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出语文本色

2016-05-06 19:23沈春华

沈春华

【摘要】 语文教学还是以本色为好,形式最终还是为内容服务的,不管是多媒体教学,还是生态教学,都必须建立在语文学科本身的特性的基础上。

【关键词】 语文乱象 文本构成 课堂形式 学科特性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4-005-02

一、批判语文乱象,说明探究必要性

语文课到底上什么?这是很多人不以为意,也不会去思考的问题。语文课当然上语文,这问题提得是否幼稚了些,是否太不专业?但我想要做好一件事,还是以脚踏实地,弄清最基本的问题为好。长期以来,正是被很多人忽视的问题引起了众多麻烦。

实际上现实是尽管——语文教师拿的是同一教材,但上的东西却都不同,课堂风格迥异。有的老师喜欢照本宣科,参考书上有的就教,没的不教;有的老师觉得应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上课天马行空,往往收不了边;有的老师觉得成绩重要,考的我就重点讲,不考的少讲,甚至不讲。有的老师觉得背诵重要,每篇课文都要求学生背;有的老师觉得理解重要,基本不背;有的老师——觉得这篇课文没意思就不讲等等。我想在这种情况下,这已经不是个人风格问题了,这是缺乏对语文的深层次的认识造成的。

很多人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既然教材只是例子,我上什么有什么重要呢?江苏语文课本分为必修和选修不就说明这一点吗?老师是这样,教研室也是这样,今年定这些为必讲篇目,明年定那些为必讲篇目,年年不同,年年翻新花样,让人无所适从。变是好事,是创新,但常变就意味着你考虑问题不成熟,缺乏专业知识和标准。

有偏重有风格肯定是可以的,而且是好现象,值得提倡,但这一切必须建立在基本一致的基础上。因为这毕竟是同一门学科,它应该是以教授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能力为目标的。鉴于上述情况,我认为必须明确语文课的内容与形式。

二、认识文本构成,明确课堂内容

语文课文的文本是由汉语为媒介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各种文体,也就是说它是由内容和形式两部分构成。先说形式,即构成文本的汉语言文字。汉字是方块字,也是表意文字,它缺少印欧语系强大的语法功能,所以课堂上可尽量淡化语法内容。这一点基本达成共识,现代汉语学习考查基本都不强调。但在文言文学习中,还是比较强调。其实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重点并不在与现代文不同的语法点,而是要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所以笔者认为即使是文言文教学也完全可以淡化语法考查,特别是对于非专业的基础教育完全可以以理解内容为主要目标。

同时汉语是集形象、声音和词义一体的文字,这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这就使我们在教授时必须把语言的表达特色作为重点。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向学生传授汉语的精髓,从而丰富创新这门艺术的语言,让汉语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文字在中国的文本中不仅是工具,也是自身要表现的东西。这种形式的表现如此突出和受人重视,以致产生了“诗歌”这样一种专门表现语言并把语言表现到极致的文体。所以老师在教到诗歌这一专题时,可以偏重语言形式,弱化思想情感些。

再看文本内容,笔者认为文章是作者借笔墨向世人传达他所要表达的知识文化思想情感等的文体。所以能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正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能不能读出又涉及到一个文字障碍和理解力问题。对于小学老师,可能两方面都要兼顾引导,对于初高中生,文字已经不是问题,理解沟通力显得尤为突出。所以初高中的教师应把教学重心放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上。为了使目标突出实现,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操作性强的环节。比如以大问题引导学生,“课文的主题是什么”、“概括主要人物形象”等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一节语文课总离不开文本的构成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分析,但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这两方面的话,这样的语文课也是不成功的。语文课的任务是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开发智力,为新文化思想的产生创造条件。所以必然在前面两步的基础上有关键的第三步,也是建设性的一步。体验完语言的表达特色后,就该让学生去写去创作,文化思想也是如此。我们读了文本,对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看法,对人物有什么评价,从而建立起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构建自己的人格。语文的创造力不仅在于语言文化的创新,也是人的创新,这是语文之所以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地方,所以语文课的第三个重要内容是学生的自主表达。

语言文化的传承需要创新,否则只会走向没落,如梵文、拉丁文一样。汉语能发展到今天,正是因为它强大的创造和融合能力。从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从文言文到现代文,这些变化都是先民的智慧结晶,是其创新精神的体现。从这点上讲,语文课责任重大,肩负着一个民族的长久发展的重任。

三、掌握课堂技巧,改善课堂形式

首先,语文的课堂一定要有郎朗的读书声。文学样式中非常重要的文体——诗歌——利用的就是音韵美达到语言的创新和极致的。这是一门学问叫音韵学,基础教育虽没必要如此专业化,但对于这样的体裁教学怎么能离开吟诵?吟诵是其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讲究“因声求气”,通过诵读把无声的语言文字转换为有声的话语情境。这也是很好地经验总结,运用朗诵这一方法,走进作品人物的心境,揣摩作品人物的情绪,解读他们的思想。《指南录后序》要能读出文天祥国难当头,舍我其谁的境界;《我与地坛》能读出史铁生对生死的感悟,对母亲的愧疚和爱。

其次,语文课堂需要和谐的氛围。一节好的语文课必然离不开一个好的课堂氛围,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氛围才是成功的?活泼,热烈,自由,还是紧张?我想都不是。因为课堂不是竞赛,不需要过分的紧张;课堂也不是演讲,不需要太热烈。还是古人讲得好“寓教于乐”,最好的学习状态是放松,最好的学习氛围是轻松。我们还都记得孔子与学生讲学时,师生都席地而坐,随意发言,教育真有如沐春风,那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那么该如何营造这种轻松和谐的氛围呢?首先教师不要太讲形式,坐着站着都能讲,不一定要站在高高的讲台上,绷着脸,学生对老师的“敬”是写在心中的,而不是体现在上下的位置上。老师讲课的语调也是很重要的,我赞成老师用平和的语调去上课。尽管有人说语文课需要激情,但太多的激情就是主观干预学生的判断。最有感染力的声音应是平和中蕴含激情,饱含中和之美,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而不是夸张地语调。

和谐是我们古人的哲学观,也是我们古人的教育观。反观今天的风靡全球的生态教学又何尝不是受东方和谐思想的影响呢?虽然说我们没必要像人文主义教育者那样把和谐作为教育目标,但教育教学中绝对离不开和谐,这是我们无法否认的。

第三,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还是以传统教授方法为好。传统教学存在某些不足,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传统教学的一切。回顾两千年的教学形式,基本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在现代化教学面前它无疑是不适应的,但也不是一无是处。现在所谓的多媒体教学也不完全适应语文。试想一节语文课,老师没在黑板上写一个字,这是多么可惜的事啊。PPT里的美术字做得再漂亮,也是机器的批量生产。长此以往,不要说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要消亡了,就是汉字也快不会写了。综观现在学生的错别字连天的现象,不可谓与此无关。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还是以本色为好,形式最终还是为内容服务的,不管是多媒体教学,还是生态教学,都必须建立在语文学科本身的特性的基础上。在教育新概念层出不穷的当今社会,创新是必然趋势,但盲目求新不仅会危害教育,也会损害国家利益。教书不应只是职业,完成任务就好;它是事业,关系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教育不只是教育,它是民族国家的未来的希望,我们一定要站在一个恰当的高度,认识它的重要性,谨慎对待,勇于继承和创新,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

[2] 刘铁芳著.守望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