,再加上已经对迪拜人民的努力有所感悟,写话时自然得心应手,更在写话中感受到了迪拜风光的与众不同,又凸显了文本主题。

猜你喜欢
迪拜绿洲阿联酋
ADNOC第一艘低碳氨船从阿联酋运往德国
阿联酋出口市场增加到230个
绿洲里的老先生
阿联酋打造能源枢纽
沙漠绿洲
管道预制工厂化在阿联酋ASAB3 项目中的应用
一次难忘的迪拜之旅
享受惊艳奢华梦——“随尚赫游世界”迪拜站
我在迪拜教书法
三生 荣耀迪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