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功能不全患者住院前后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2016-04-25 07:26张雅文马晓荣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哈密100875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张雅文,马晓荣(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哈密100875)



心功能不全患者住院前后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张雅文,马晓荣
(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哈密100875)

摘要:目的了解心功能不全患者住院前和出院后1.5个月的生活质量现状和影响因素,为提高心功能不全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50例2008年7月—2009年3月在石河子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心功能不全患者,调查其住院前和出院后1.5个月的生活质量和影响因素。结果(1)生活质量现状:心功能不全患者住院前、出院后生活质量总分均小于72分。总体健康和社会功能两个维度出院后得分比住院前高(P<0.05)。(2)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住院前,参与保险的患者精力得分高于自费的患者(P<0.05);住院前,家庭人均月收入≥1 000元的患者精力得分高于家庭人均月收入<1 000元的患者(P<0.05);住院后,家庭人均月收入≥1 000元的患者总体健康得分低于家庭人均月收入<1 000元的患者(P<0.05)。结论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总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精力较差,应当采取措施提高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生活质量。关键词:心功能不全;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现代医学模式认为人的寿命由生存的数量和生存的质量两个部分组成,提高生活质量与延长生存率、生存时间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阶段。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存活时间延长,导致CHF的患病率逐渐上升,尽管有的药物能够降低患者死亡率、延长生存期,但十余年来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死亡率降低并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1]。因此,重视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心功能不全患者住院前和出院后1.5个月的生活质量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了解其住院前、出院后的生活质量和影响因素,为提高心功能不全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8年7月—2009年3月在石河子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50例心功能不全患者。纳入标准:医疗诊断为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能听说汉语。排除标准:认知障碍者;拒绝参与研究者;病情不允许参加调查的患者。

1.2研究方法

随机抽取50例2008年7月—2009年3月在石河子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心功能不全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住院期间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出院后1.5个月进行电话随访,前后使用同样的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整理和分析。

1.3调查内容

运用中文版SF-36量表[2]调查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生活质量。我国学者龚开政等[3]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中文版的SF-36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评价,指出中文版SF-36量表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评价时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SF-36量表共36个条目,其中1个为健康变化自评,将其余35个条目归纳为8个维度,包括:(1)生理功能(PF),用于测量健康状况是否妨碍了正常的生理活动,共10个条目。(2)生理职能(RP),测量由于生理健康问题造成的职能受限的情况,共4个条目。(3)躯体疼痛(BP),测量疼痛程度以及疼痛对日常活动的影响,共2个条目。(4)总体健康(GH),测量个体对自身健康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的评价,共5个条目。(5)精力(VT),测量个体对自身精力和疲劳程度的主观感受,共4个条目。(6)社会功能(SF),测量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对社会活动数量和质量所造成的影响,共2个条目。(7)情感职能(RE),测量由于情感问题所造成的职能受限的情况,共3个条目。(8)心理健康(MH),测量4类健康测试项目即激励、压抑、行为和情感失控、心理主观感受,共5个条目。

1.4生活质量划分标准

依据张磊等推荐的SF-36量表中文版分级截断点作为生活质量划分标准,分值的高低直接反映健康状况的好坏,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分值越低代表生活质量越差。总分> 117分说明生活质量良好,总分72~117分说明生活质量中等,总分<72分说明生活质量差。健康变化自评不计分,以分类量表的形式独立分析。SF-36量表各维度得分范围见表1。

表1 SF-36量表各维度得分范围

2 结果

2.1一般资料(见表2)

表2 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一般资料(n=50 )

2.2心功能不全患者住院前、出院后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情况在8个维度中,心功能不全患者出院后1.5个月总体健康得分、社会功能得分比住院前高(P<0.05);其余维度和总分出院后与住院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2.3心功能不全患者住院前、出院后生活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通过调查分析得知,影响心功能不全患者住院前、出院后生活质量变化的因素有医疗费用形式和家庭人均月收入(P< 0.05),见表4。其他因素对心功能不全患者住院前、出院后生活质量无太大影响(P>0.05)。

表3 心功能不全患者住院前、出院后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s,分)

表3 心功能不全患者住院前、出院后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s,分)

维度  住院前 出院后 t P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总分21.58±4.08 4.32±1.49 7.75±3.51 11.34±2.05 14.10±3.60 7.60±1.38 3.42±0.85 17.70±4.30 48.00±11.11 21.75±4.23 4.40±1.66 7.85±3.57 11.50±1.89 14.02±3.43 7.67±1.28 3.47±0.93 17.92±4.19 48.72±10.55 0.258 0.000 -0.271 -0.349 0.000 -0.117 0.000 -0.236 -2.018 0.418 0.715 0.250 0.034 0.458 0.005 0.100 0.903 0.051

表4 心功能不全患者住院前、出院后生活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s,分)

表4 心功能不全患者住院前、出院后生活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s,分)

项目医疗费用形式住院前、出院后SF-36量表总分差值 P t分类保险自费<1 000元≥1 000元2.00±15.14 13.46±10.93 5.43±14.69 7.36±13.77 7.6560.008家庭人均月收入5.6860.022

2.4家庭人均月收入对心功能不全患者住院前、出院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1)住院前,家庭人均月收入≥1 000元的患者精力得分高于家庭人均月收入<1 000元的患者(P<0.05),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在住院前对其他维度的影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住院前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各维度的得分(±s,分)

表5 住院前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各维度的得分(±s,分)

维度  家庭人均月收入 P t <1 000元  ≥1 000元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20.75±3.74 4.35±1.88 7.23±3.32 11.17±1.67 13.14±3.11 7.89±1.03 3.32±0.86 17.32±4.54 22.63±4.33 4.27±0.76 8.40±3.72 11.54±2.48 15.31±3.88 7.22±1.68 3.54±0.85 18.18±4.01 2.718 0.039 1.367 0.387 4.840 2.959 0.835 4.880 1.060 0.845 0.248 0.537 0.033 0.092 0.366 0.488

(2)出院后,家庭人均月收入≥1 000元的患者总体健康得分低于家庭人均月收入<1 000元的患者(P<0.05),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在出院后对其他维度的影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出院后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各维度的得分(±s,分)

表6 出院后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各维度的得分(±s,分)

维度  家庭人均月收入 P t <1 000元  ≥1 000元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22.12±4.59 4.25±0.73 7.77±3.51 12.12±2.02 14.37±3.26 7.95±0.85 3.70±1.12 18.83±3.50 21.18±3.69 4.62±2.50 7.96±3.77 10.56±1.20 13.50±3.70 7.25±1.69 3.12±0.34 16.56±4.85 0.463 0.482 0.027 7.640 0.618 3.052 4.042 2.951 0.499 0.491 0.869 0.008 0.436 0.080 0.051 0.093

2.5医疗费用形式对心功能不全患者住院前生活质量的影响

住院前,参与保险的患者精力得分高于自费的患者(P< 0.05),不同医疗费用形式在住院前对其他维度的影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

表7 住院前不同医疗费用形式各维度的得分(±s,分)

表7 住院前不同医疗费用形式各维度的得分(±s,分)

维度  医疗费用形式 P t保险  自费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22.02±4.01 4.37±1.60 7.73±3.49 11.51±2.07 14.67±3.52 7.74±1.23 3.46±0.90 17.93±4.33 18.85±3.67 4.00±0.00 7.80±3.94 10.28±1.70 10.57±1.51 6.71±1.97 3.14±0.37 16.28±4.07 3.822 0.370 0.001 2.191 9.086 3.498 0.844 0.877 0.056 0.545 0.965 0.145 0.004 0.067 0.362 0.353

3 讨论

3.1心功能不全患者住院前、出院后生活质量情况

住院前,在8个维度中,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和心理健康的得分低于表1中的平均分。其中总体健康、精力和心理健康差值较大,说明所调查的心功能不全患者在这3个方面的生活质量较差。出院后,总体健康、社会功能这两个维度的得分有所增高(P<0.05),说明在医院的治疗和护理干预下,患者的总体健康和社会功能有所提高。因此,应开展全程健康教育,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组建慢性心力衰竭专病门诊,联合社区干预模式,争取家庭成员大力支持,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提高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生活质量[4]。

3.2心功能不全患者住院前、出院后生活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有研究表明,本病的患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社会的老龄化已令其的患病高峰向60~70岁推移,生存质量逐渐降低[5]。但另有研究者发现,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生活质量不一定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而是受到了婚姻、性生活、性别等其他因素的影响[5]。

由调查可知,医疗费用形式和家庭人均月收入与住院前、出院后生活质量变化有关(P<0.05)。参与保险的患者自身压力小,负担轻,住院前、出院后变化不大;自费的患者住院后负担重,压力大,担忧医疗费用,这可能导致住院前、出院后SP-36量表总分差值大。家庭人均月收入≥1 000元的患者住院前、出院后SP-36量表总分差值大于家庭人均月收入<1 000元的患者,这可能与样本量过少有关。

3.2.1家庭人均月收入本次调查发现,收入越低生活质量越差,这与李伟等人的研究“温饱型收入群体生活质量较差”相符,主要是因为这部分人群早期虽处于心功能代偿期,但由于缺乏预防为主的保健意识和积极治疗原发病的资金,使病情恶化,直至演变成心功能失代偿期或终末期方住院治疗[6],从而导致精力衰退,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住院前,家庭人均月收入≥1 000元的患者精力得分大于收入低于1 000元的患者。精力是测量个体对自身精力和疲劳程度的主观感受,收入低的患者因为资金的原因,心情压抑,甚至对疾病的治疗丧失信心。出院后,在总体健康维度,家庭人均月收入高的患者生活质量较差,可能与样本量过少及家庭人均月收入高的患者由于自我保健意识强,比起收入低的患者更担忧自己的健康,心情忧郁,从而导致生活质量降低有关。经济收入低的有些人由于缺乏预防为主的保健意识和积极治疗原发病的资金[7],使病情恶化,直至演变为慢性心力衰竭失代偿期或终末期方住院治疗。因此,应加强社区对该类人群的健康教育,增加医保的经费投入,扩大医保范围。

3.2.2医疗费用形式本次调查发现,住院前参与保险的患者在精力这个维度的得分高于自费的患者(P<0.05),说明参与保险的患者自身压力小,负担轻,而自费的患者可能过于担心医疗费用而使精力减退。

3.3建议

定期正确评估患者的心功能和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并制订相应对策,要耐心倾听患者的讲述,给予最大限度的满足和正确指导,加强与患者的思想交流,态度要坦诚,以乐观、开朗的态度去感染患者,做好护患沟通,有效地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处于有利于健康的最佳心理状态,真正发挥心理护理的作用[8]。依据现代医学模式,建立由医院、社区和家庭共同组成的健康支持系统,从而使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和护理效果,为提高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健康水平和延长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寿命奠定良好的基础。Quittance M等[9]的研究发现,由内科医师、心理治疗师、营养师、理疗师组成的干预小组对心衰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自护行为指导和运动训练,能显著提高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

4结语

心功能不全患者出院后总体健康和社会功能得分有所增高,说明在医院的治疗和护理干预下,患者的总体健康和社会功能有所提高。但心功能不全患者住院前、出院后的总体健康、精力和心理健康较差,应当采取进一步的综合干预措施,从而提高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Dominguez L,Pirandello G,Amato P,et al.Trends of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epidemiology:contrast with clinical trial resuits[J].Cardiologia,1999 (44):801-808.

[2]方积乾.生存质量测评方法及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

[3]龚开政,张振刚,王顺娣,等.中文版SF-36量表在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12):732-733.

[4]王永秀,刘晓琳.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护理杂志,2007,4 (7):56.

[5]廖江涛,丁家崇,王志强,等.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1,10(5):404-405.

[6]侯云英,范秀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其干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17(9):54-56.

[7]范向荣.心力衰竭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J].中华实用医学,2004,6 (18):82.

[8]管莉倩,吴永娟.出院随访在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中的作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4):95-96.

[9]Quittance M,Stun B,Kissinger G F.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changes in diced by a regular exercise program.antinomian Journal of Rhea [J].Bilitatkm Medicine,1999,31(4):177.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1246(2016)02-0129-03

猜你喜欢
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膳食纤维制剂对老年便秘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