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时、度、效”让创新成为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新常态

2016-04-27 02:02王宏伟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舆论师生工作

王宏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重要论断,提出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指导性,也为进一步创新高校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增强了信心、启迪了思想。因此,高校新闻舆论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创新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必须要把握好“时、度、效”,真正把工作抓在点上、落在实处。

创新新闻舆论工作是当前高校宣传思想战线一项紧迫的任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高校所处的社会思想文化环境更加复杂,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对照中央要求、人民期待、师生需求,当前高校舆论引导工作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因此,创新新闻舆论工作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

1.青年学生思想活跃,舆论引导工作对象的不确定性加大。高校学生思维敏捷、个性化特征鲜明,对新的思想观念、社会思潮的敏感性较强,易受舆论影响。针对这些特点,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要创新工作机制、方式和方法,让正确的观点和思想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全面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背景下,使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真正担负起助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任。

2.新兴媒体发展迅猛,网络舆论引导任务艰巨。互联网已经实现对高校学生的全面覆盖、全程融入,“每日必网、无网不在”已经成为高校师生的基本生活方式。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包括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诞生和应用,促使网络对于师生影响的深入过程逐渐加速。新媒体产业的迅猛发展拓宽了网络舆论途径,极大地改变了高校新闻舆论生态,也增加了传播的风险性。高校必须要灵活运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打通舆论传播的新渠道,形成新时期舆论工作的新格局。

3.校园舆论环境复杂,高校新闻工作者业务素养亟待提升。近年来,校园舆论环境错综复杂,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高校新闻工作者需要沉心静气、认清形势,要明确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增强工作使命感,通过开展多元化的新闻舆论工作,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和意识形态上的“领路人”,切实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

创新高校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一根本原则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加快战略转型、深化综合改革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的任务之重前所未有、办学面临的内外挑战和困难之多前所未有。国家推出和全面启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我国高等教育又将面临着新一轮的机遇和竞争。要实现既定的办学目标,就必须发挥好舆论引导作用。创新高校新闻舆论工作,就必须要坚持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一根本原则,不断巩固全校师生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1.“凝心聚力促发展”是创新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目的。舆论导向正确,是高校师生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高校师生之祸。在高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伟大进程中,要通过创新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努力使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成为宣传党的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有效阵地,切实把师生员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来,当好“改革宣传员”。要通过答疑释惑、解读政策,引导师生多看主流,不受支流支配;多看光明面,不受阴暗面影响;多看本质,不受表面现象迷惑,积极参与、宣传、服务高校综合改革,凝聚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正能量,当好“改革突击队”;要通过树立问题意识,主动回应社会和师生关切的问题,抢占舆论传播制高点,正确引导校内外舆论热点,有理、有力、有节地开展舆论斗争,当好改革“发言人”。

2.“内聚人心,外树形象”是创新高校舆论引导工作的必然要求。创新高校舆论引导工作既要贯彻党和国家的政策路线和教育方针,推动学校中心工作顺利开展,也要充分掌握和利用新闻规律、发挥现代传媒的优势,实现“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的宣传效果。近年来,伴随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关注自身形象建设,把新闻宣传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校新闻宣传也越来越有力地发挥了提升学校形象、展示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作用,高校宣传工作也因此有了“形象大使”的美称。当然,宣传思想工作除了要做好正面宣传外,还要做好应对负面信息、维护学校声誉的工作。学校良好声誉的建立是一个长期过程,但损毁可能就在一瞬间。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勇于迎战、敢于发声,抢占舆论制高点。

3.“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创新高校舆论工作的内在要求。大学始终承载着文化传承、整合、引导和创新的重要使命,具有以文化人和以人兴文的双重职责和优势,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力军。弘扬大学精神、传承大学文化已成为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高校舆论工作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以文化人的理念有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构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的新模式,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创新高校新闻舆论工作要把握好“时、度、效”这一根本要求

新形势下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对象、条件、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规律,不断增强方法自觉,注重方法创新,提高做好创新舆论工作的本领。高校宣传工作者要从“时、度、效”三个维度出发,把握工作的切入点,以扎实的脚步推动新闻舆论工作。

1.控制合理“时”间,增加传播方式。当今社会,信息渠道多元,新闻舆论要控制合理时间,强化时机意识,发挥新闻舆论的引领作用,先声夺人,牢牢抢占舆论制高点。新闻舆论要求快捷、准确、全面,在事关高校发展和声誉等重大问题上,要善于审时度势,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充分发挥新闻宣传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的作用。高校要充分挖掘新媒体传播方式在传播时效方面的优势,在巩固和发挥传统媒体优势的基础上,主动把握时代的发展趋势,在完善校报、网站、校园橱窗等传统校园媒体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在传播速度方面的优势。同时,在传播面和传播格局上,要推进建立学校媒体联盟,将校园文化与媒体环境融合在一起,从组织格局和宣传队伍上保障宣传的时效性,共同建设高校新闻舆论新格局。

2.掌握良好力“度”,强化传播引导。创新新闻舆论工作,既要用好传统媒体,又要采用新媒体形式,二者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传播的发展。遇到热点、难点和敏感问题,特别是重大是非问题,新闻工作者要保持清醒头脑,坚持正确立场、正确导向,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能出现导向偏差,把好舆论引导的政治关。同时,要注意掌握社会思想动态和倾向性、苗头性的舆情信息,认真分析研判,把握时机、积极应对,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导权。另外,宣传报道要讲究方法,拿准“尺度”,强化传播引导。当前环境下,掌握良好的宣传力度,把握好舆论引导的边界和底线,做到舆论引导冷热均衡、疏密得当、深浅适宜,对于提高新闻宣传的引导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3.明确真实“效”果,加大传播影响。创新新闻舆论工作,需明确传播的真实效果,增强传播能力。高校面临的独特环境、独特人群、独特传播路径,决定了必然要走适合高校发展特点的新闻宣传道路。第一,要尊重客观事实,树立宣传工作的真实性和权威性,特别是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一旦发生重大事件,网络便会迅速跟进,真相与谣言混杂,很容易误导思想不定的学生。高校宣传工作应及时发现情况,主动站出来引导正确舆论,掌握舆论引导的话语权和主导权。第二,应满足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其精神世界,加大传播影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遵循媒体发展规律,不断创新宣传报道形式,丰富内容、提升质量,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保持舆论引导旺盛的生命力和不竭的吸引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舆论师生工作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不工作,爽飞了?
麻辣师生
选工作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