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注意啦,大数据颠覆你的10个家庭教育常识

2016-04-22 08:20
中国家庭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成绩优秀学前班学习成绩

文 中国教育报记者整理摘编

家长们注意啦,大数据颠覆你的10个家庭教育常识

文 中国教育报记者整理摘编

择校,就一定能保证孩子上大学吗?

上课外辅导班,就一定会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吗?

上早教班、学前班,就一定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吗?

01 家庭教育不应该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健康安全、学习成绩等现实性因素:健康安全(65.95%)、习惯养成(55.47%)、日常学习(53.58%)、人际交往(37.89%)、自理能力(33.75%)、性格养成(28.09%)、兴趣爱好(19.47%)、情绪情感(11.93%)。

家长不太关注人际交往、自理能力、性格养成、兴趣爱好、情绪情感等发展性因素,对建立亲密亲子关系、营造良好家庭文化氛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事实上,后面这些发展性因素,才是决定孩子未来人生质量的关键因素。

02 学前班不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很多家长都认为,让孩子早点上学,至少能够让孩子别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大数据却告诉我们,早点上学,提前抢跑,并不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在成绩优秀的小学生中,“没上过学前班”比“上过学前班的”多10.89%,而成绩较差的小学生中,“上过学前班的”比“没上过学前班的”多10%。这就告诉我们,学前班不仅没能帮助小学生赢得任何学业优势,反而因为让孩子过早学习引发挫败感,降低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从而产生了学业上的倦怠和松懈。

03 男孩的父母,更应该去了解男孩的内心

男孩的父母对孩子的了解多为学习、交往等外在情况,而对于男孩的愿望、心事等内心世界缺乏了解。比如,他们比较了解的是“三个以上孩子的好朋友”、“孩子喜欢的老师”、“孩子最喜欢的课和不喜欢的课”,而对“孩子近期最大的愿望”、“孩子不愿提的缺点”、“孩子最崇拜的人”知之甚少,这说明我们没有深入考虑男孩的特点和需求,自然会影响到亲子沟通的质量和教育方式的有效性。

04 男孩成绩不好,和父母有一定的关系

男孩的学业成绩受到父母教育方式的影响,学业成绩较好的男孩父母常表现出较为积极的教养方式,相反则父母的负面教养方式表现得更为明显。

比如,当孩子发脾气时,积极的教养方式包括冷静处理、耐心询问,耐心倾听孩子心中的委屈、不满,或者给予其独自平复情绪的空间;消极的教养方式则是使用否定、批评的言辞训斥孩子,让孩子充满失败的体验。

05 家人共进晚餐,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哪些家庭的孩子学习成绩更优秀?

调查数据显示,闲暇时父母经常读书看报的家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更高;爸爸经常和孩子做事(玩智力游戏、打闹玩耍、一起运动、一起聊天谈心、一起尝试新事物、一起修理东西、共同保守一个秘密)对孩子的学业水平影响明显;家庭娱乐活动越多孩子成绩越优秀;而成绩优秀的学生家庭“几乎每天”或者“每周2-3次”能家人共进晚餐。

06 “隐形爸爸”是一种家庭缺陷

尽管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位早已不是新闻,但本次调查所显示的“仅一成家庭是父亲承担主要教育职责”的现状,仍然让人吃惊。父亲缺位容易导致孩子性别认同弱化,被母亲过分呵护、过度保护,缺少独立锻炼的机会,缺乏纪律教育和监督,甚至导致各种暴力行为。

当孩子为自己分内的事向大人求助时,男孩的父母更容易选择“有求必应”,说明父母对于男孩更易迁就,缺乏原则性,在学习中也易为他代劳。

07 “考得好就给奖励”不管用

物质刺激能否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调查显示,与孩子的成绩优秀呈正相关的不是买礼物、给零花钱这些物质奖励,而是父母双亲教育理念的一致性、互相理解支持的亲子沟通手段作为激励和表达爱的方式,往往容易对子女造成误导,使他们将父母关爱简单化为物质的满足,从而掩盖、转移或者干扰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相反,鼓励和支持才是孩子内心持久的动力。

08 择校并不能带给家长期待的效果

家长择校是为了让孩子享有更优秀的教育资源,提高孩子的学业水平。调查数据却表明,“择校生”和“就近入学”的学业情况相差甚微,成绩优秀的比例分别是29.95%和28.48%,在良好、中等和较差等其他学业水平中,二者的数据也较为接近。

09 会做家务的孩子,学习成绩更优秀

以为做家务会耽误学习。很多家长都不让孩子做家务。但是大数据结果却告诉我们,自主管理能力高的小学生学业水平也更高。有意思的是,在孩子专门负责一两项家务活的家庭里,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也相对较高。认为“只要学习好,做不做家务都行”的家庭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仅为3.17%,而认为“孩子应该做些家务”的家庭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为86.92%,两者相差悬殊。

10 课外班并不能提升孩子的成绩

调查发现,无论是成绩好的孩子,还是成绩差的孩子,对周末补课的作用,都一致认为“不知道”、“说不清楚”,这恰好证明了,美国家庭作业问题专家的研究成果,更多的家庭作业时间不一定带来更好学习成绩。

学前班教育、择校行为、课外班学习及课外作业,是三项性价比较低的家庭教育投入,不仅不能换来小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反而存在让孩子身心俱疲、减弱学习兴趣、产生厌学逆反等不良心态的负面效应,给后面的学习阶段带来难以预估的消极影响。

猜你喜欢
成绩优秀学前班学习成绩
学前班
名落孙山
工资收入
把所有名次都考上
在书上睡觉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辩证思维
取缔学前班,利耶?弊耶?
掐断欲望的引线
马老师的家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