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过河”的启示

2016-04-19 09:27俞优芳
新课程·下旬 2016年2期
关键词:导学案化学教学优化

俞优芳

摘 要:结合教学实践主要对导学案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从我校使用实际出发,对导学案的提出和编写进行了概述,接着就“预、导、练、思”等角度举例分析了课堂教学中导学案的应用,总结了导学案的应用效果。化学课堂教学中导学案的应用对教师而言,能提前了解学情,适时改变教学设计;对学生而言,体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能力;对化学教学的效果而言,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鉴于教学实践和反思,提出了导学案的优化建议供参考。

关键词:导学案;化学教学;应用;优化

一、“小马过河”的启示

《小马过河》的故事讲述的是妈妈让小马把粮食送到河对岸的村子里去,走到河边,小马不知道能不能趟过,就问牛伯伯河水深不深,牛伯伯说河水很浅。正当小马刚要迈腿,小松鼠却叫住了他,对他说河水很深,会要了他的命。小马一听没主意了,跑回去问妈妈。妈妈让小马自己去试一试,原来河水既没牛伯伯说的那么浅,也没小松鼠说的那么深……

这个故事是一个小学生都会讲的故事,然而故事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适合别人的未必适合自己,在参考别人的意见时,如果像小马那样勇敢地迈出自己的一步,而不是犹犹豫豫的,就能体会到成功和长大的快乐。这个故事说明了人们做事不能总是基于别人的认知去认识,而应努力自己去尝试。

启示一:教师“教”。教师给学生的心理暗示很重要,同样的知识,教师可以传递给学生容易学好而使学生主动获取,也可以传递给学生很难学好而使学生望而却步。我们既不能做牛伯伯也不能做小松鼠,应该做一个正确的引导者。传统教学中,教师只重视教而忽视了学生主动学的过程,教是为了不教,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

启示二:学生“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重要,如果有兴趣自己愿意去学肯定能学好,所以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如果对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有信心,对不会的新知有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在课堂中能更加专注力求解决。反之,如果没有预先去尝试新知,心中没底,就会产生恐惧的心理,久而久之就会觉得化学难学而越来越不敢尝试学习。

二、导学案的提出

导学案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先学能发现水的深浅,教师后教一语中的化深为浅,当堂练习顺利过河,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基于学生

高一学生的特点是学习方法上初中化学——“知其然”为主,以记忆、重现、简单模仿为主要学习方法,然而高中化学——“知其所以然”为主,要求从本质上去理解,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有难度,初高中的衔接重要性尤为突出,也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分水岭,也许有的人勇登顶峰,而有的人却不敢试水深浅,半途而废。导学案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知识缺陷,积极改进学习方法,在已有的知识程度上迈出追求新知的一步,既承上又启下,顺利渡过这个心理暗示期,有的放矢,心中有谱。

2.基于新课程改革

化学是模块教学,每个模块的知识侧重点不同,学习方法和知识储备也不一样,新课前利用导学案及时帮助学生回忆已有知识,找到新旧知识的交错点,帮助学生积极建立新知的学习模型。实现让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都能学得好,为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基。

笔者经过几轮化学新课程培训和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结合现代学生学习的特点与认知情况,认为我们有必要探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编写适合学生的导学案,化学课堂导学案的设计与优化,最大限度消除学生对化学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使学生很好地通过入门关。

三、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显示了其独特的魅力。市场上,网络中也有很多现成的导学案供选择和参考,然而学情不同,资料的选择也不应该是一样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是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和水平,备课组教师自己编写导学案。

1.导学案的设计要求

(1)导学案应贯穿课前、课堂及课后三个阶段,课前自主预习试水深浅,既能承前复习旧知,又能启后感受新知,做到心中有谱;课堂学习探究知水深浅,既能反馈预习效果,又能弥补盲区;课后反思巩固顺利过河,既能突破新知,又能提升能力。

(2)导学案设计的核心关键是合理设置“问题”,强化学案导学功能。编写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顿悟性。

2.导学案的设计流程

导学案的设计和实施是一项工程,是一个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需要备课组思想统一,发挥集体备课的实效性。由备课组长按照课程安排的实际,确定主备教师及审核人;主备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前一周备课,潜心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根据不同的课型和要求进行设计,准备好导学案及相应的课件;备课组活动时间,备课组教师参与集体议课议案,讨论教法和学法,集思广益,不断调整和完善,针对主备教师确定的重难点优化适合学生的突破法,形成统一的符合学校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安排;审核人定稿并油印。

四、导学案的应用

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教师课前检查自主预习部分,以便在课上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留出时间供同学间相互交流以便检查预习效果,防止流于形式。课堂上,教师要把更多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组织学生交流与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预习就已理解的可一带而过,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以点带面分段教学,对一些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点拨,一语中的。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加强课后反思,分析得失。

1.预——学生先行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是如此。导学案可以帮助学生学会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为接受新知做好充足的准备。导学案根据新课内容,设立自主预习部分,一般设置三个小题,一题适当穿插初中知识,学生试水就能完成,激发学习兴趣;一题要求学生通过预习课本知识找到答案,促使学生熟悉课本内容;另一题要求学生思考后能完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明白本节课的任务,给学生以明确的思维准备、思维导向,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案例: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以初中比较熟悉的质量分数迁移到高中新学的物质的量浓度,可理解为从不同角度来表示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学生容易接受。结合溶解度的定义进行简单计算,学生也能从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出发理解公式的应用与计算,强调在计算的过程中代入公式,代入数据,代入单位,在导学案上进行演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导——分段教学

教学前,教师要仔细检查学生的自主预习情况,与学生个别交流预习心得,从而对于新课有个宏观的判断,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对于一些比较开放的预习问题,可以预留两三分钟时间同学间交流答案,求同存异,教师从中观察找出典例结合教学设计展开课堂教学,问题从学生中来回到学生中去。导学案中教学情境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和阶梯性,实行分段教学,把一个难度较大的课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子问题,从而使问题的提出由易到难、由近及远,概念的理解要分层次,例题的要求分层次,练习完成也要分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敢于试水,尝试成功的喜悦。

案例:氯气和水的反应

化学一介绍了氯气与水的反应,课本给出“氯气溶解于水,溶解的氯气能和水反应生成盐酸、次氯酸,其中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可使有色布条褪色”这些结论。笔者认为,这种直接将权威结论输送给学生的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势必会形成知识的薄弱点。因此,导学案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向学生展示一套实验装置,药用小瓶中加入半勺高锰酸钾固体,右边胶头滴管中加浓盐酸,左边胶头滴管中加蒸馏水,注射器中加NaOH溶液。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兴趣被大大激发,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充满求知欲,思维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结合导学案的自主预习,学生提出氯气溶于水后生成新物质使红纸褪色的猜想,教师引导实验验证。

对于这种性质课学案导学,通过层层问题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研究中得出结论。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提升实验设计与验证能力及语言规范表达能力,触类旁通,教师已经将“教”转化成了学生的“学”。利用学案启发思维的同时,学生可以将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等直接记录在学案相应要点、关键词空白的位置上,一边上课一边完成学案,节省笔记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也为课后整理、复习提供方便。

3.练——熟能生巧

导学案中随堂练习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和层次,让会的人回味无穷,不会的人努力踮踮脚尖也能够到。采用平等交流的方式,学生间互帮互教,发挥好学生的优势,既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享受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获得高效的成功的喜悦感。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判断是高一教学中需要突破的重要知识点,练习中应找到原型从本质上让学生“悟”而不是用很多物质去考学生。比如,就举两组典型的物质:NaCl固体,NaCl溶液,熔融NaCl;氯化氢,液态氯化氢,盐酸,学生互相以“小先生制”的形式从判断是否为电解质,是否能导电等角度进行分析,弄清实质,这样练习效果比较明显。导学案中的练习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做更少的题,掌握同样的知识,跳出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

课堂练习的设置要有典型性,通过练习加深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当堂可以采用合作评析的方式交流,利用学生的智慧互学,对教,提升主人翁意识。课后练习设置要有梯度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拓展更能提升,加强对课堂知识的升华。对于实验班和普通班的不同情况及不同学生的客观差异,练习的设置可以体现层次性,设计必要题和选做题。

4.思——追根溯源

导学案的使用效果还要充分体现在课后的反思,学生应及时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解题的思路及方法,形成知识练习网络;教师认真批改课后练习,及时归纳本节中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点,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作用。于教师于学生都应认真反思总结,追根溯源,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可能存在SO2-4的情况下如何检验Cl-,这是学生课后作业本的一个题目。学生不假思索的答案“取少量试样溶液于试管中,滴加AgNO3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则含有Cl-”说明学生对于未知溶液中Cl-的检验掌握得已经很好,掌握了实验设计的一般流程和思路,并用“取……加……若……则……”这种语言描述串起来进行物质检验或性质验证,但综合应用却脱离了题意。批改作业本发现存在这么普遍的问题后,及时反思教学,设计习题课导学案补充教学。

学生都很熟悉Ag2SO4是微溶物,这里可以提示学生讲得更清楚些,高中化学生成物中的微溶物统一算沉淀,这样学生就能发现可能存在SO2-4的情况下如何检验Cl-,滴加AgNO3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不一定是AgCl。

结合以上问题引导式思路,将这个难题分解,学生恍然大悟,再利用规范的语言描述完整即可。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做一定量的练习题是必要的,但并非越多越好,题海战术只能加重学生的负担,弱化解题的作用。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对于一错再错或者普遍错误的问题进行及时认真反思,只要追根溯源,总能从已有的知识中找到原型。

五、导学案的应用效果

对于学生来说,导学案注重以学生为本,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肯定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导学案教学,对于高一学生,能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学习化学,更快地进入高中角色转变,养成良好的整理化学知识和课堂笔记的习惯。

对于教师来说,导学案是一个很好地了解学生的载体,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在掌控之中。通过检查自主预习情况不但能知道学生的化学功底,也能看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习惯问题,还能发现对化学或这个知识的兴趣问题。通过批改导学案课后练习也能发现自己教学中还存在的问题与漏洞,及时汇总问题并解决问题。

通过实施导学案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强,对化学比较感兴趣,自我肯定意识增强。化学作业基本比较满意,学习习惯保持良好,对于个别比较差的能及时发现并提醒。

六、导学案的优化建议

1.在区范围内和兄弟学校资源共享

网上或书上推荐的导学案很多,但是鱼龙混杂,有些未必适合我们学生。这几年新课程不断改革,对于模块教学的要求也不断地在改变,几年前的导学案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教学。因此,直接拿现成的不但教师可能驾驭不了,还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达不到真正想要的效果。导学案是一项工程,目前我们使用的是自己学校编写的导学案,能力有限,担心闭门造车,考虑得也没有很完善。因此,如果能和兄弟学校资源共享,相互交流,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定能更完善。

2.二次设计因班而异

目前,我校使用的导学案都是一样的,没有考虑实验班和平行班的差异,但事实上不同班级学习情况是有差异的,学案有异有同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部分可使用相同学案,但实验班在知识的难度和深度、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即使平行班之间也会存在差异,不然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3.分层教育因人而异

导学案也要进行个性化和人性化设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个体差异会显著体现,以一个模式去要求显然不行。为了能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的喜悦感,教师要进行分层设计,特别是针对练习这方面,可以选择易、中、难等不同层次的题目供学生选择,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相应层次。或者鼓励一部分学生完成易题和中题,难题留给有能力或有兴趣的学生。

总之,课堂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指导思想,运用导学案组织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这种教改策略观念新,能够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重视化学学习方法的渗透,把教法、学法融为一体,为化学新课改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郭海霞.高中化学应用“导学案”教学的实践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2013.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导学案化学教学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