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2016-05-02 17:10
大社会 2016年9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社工社区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我国历史上没有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

传统的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国,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结构特征是以生活和生产相重合的家庭为单位,以家族、亲友、邻居为生活共同体而形成的家族集团式结构;在文化价值方面,我国传统上崇尚儒家思想,同时又受道家、佛教思想的影响,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儒、释、道相融合的生活文化。虽然传统的农业社会也不乏贫困和社会问题,但是人们主要靠家庭、家族、亲朋来解决问题。虽然我国历史上有丰富的社会福利思想,包括著名的“大同社会”思想、“九惠之教”,也有丰富的社会互助实践经验等,但是却没有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

◇20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

19世纪中期以来,由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军事和文化侵入以及中国人自觉向西方寻求民族自救的道路,西方文化也以各种方式进入我国。20世纪初至二三十年代,一些传教士在我国开展社会服务,并在大学讲授社会工作课程,培养社会工作专门人才,自此,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开始出现。1925年,燕京大学设立的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可视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社会服务方面,一些上层人士开展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孤儿救助、贫民救济等活动。另外,一些在西方受过正规教育并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为了救国救民,也从事农村发展活动,其中以晏阳初倡导并极力推行的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最为典型。这是我国知识界施行的、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实践活动。虽然因战争等原因,这些实践活动的效果有限,但它对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40年代,当时的国民政府将社会工作引入我国,对我国社会事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1949年以后我国的社会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政府的救灾济困、解决失业问题、改造妓女和流民、改革社会风俗等活动后来被看作是中国的社会工作实践。

为了加速发展工业化和加强对社会的组织动员,我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为了加强社会管理,我国逐渐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在城市,普遍实行“单位制度”,并力图通过正式组织的力量来解决人们遇到的生活方面的问题。在这种体制下,政府通过其代表者——各种大大小小的单位和社会组织,并通过国家干部、政策规定和行政程序向人们提供生存资源,为他们解决某些生活上的困难,从而形成靠行政框架解决社会问题的模式。在农村,除了对五保户的救助和救灾,政府没有其他的社会福利制度安排,农民基本上靠家庭和村集体来解决困难。这样,如果说我国城市中的某些福利服务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工作性质的话,那么这种社会工作可称为行政性非专业的社会工作。

◇改革开放与我国社会工作的恢复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学科建设,社会工作课程作为应用社会学也在一些大学恢复起来。随着“政企分离”改革政策的推行和政府、群众团体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加之民政等部门对干部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的提出,恢复重建社会工作专业的要求被提上议事日程。1988年,国家教委决定在部分高等学校试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在制度上开启了社会工作专业的进程。1991年,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1994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推进了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进程。此后,民政部门对干部进行在职培训时讲授社会工作内容,高等学校则参考国际社会工作的框架开办专业教育,形成了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发展格局。1997年,上海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开始招聘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建立专业社会服务机构。在之后的进程中,民政部门在社会工作职业化方面作了不懈努力,高等学校则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方面探索社会工作专业化、本土化的道路。

◇社会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快速转型,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既有发展机遇也有重大挑战。在这种背景下,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党和政府决定大力发展社会工作。

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各类福利机构开始聘用专业社会工作者,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制度。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2008年,明确要求民政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原则上以社工岗位为主。2009年,民政部出台文件鼓励各地在政策、场地、资金等方面提供宽松的环境,这一举措吸纳了全国近2000家民办社工服务机构迅速发展。

2010年4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印发,纲要明确了要加快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重视和培养六类重点人才,社会工作人才位列其中。2011年9月,中央18个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2012年3月,中央19个部委和群团组织联合发布《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教育、培训、评价、使用、激励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高层大力推动、社会强烈需求的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快速形成,并迅速投入实践当中。

◇社工职业规范逐步建立

2004年,《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出台。2006年,《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颁发,社会工作者开始有了独立的职业水平等级和资质证书。2008年至2013年6年国家社工考试,全国有近百万人次报名参考,已产生十几万名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与此同时,《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也于2012年底正式向社会发布,这被视为社会工作者的行为准则。

◇社会工作实务快速发展

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工作的价值正日益显现。2012年,中央六部门联合发布了《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专项计划实施方案》。

2012年,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首次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进行顶层制度设计。同年,中央政府首次通过建立公共财政资助机制加强对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的培育和扶持,中央财政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资助项目,共带动社会资金3.2亿元,185万群众直接受益。2013年,民政部、财政部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意见》,将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鼓励社会资金支持购买社区社会工作服务。

◇社会工作的地位提升到法律层面

2013年11月13日,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京成立,社会工作标准管理、标准研制、标准审查、标准实施与评估有了专门的机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社会工作时代来临。

法律建设方面,2014年2月颁布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已经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发挥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作用,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和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在参与社会救助服务中能够发挥促进社会融入、帮助救助对象提升能力、心理疏导、资源连接、宣传倡导等五个方面的功能作用。此外,《社会工作师法》也将被提上立法日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脱离固有的单位体制,成为社区人,社会治理日益融入社区。社区成为了社会工作的主阵地,社区社会救助、青少年服务、老年人服务、外来人员服务、婚姻家庭服务等一系列工作都需要专业社工的介入;而社会组织的公益项目最终也必须落地社区,同样需要社工的介入。社会工作在社区治理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2020年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制度配套、功能齐全、层次多样、服务优良、覆盖城乡的比较健全的社会工作体系将基本建成。

社工在向居民介绍服务项目。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社工社区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社会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现状及对策
A Social Crisis
中部地区持证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状况研究
青春社工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