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哲学意识

2016-04-21 03:35张茂泽
华夏文化 2016年1期
关键词:哲学史哲学意识

□张茂泽



谈谈哲学意识

□张茂泽

中国苦于无新哲学很久了!

我的老师张岂之先生尝言,自己本来是学哲学的,想搞哲学研究,但后来终究没有走上这条道路。我尊敬的余敦康先生尝叹:我们研究了一辈子哲学史,就是没有自己的哲学。前辈学人有哲学意识而无哲学,其中包含多少历史的无奈。

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社会转型,价值多元……体现出旺盛的理论生命力。我们曾经拥抱外来思想,迷恋现代新儒家,掀起各种“热”。但我们还是只能讲哲学史而无哲学、讲思想史而无思想,好像我们没有自己的思想似的,只能“他说”,无力“我说”。现在我们不能再怨天尤人、归罪历史;理应返身回顾,反思自我。我认为,没有新哲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缺乏必要的哲学意识。

在现实世界中,大家关注的依法治国、食品安全、医疗卫生和教育部门存在的问题、网络礼仪、商业伦理、公共道德等,都呼唤哲学介入。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行,工业化、城镇化遍及全国每个角落,劳动分工愈益精细,专业人才层出不穷,人们获取的网络信息有“碎片化”特征等,这些都强烈呼唤哲学意识。

我国现在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常态”时期,大家公认“创新”是关键词。创新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学术思想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哲学或哲学史发展的关键。创新是哲学的生命,是哲学史前进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哲学,哲学史就不可能发展。从人文学科历史发展看,研究者有没有哲学意识,关系到理论能否发展、哲学能否创新。哲学意识就像静谧的蓄水,哲学创新则是流淌在春天里滋润万物生长的蓬勃生命。哲学意识正是哲学创新的前提条件,哲学创新则是哲学意识在思维世界里的外化表现和自然发展结果。

从根本上说,和宗教意识、艺术意识、政治经济等意识不同,哲学意识是关于哲学的意识,它萌生于人的求知欲,形成于人的爱智慧,是人关于整个世界的理性认识,关于哲理、智慧、文明精粹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

我国有悠久的哲学意识传统。《周易》对天道和人道的描述,《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对人道的刻画,可谓哲学意识的萌芽。诸子学作为中国哲学第一个高峰,其哲学意识也非常丰厚,成为后来我国哲学意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内容主要有三种:(1)孔子不怨天,不尤人,面对不利条件当仁不让、迎难而上的“知天命”说,体现的正是一种理性认识基础上的哲学意识。孔子针对人成为理想的人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推动三代宗教学术化、信仰理性化,形成的是一种有理想信念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一种人要做人而不做鸟兽的性命意识,一种对社会历史发展、人生结局有虚怀承受和深刻理解的命运意识,也是一种理性认识和道德实践统一的知行合一意识,一种理性与信仰沟通、天道和人道交织的天人合一意识。(2)老子“有无相生”说,孔子“一以贯之”说,庄子“道通为一”说,儒家和而不同、天下一家思想等,都蕴含着近代以来大家熟知的融会中西、贯通古今的精神,体现了人们的道观通识。(3)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后来儒家追求的圣人境界,庄子向往的逍遥境界,都是只能在理学家所谓“性即理”、“心即理”支持下才可能达成的自由和必然统一、本心与世界贯通的主客合一心识。

哲学意识产生于人们现实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是问题意识,尤其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意识。问题是现实社会生产生活矛盾的表现,基本问题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反映。它追求将事实、知识、价值统一起来,用理性认识构筑精神家园,解决终极关切,克服人性异化,为人们提供和谐宁静的精神世界。哲学思想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实践、社会历史和整个世界的生命体验在内,是生命、人性在问题压迫面前的挣扎、昂扬、挺立的精神记录。贺麟认为,中国的孔孟老庄、程朱陆王,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代表了中西哲学的主流;如果中国加上《易传》、荀子、张载、王夫之,西方加上马克思,也可以将这看成中西哲学意识发展的历史主线。

在哲学史上,人类最基本的问题,如世界从哪来往哪去、真理是什么、我是谁,曾被认为关涉世界本原的问题。故哲学意识,也可以说就是对世界本原的意识,是对世界本原和万事万物关系,尤其是天与人关系、性与天道关系的意识。天和人、自然和社会、个人和群体,体和用,古今、始终、内外等,理和事物,性和理,理和人心(欲、情、知等),心和理、心和事物、道心和人心等,在中国历史上都曾被哲学家当作基本问题进行思考、处理,并成就了气学、理学、心学等。但无论哪一派,他们又都认同自己属于道学,无论是气,还是理、心,都是对道的认识、阐发,张载“太虚即气”,程朱“性即理”,陆王“心即理”等核心命题,都可以看成道在某方面的表现。道的问题,可以说是中国哲学一脉相承的基本问题,是中国哲学意识的核心内容。

哲学意识是辩证思维的结晶。辩证认识道的问题,辩证认识和对待道与气、理、心的关系及其他矛盾关系,反对极端思想,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而又匹夫匹妇,日用常行,古人称之为中道。中道思维也是中国哲学各大派认同、共有的思路,当然也是中国哲学意识的核心内容。孔子“下学而上达”、“吾道一以贯之”,孟子“尽心知性知天”、“万物皆备于我矣,返身而诚,乐莫大焉”等,则是典型代表。其中,追根溯源的历史思维,越来越抽象、细密的逻辑分析,追问何以可能的先验思维,天人、体用、主客合一的辩证思维,都是中道思维的内容。

从历史唯物主义看,哲学意识理应包含人民群众意识在内,这就让古代的人本、民本等意识升华到历史新高度。世界本原意识落实为文明史发展决定性因素的意识,抽象主体落实为借助实践创造社会财富、人类文明的劳动群众,文明就包含劳动群众掌握社会生产力,不断改进社会交往方式、扩展社会交往范围,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等要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进步的主人翁。提高劳动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让哲学真理与广大人民群众紧密结合,落实为强大的社会大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越来越快速的根本原因。“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哲学意识必须从根本上适应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才能确保源头活水,稳健强劲,始终行进在光明正大的哲学发展道路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哲学意识直接源于哲学学养,是哲学学养的结晶。在社会生产生活基础上,哲学意识与理性认识携手共进,结伴而行。伴随着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理性能力的成长,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潜意识到显意识,从感性到理性,从个别到普遍,从部分到全面,从孤立到联系,从偶然到必然,从相对到绝对,从短暂到永恒,哲学意识不断产生、形成,不断发展、完善,哲学之树也从发芽、生长、壮大,经花蕾、花朵才结出果实。在理性认识道路上,或苗而不秀,或秀而不实,归根结底,还是哲学学养不足,哲学意识不够。

哲学产生后,人们锻炼理性认识、培养哲学意识平添新途,即学习和研究哲学史。这时,也可以说,哲学意识产生于哲学史的学习和研究中。学习研究哲学史,既要对哲学基本问题及其解决思路进行跟踪、追寻,如冯友兰说,照着作者的思路再想一遍,也要对哲学学科发展内在必然有洞见、把握,对学术演变趋势有预判、参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哲学不断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尊重不同意见,感恩理性批评自己观点的人,百虑一致,殊途同归。和而不同是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旋律,不同意见、不同认识、不同派别相反而相成,整个哲学史进程呈现为旧邦新命、旧题新说、旧学新知的形态,而非如黑格尔比喻的,哲学史就是厮杀的战场,堆满死人骨骼。全面、准确、深刻把握人类哲学史进程,寻找其发展主线,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是丰富、充实自己哲学意识的必要条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社会历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小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迅速,社会分工更加细密、复杂,引起思想界急剧变化。传承中华优秀思想文化,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学习和引进外国先进思想文化,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思想的春天、哲学创新的春天来了!整理、明晰自己哲学意识的时候,到了!

(作者: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邮编710069)

猜你喜欢
哲学史哲学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最有思想的句子
菱的哲学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谢林与黑格尔论笛卡尔——以《近代哲学史》和《哲学史讲演录》为例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哲学就是哲学史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