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016-05-04 07:39潘明娟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长安中华民族

潘明娟

(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陕西西安 710065)



■文化传媒研究

长安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潘明娟

(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从民族视角、时代视角、地域视角三个方面入手,才能准确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而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才能深入理解长安文化。长安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长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为古代各政权认可并极力推动、普及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盛世文化,记载着中华传统的辉煌与骄傲;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对其他地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也是多民族不断融合而产生的文化,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结晶。

关键词:长安文化;主流文化;盛世文化;地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不断进步、走向繁荣的精神支柱和智慧源泉,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不可少的文化核心。长安文化,是以周秦汉唐故都,即周丰镐、秦咸阳与汉唐长安城所在地,也即今西安市为中心,涉及一定区域范围的历史文化。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视野下,长安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我们应该如何深入认识传统文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学界意识到长安文化的重要价值,开始从思考长安文化中的宗教、思想、诗歌等专题问题转向宏观、全面地研究长安文化的形成、发展、内涵等,如朱士光就长安文化的形成与深入研究进行了全面思考[1],王亚荣探讨了长安文化的定义及其形成的主客观基础[2],高天成提出“长安文化是中华民族优势文化的代表”的观点[3],颇具新意。笔者欲就长安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做进一步阐释。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视角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视角

文化的民族性是指能够反映民族精神、民族特性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国民品性、人格追求、伦理情趣等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文化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表现。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类型的基本特质,具有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结构;能够反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具有超越时代、阶级的内容和精神,与民族存亡共始终。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着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创新与发展传统文化,必须体现民族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毋庸置疑,我们当前研究较深入较宽广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是以儒、释、道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由众多民族不断融合、不断创新、不断发展而得来的,在一定程度上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文化。但是,这些并不能完全代表全部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应该包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个民族的文化。建立在儒、释、道文化基础上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民族大家庭,我们的传统文化包含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结晶。各民族传统文化中能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提供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都应该得到特别的关注。因此,传统文化的研究要关注文化的民族视角,要加强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加强对民族融合、民族文化融合和共同发展的研究。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视角

中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在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文化体系,是历史的文化、过去的文化,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传统”性与历史性,传统文化中某些价值观念可能与现代文化体系和现代价值观不相吻合。传统文化有其精华,有其糟粕。因此,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在目的上,要明确:倡导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复古、倒退,更不是要抱残守缺。我们认识传统文化,其着重点在于通过全面认识、创新发展,使祖国的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在手段上,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视角,一方面充分理解和认识传统,另一方面要完全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通过梳理传统文化,摈弃落后的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糟粕,大力弘扬符合时代要求的精髓部分,而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要求的部分就是有利于加强民族凝聚力、符合当代价值观、道德观的文化传统,就是符合当前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部分。

(三)中华传统文化的地域视角

文化的地域视角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切入点,也是实施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不可少的部分。传统文化有“时”“空”两个坐标,其中“时”代表了文化的时序性,我们现在考虑的是古为今用;“空”就显示着文化的地域性,每一种文化的发生、发展都有其独特的地域环境,有适合其发育的地理母体,也就是说,文化有其生存、发展的空间。我国已发现的七千多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似繁星遍布祖国各地,根据其分布特点和文化类型,学者们将中华文化起源表述为“八大中心”、“七大系统”、“六大区系”等,就表明中华文明曙光初露之时,孕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远古文化就呈多样化的地域特点。中华传统文化及其民族精神的形成、发展与创新,与地域文化传统的这种构成特点密不可分,“华夏”、“中原”等都是历史时期出现的空间概念,而华夏文明、中原文化等词汇也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地域视角。在历史发展中,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了东西南北文化大格局,不断向四方发散,又持续从四方汇聚到一起,逐渐形成现代意义上的中华传统文化。其中,凝聚了北方草原文化、南方江汉文化、西方丝路文化、东方齐鲁文化在内的诸多不同地域、不同特色、不同发展轨迹的文化。因此,中华传统文化是各地域文化的不断汇集和凝聚扩展。地域文化既是传统文化的多样绽放,也是传统文化的子系统。在文化的动态发展过程中,二者双向互动、相辅相成。文化地域个性与传统文化的共性交相辉映。不同的地域文化,其个性风格与辐射范围各不相同,在保持各自文化个性的同时,彼此不断地碰撞与交流,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态势。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民族记忆与文化心理,地域文化只是精神家园之中的一堂、一亭、一廊,它必须首先融入和体现整个精神家园的风格风貌,才能在精神家园的一隅显示自己独特魅力。

二、长安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文化的魅力来自文化的个性。长安文化有其鲜明的风格和个性,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可以说,长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长安文化的形成,是以我国历史上国力最为强盛、文化发展也最具影响的西周、秦(含秦国与秦王朝)、西汉、隋、唐等统一王朝的文化为背景的,它吸收南北、利用东西、兼容并蓄,体现的是周秦汉唐的主流文化,反映的是统一的文化特征。西周、秦(含秦国与秦王朝)、西汉、隋、唐等统一王朝时期,是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这些政权所认可、倡导、推动的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多个重要方面具有开创性的作用,处于主流地位。长安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由周秦汉唐文化精髓构成并渐次发展演变而来。在以长安为都的政权当中,西周、秦、西汉、新、隋、唐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统一王朝,其中西周、秦、西汉、唐又是较为强盛的王朝,其文治武功均对我国历史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西周、秦、西汉、唐四大王朝的主流文化各有特色。有学者指出,周文化的主流可视之为礼乐文化,周公制礼作乐,将“敬天保民”、“重农裕民”等治国理念推行到各地;秦文化之精髓为制度文化,秦统一全国后,废分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又实施“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以及统一度量衡等政令。秦始皇创建的许多维护国家、民族统一的制度多为后世所继承,当然也有相当的变革。西汉文化的主流是汉武帝时获得独尊地位之儒学,经过董仲舒加工后的儒学,调和相关学说,既符合西汉实施大一统的政治需要,也促使西汉统治者在一定范围内实施仁德之治,从而使儒学得到更大的发展。唐文化的精髓是兼容并包、大气磅礴的精神,造就了唐文化之灿烂辉煌,并成为世界文化之高峰。长安文化作为古代各政权认可并极力推动、普及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自古及今,均发挥了凝聚人心、增强民族团结、教化育人培植各方英才、创新知识提升人类智慧、资政惠民推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长安文化不仅是古代各政权极力倡导并推动的主流文化,而且,从传统文化的民族视角、时代视角和地域视角来审视长安文化,也可以看出长安文化的鲜明风格与独特魅力。

(一)长安文化是多民族融合的文化

长安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民族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文化。长安文化反映了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内容。长安地处西北,民族关系错综复杂,但在长期的都城时代和后都城时代,旧的民族消失了,新的民族出现了,民族文化融合再融合,民族文化的界限逐步缩小以致消失。周文化的兴盛,不仅仅是因为周文化具有周族生产生活的个性,同时,还依赖于周人尤其是王季、周文王时期持续不断地汲取商文化的精髓,这点从先周时期出土的青铜器以及先周建筑可见一斑。秦文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不断求变、各民族不断融合的背景下兴起的,随着秦国铁骑横扫六国,秦文化与六国文化的融合也达到顶峰,这不仅表现在《吕氏春秋》一书观点的博与杂,秦国对六国人才不拘一格的择优任用,还表现在六国人口(主要是贵族)大规模向咸阳的迁移和六国建筑艺术在咸阳的光大①。汉初关中文化明显掺杂了楚文化,以刘邦为首的统治集团主要来自楚,新丰的楚居楚俗、宫廷的楚歌楚舞,都逐渐融入秦文化,形成新的长安文化;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以及对匈奴作战的胜利,胡文化与长安文化迅速融合。南北朝时期,长安成为从草原地带南下的游牧民族与汉民族必争之地,政权更迭之中,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旋律,长安文化也显现了新的生机。唐代胡风大盛,唐代长安文化的民族气息更为浓郁,不仅是国内各民族之间的融合,还突出表现了国际文化的融合,音乐、舞蹈、诗歌、服饰、民俗甚至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都表现出独特的民族文化融合的氛围,极大地丰富了长安文化大气、开放、融通、包容的内涵。宋元明清时期,长安成为军事重镇,作为出入西北地区的门户,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从未间断。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过程中,长安文化的民族性是必须要保持的。毋庸置疑,我们当前研究较深入较宽广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是以儒、释、道文化为代表的正统文化、主干文化,而这虽然也是在历史长河中由众多民族不断融合、不断发展而得来的,但并不能完全代表全部的长安文化。长安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地区,长安文化包含着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结晶。

(二)长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盛世文化

史学界有“治世”、“盛世”之说。“治世”一般指乱世之后新的朝代建立或者国力衰弱一段时间后有为君主即位,经过励精图治、任用贤良而出现的政治清明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现象,称为“XX之治”。“盛世”的表现则是在“治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国力强盛,经济发达,在对外关系上处于主导地位。长安虽是十三朝古都,但真正培育和塑造长安文化的是十三朝之中的盛世。从朝代的历史地位来考察,周、秦、汉、唐是长安历史上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秦是封建社会的开创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西汉是封建社会的发展上升期;唐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周、秦、汉、唐的灿烂文化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对长安文化的培育及中华文化的形成,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西周有“成康盛世”和“宣王中兴”,西汉有“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以及“昭宣中兴”,唐朝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元和中兴”等。这些所谓的“治世”和“盛世”,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们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兴旺、昌盛的时期,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乐业,由此而创造、培育并最终形成的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宝贵的精华,是盛世文化。如果把中华传统文化比喻为一座大型建筑群,长安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祠堂,“就像每个家里面的祠堂,祠堂里面总是一些祖宗可称道的事情,放在那里可以激励子孙一样”,“西安市能够当作我们中国人祖宗的祠堂,专门提醒汉唐两代的汉之所以为汉、唐之所以为唐这种精神的所在”②。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长安文化是一种盛世文化,记载着中华传统的辉煌与骄傲。以礼乐为中心的周文化是长安文化的萌生期。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长安沣水中游西岸营建丰邑,后来,周武王在沣水东岸营建镐邑,从此,丰镐成为西周政权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由此,长安开始在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引领时代风气。之后,周公制礼作乐,以礼乐经营天下。就文化而言,“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长安从此在中华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成为盛世文化的代表。周文化中大量的礼乐、制度及伦理文化,随着周平王东迁而传播于齐鲁大地并迅速为士人所吸纳、创新,成为他们精神文化的内核,通过以孔子为主要代表的齐鲁士人的演化改造和弘扬,构成了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核心——儒学的基础。之后,秦、汉、隋、唐的大一统,长安均起到重要作用,既是政治中心,又是文化中心,长安与中国其他各地成为一种统御与被统御的关系。中华文化也藉此以首都长安为中心辐射、传播至全国,西域、朝鲜半岛、日本等异域文化也在这里与中华文化不断交流、碰撞、融合。秦文化以制度建设为重心,架构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框架。汉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学,在思想与学术方面独领风骚。唐代是长安文化的繁盛期,经东汉与魏晋南北朝印度佛教传入与国内多民族军事上的交锋、政治上的博奕以及文化上的融汇,长安文化海纳百川,以大度与雍容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儒学有了新的发展,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并行发展,民间、士人与宫廷等文化艺术活动多姿多彩、活跃异常……长安文化在唐代达到高峰。如果赋予周秦汉唐文化以人格化的内涵,那么,周人的文化性格是质朴与谦恭,秦人是强悍与暴烈,汉人是自信与宽容,唐人是大度与雍容。事实上,唐人较汉人而言,其文化精神更为刚健自信,而且仪态万方、风情万种。[4]长安文化的核心就是周秦汉唐文化,处处显示着盛世文化的风韵。

(三)长安文化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

从传统文化的地域视角看长安文化,我们发现,长安文化的发生、发展都有其独特的地域环境,有适合其发育的地理母体。“长安文化相对于组成中华文化的其他一些地域文化,处于源头与核心地位,这是历史铸就的史实,也是历史发展的结果。”[5]2长安文化涵盖的地域范围,以关中盆地为核心区域。朱士光先生认为,关中盆地由于位居我国腹心地带,是我国大地原点所在地区,又处在我国国土之第二级阶梯东部,因而面对其东部第三级阶梯上之广大平原、丘陵地区,就处于高屋建瓴、居高临下之势,在地理区位上拥有先声夺人的优胜地位。加之关中盆地东临黄河,南靠秦岭,西阻陇山,北倚北山山系,四周又有函谷关(东汉末改在潼关)、武关、大散关、陇关、萧关、金锁关、临晋关等多处雄关险隘拱卫;关内渭河下游之冲积平原与黄土台原,气候温润,地形平衍,河流纵横,草木繁茂,土壤肥沃,物产富饶,自然环境十分优越。对此,我国历史上许多有识之政治家与地缘政治学者早有论断。因此,从地理区域概念与历史文化范畴两方面综合而论,现在陕西省中部的关中地区所涵盖的西安、渭南、宝鸡、铜川四市区域范围之内的“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就是长安文化。关中地区,正因为具有地理区位、地理条件上的特点与优势,成为建都的理想之地,被称作“秦中自古帝王州”[6]卷230。这里的历史文化自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不仅内涵丰富、积淀深厚,而且独具特色、自成体系。

三、研究长安文化的重大意义

历史时期的长安文化不仅反映了周、秦、汉、唐、明、清时期关中的地域特征,同时也折射了周秦汉唐王朝的首都风貌[7]。作为首都,其政治影响力、经济辐射力、文化洞穿力都非常之大,代表了一个时期的典型文化,因此,长安文化显示出明显的都城文化风貌。宋元明清时期,关中不再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文化不再是全国文化的标尺,但由于西安是西北区域性中心城市,长安文化仍代表关中地区的文化特色,其中关学仍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代表着区域学术的前沿。长安文化,从关中的丰镐、咸阳、长安传播到全国各地,影响了其他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我国的其他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燕赵文化、河洛文化、荆楚文化等,在其形成的关键阶段,都从西周礼乐文化、秦代制度文化、西汉儒家思想、唐代的兼容并蓄精神以及后世的关学中接受了至关重要的内容。长安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文化体系,是历史的文化、过去的文化,同时,也是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视野下逐步更新的文化体系。认识长安文化,其着重点在于通过全面认识、创新发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为我们的城市建设、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服务,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服务。

[注释]

①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每破诸侯,写放(仿)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层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

② 2006年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在西安联合举办“西安:历史记忆与城市文化建设”研讨会,许倬云先生提出的观点。

[参考文献]

[1]朱士光.关于长安文化的形成及深入推进其研究之管见[J].唐都学刊,2009(4).

[2]王亚荣.长安文化的定义及其特征[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高天成,林智.长安文化对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意义[N].西安日报,2008-10-06(5).

[4]朱利民.西安是中国人的祠堂[N].西安日报,2008-03-31(7).

[5]朱士光.长安历史文化丛书·序[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6]杜甫.秋兴八首[C]//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

[7]胡义成.长安“诗意”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责任编辑沈正军]

Chang’an Culture’s Influence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ANMing-juan

(ResearchCenterofChang’anHistoryandCulture,Xi’anUniversityofArts&Science,Xi’an710065,China)

Abstract: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be understood from three point of views: nationality,the trend of times,and regional district.With correct recogni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Chang’an Culture can be understood deeply.Chang’an Culture’s influence o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not be ignored,it is not only the mainstream culture but also an unique culture in flourishing ag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Chang’an Culture; mainstream culture; culture in flourishing age; local culture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70X(2016)03-0001-04

作者简介:潘明娟,女,河北石家庄人,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历史地理学、长安学。

基金项目: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2WL01)

收稿日期:2015-03-30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3.001

猜你喜欢
长安中华民族
我们长安
我们的民族
水VS火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西游新记 2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