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记忆与创新产业

2016-05-04 13:20吴莹
上海工艺美术 2016年1期
关键词:石库门时尚上海

吴莹

Shanghai is further strengthening planning and layout ofcreative industries. Creative industries clustering zonesradiate from the parks to society and urban area, whichstrengthen urban linkage. At present, five categories ofcreative industr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esign;Architectural Design; Culture and Media; Consulting andPlanning, Fashion and Consumption) demonstrate theincreasingly apparent clustering development pattern.

上海城市历史源远流长,文化悠久。远溯五六千年前,上海东部原是一片浩瀚的汪洋大海,地壳运动、沧海桑田几经变迁,松江(古称华亭)、青浦、金山一带先后成陆。之后便有先民生活聚居,创造了灿烂的新石器时代原始文明,从上海青浦福泉山松泽文化遗址、松江广富林周代文化遗址发掘可以看到,约2700多年前,繁荣的城镇已初步形成,这是上海城市记忆的源头。

13世纪末叶1292年,上海由镇升级为县治,隶松江府。上海建县后,一直未建城墙,直至16世纪中叶1533年,为防御外寇入侵,上海开始兴建城垣,开筑城壕,城围九里,穿越直径约三里,城高二丈四,城门有六座,都集中于沿黄浦江一带,另有横跨方浜、薛家浜、肇嘉浜三座水关,与环城域六壕沟直接通黄浦江。从当时的历史图籍看来,县城以县衙、巡道街、文庙、武庙、父庙为中心,已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封建小城。这座高墙深沟的城垣,即原南市区的中华路、人民路环围的中心地带——人称:“老城厢”。这是上海城市最早的雏形。

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其实从另一方面来说,它又何尝不是浓缩的历史。近代上海千姿百态、风格迥异的建筑群,正是百年世纪风云激荡存留下来的标志性积淀。它立体地展现了上海从一个古老的东部渔镇,迅速演变成一个现代国际通商大城市的历史进程。

中外建筑师在上海开埠后引进了欧洲建筑文化,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建造了大批富有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建筑,打破了传统的建筑型制和建筑空间。从新古典主义,哥特复兴式、折衷主义到盛行欧美的现代主义建筑、装饰艺术派建筑、复兴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中国新古典建筑等等,如外滩各种风格的建筑鳞次栉比,数量之多,种类之繁杂,规模之宏大,在世界上也十分是罕见的。

近代上海城市建筑有着鲜明的特征和风格,受到中外建筑文化的影响而发展起来,中西融合、海纳百川,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了近百年来建筑文化发展的脉络,在近代我国沿海城市发展史和城市建筑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一页。

石库门弄堂是上海独特居住风貌的住宅建筑,它诞生于19世纪中叶,辉煌于20世纪20、30年代,是东西文化结合的产物,也是海派文化的结晶。屋面红瓦如鳞,老虎窗藤蔓缠绕,厚实乌漆的大门背后是小小天井,晾衣竹竿、搓衣板、马桶刷等居家日用品,都是石库门生活中的角色。从天井到客堂中厅,再到两侧厢房、灶坡间,在幽暗中随着狭窄的木楼梯走上去,经过玲珑的亭子间,走进宽敞的前楼,推开房间窗户,似乎伸手就能触及对面人家的门墙,邻里的声音响动清晰可闻。有的一个门牌号里住着几户人家,人们在这里出生、嫁娶、繁衍后代……就是这中西合璧的石库门弄堂中,曾经住着老上海三分之一的人口,有着对城市的共同记忆。

石库门弄堂作为上海曾经存在过百余年,生息居住过上千万上海人口的建筑形式,木制百叶窗、拱形的窗框、门顶上的精雕砖刻和装饰,具有强烈的西方古典图案元素,再配上恪守中国传统的正厅正室、两侧东西厢房的布局,传统空间的一进、二进、三进房移往高处,发展成为楼房,门窗也保留了中国传统的格棂式花窗,配上西洋彩色玻璃,这种中西建筑风格特有的结合和融洽,正是海派文化最经典的演绎。

上海,无论是城市居民建筑的形成与发展,还是外观风貌、人文内蕴、民间习俗等,都有鲜明的特征和个性。同样伴随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业建筑更是纷纷建造。

杨树浦路是上海近代工业最重要的发祥地。上海开埠后,由于这里沿黄浦江,水上运输便捷,自然成为开设工厂的理想区域,除棉纺厂外相继建造了发电厂、自来水厂等配套工厂,这些工厂基本上都可以称为“中国第一家”,而杨树浦路也因此成为密集的工业带,见证了上海乃至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历史。

如今沿黄浦江的工业带保留着上海工业的原生态,只要改造得当,这里就能成为世界工业遗产再生的大手笔。以杨树浦路工业带来说,有的现在已摇身一变,成了“上海滨江创意产业园”。老厂房、老仓库都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是“活化历史”,通过这些平台,将世界各类优秀的设计人才整合到上海,成了吸引时尚人士的一块强大磁石。

国棉十七厂创建于1921年,解放后收归国有,改名为上海国棉十七厂。改革开放后,经历产业的调整,设备被淘汰、工人下岗,国棉十七厂也失去了昔日的辉煌,设备被转移到苏北,原厂房闲置,曾经辉煌的工厂也就此沉默了。

时代的车轮运行到二十一世纪,国棉十七厂经设计改造,成了国际时尚中心。在具有纺织厂特征的锯齿形厂房内,见到的是完全现代和时尚的内核。

为契合市政府将上海打造成为继美国纽约、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意大利米兰和日本东京全球五大“国际时尚之都”之后的又一时尚都会的目标,“上海国际时尚中心”被定位为国际时尚业界互动对接的地标性载体和营运承载基地。世界五大“时尚之都”代表机构都入驻上海国际时尚中心。该中心具备时尚多功能秀场、接待会所、创意办公、精品仓、公寓酒店和餐饮娱乐等六大功能,是上海乃至全国设施最完备、配套最齐全的专业秀场,占地12.0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以“时尚”为核心,集创意、文化及现代服务经济于一体,跨界融合国际名品和各界休闲娱乐业态,引导时尚潮流。以建筑形态与人文环境促进文化艺术交流,着力将平台打造成远东地区规模最大、时尚元素最为丰富、以纺织概念为主的时尚创意园区,并成上海东外滩的又一时尚地标,与北外滩交相辉映,演绎繁华与璀璨。

在上海还有很多成功的转型范例,泗泾路上有一座30年代的老建筑,它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殊的历史为其注入了浓郁的神秘色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一直是摄影爱好者们的天堂,他们说这里可以拍摄到空间和时间,这就是建造于1933年的“老场坊”,原远东肉食品加工中心旧址。

建于1933年的“老场坊”,其独特之处正是建筑。英国建筑师巴尔弗斯设计的大楼空间布局奇特,内圆外方,结构严谨的英式风格中融合了古罗马帝国时期巴西利卡建筑风格。东南西北共四栋建筑围成的四方形厂区与中间一座24边形的主楼通过楼梯相连,五层楼的圆形建筑由盘旋的廊桥相连,宛如迷宫却又秩序分明,建筑主体采用了无梁楼盖,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建造技术。更令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老场坊的神秘感,当初它的建造目的是用来进行屠宰牲畜,是当时远东最大的肉类食品加工中心。

由于“1933”老场坊独特的风格和历史地位,有深刻的记忆,在整修更新过程中,如何在不破坏原有风格的基础上,使其焕发新的魅力成了一道难题,最终设计师们基本上保留了原先的建筑风格,特别是修复了当年始建时的混凝土墙面和内部花形柱子,与重新组合的金属、玻璃等现代材质搭配在一起,带来了现代的酷感。顶楼的圆形大厅被改建成派对场所,透过脚下的玻璃地板可以清楚看到下面几层的建筑结构,给人以身入迷宫般的奇妙感觉。原先的建筑结构经改建后,仍充满上世纪30年代装饰艺术派的建筑风格,令人难掩赞叹之情。“1933”老场坊的转身之旅正向功能的多元化方向发展,为历史建筑注入新的创意、人文、生活理念。吸引了数十个创意设计团队,在迷宫一样的“老场坊”内,通过四通八达的廊桥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旧空间新时光里和观众一起探寻新的创意。

徜徉在上海的街头,时刻能感受到历史和现实、传统和现代、东方与西方文明的激荡,这个曾经有着光荣历史和“东方巴黎”美誉的国际大都会,在全国步入创新时代的今天,呈现出更加斑斓的城市记忆色彩。

“老码头”是原来的十六铺码头一带,这里的临江弄堂、老式石库门群流传着上海滩大亨们的故事。闲坐屋顶的欧式露台,看黄浦江江水滔滔,楼下曾经是黄金荣、杜月笙的仓库。如今,“老码头”很好地融合上海这座城市的艺术、文化、商业与时尚,呈现给世人别具一格的海派风情。

经过保护性开发,改造之后的十六铺码头南外滩地区,以上海文化,历史为背景的老码头成为区域内的时尚新地标,也成为海内外游客前来上海旅游时绝对值得一去的场所。以老上海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保持了最富上海韵味的“石库门”建筑特点,同时,还巧妙融入了现代时尚元素玻璃、钢结构。建筑经过巧妙设计,原本看似平淡的空间变得精巧、典雅、别具匠心,深受时尚、创意人士和企业的青睐。数万平方米的商业空间中,开设特色酒吧、休闲会所、主题餐厅、个性零售,将文化艺术注入现代商业、休闲产业。以商业休闲产业的特色化和国际化,演绎上海又一个休闲、购物的新地标,成为上海时尚、创意、商业、文化的又一个秀场。

砖石结构的十六铺建筑是海派建筑的经典之作,部分建筑继承了老建筑的经典石库门风格,景观水池、休闲广场网罗了风味纯正的各国美食,汇集了风格各异的特色酒吧,无论是美味大餐还是午后小点都应有尽有。广场中心建造的景观水池,在商业活动时摇身变为水上T台秀,成为景观的一大亮点。创意园区内入驻的创意产品工作坊、先锋艺术家工作室、商务办公等元素,各种个性鲜明的创意零售更令人流连忘返。“老码头”的老建筑不仅传承了老上海经典石库门文化,还兼具仓库、大空间的建筑特色,为时尚设计师留下了足够的创意空间。

如今,上海正进一步在加强创意产业规划布局,创意产业集聚区正由园区向社会和城区辐射;加强了市区联动,已形成研发设计、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时尚消费等五大创意产业门类,集群发展格局日益显现。

回忆上海的往昔,不免深深记忆那些曾经经历过的旧日时光,一些老建筑、老洋楼、老饭店、老弄堂或仍存在于现实的空间里,或尚存在记忆的空间中,这巨大的诱惑力,也正是当下上海流行的时尚——怀旧。

猜你喜欢
石库门时尚上海
抢救并保护上海的文脉石库门
触摸石库门,找到真正的上海
渐行渐远石库门
欢乐上海迪士尼
环保很时尚
美妆fun时尚盛典
时尚首次触电
只为写作的慢时尚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