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因势利导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导入解读

2016-05-08 08:32诸东微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旧知计数器铅笔

诸东微

教学过程开始的导入环节,如果设计和安排得有艺术,就能激发学生兴趣,燃起智慧火花,开启思维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课堂的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教学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虽然还处在认数的初级阶段,但它的基本原理始终是十进制计数法,十进制计数法的核心就是“满十进一”。这个阶段,学生会正式学习位值制,为今后学习更大数和掌握大数的计算方法打下基础。进位制和位值制是引领本单元学习内容的两个核心概念,它们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那么,这节课的导入该如何设计呢?

一、旧知导入

根据心理学的迁移规律,当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紧密时,可把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抽出来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引进新知做铺垫,形成正迁移。如:高丽杰老师是这样导入的: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0~20这些数,你能从1数到20吗?(教师随着学生回答呈现下图中的1~20各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师:今天又来了几位新朋友(在上图中呈现 45、70、98),看看你们认识吗?

师:看到大家都认识,又来了更多的数朋友(呈现下图)。

52 21 27 89 49 23 43 41 47 33 92 29 65 66 56 80 95 72 87 47 68 99 100 58 90 68 37 55 42 96 50 93

师:看来大家对这些数都有所认识。今天我们就继续来认识100以内的数。

这样导入新课,巧妙地沟通了20以内数与100以内数的内在联系,能化生为熟、化难为易,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导入

把课讲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始终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标准之一。而采取寓意深刻而又熟悉轻松的情境导入,加上教师的教学语言铺陈渲染、绘声绘色,则是学生所喜闻乐道的导入形式。如:瞿枚老师是这样导入的:

课件播放:草地上有20只羊在吃草。让学生数出有几只羊。

师:把这群羊怎样分,能使人一眼看出有20只呢?(巩固旧知:10个一是10,2个十就是20)

课件播放:从四面八方又跑来了80只小羊。

师:你想知道什么呢?

学情预设:学生最可能提出的问题是: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只羊?教师就顺势引导学生解决。

师:估一估现在羊的只数。

创设这样的情境导入,符合儿童心理。以可爱的小羊引入,配以优美的画外音,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复习巩固旧知,初步感受“100”,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同时,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有目的地观察、思考,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算能力以及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想问题的好习惯。

三、设疑导入

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转入活跃,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设疑导入的启发思维功能,在导入时精心设疑问难,以激发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如:刘德武老师是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们,我们在学校学过好多好多的数,具体地说就是学到20以内的数,今天我们要学习更大一些的数。多少呢,我在黑板上写,看谁会认识这个新朋友。(教师板书:100)多少?(生:一百 一万)有的说是一百,有的说是一万,这个数是一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100以内)认识吗?(继续板书:100以内数的)猜一下后边是什么?(生: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说明同学们对加减法特别感兴趣,特别想学,是不是?(生:是)但是我们数学学习是有顺序的,先学最基本的,再学比较高级的,加减法挺高级的,今天我们先来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完成板书:100以内数的认识)

本环节,刘老师通过谈话设疑,在学生猜数、猜学习内容的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积极性。

四、演示导入

数概念,如果把它最本质的属性用最恰当的事物或图形表示出来,把数与形结合起来,使感性材料的提供更为丰富,则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如:江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

师:老师手里有什么呀?

生:铅笔。

师:如果把这一捆铅笔,分给我们在坐的小朋友一人一支,你觉得够吗?

生:不够。

师:为什么呀?

生:因为我们人多,铅笔少。

师:估计一下,这捆铅笔大概有几支?

生:10支。

师:才10支,10支有可能吗?

生:不可能,我猜是32支。

师:我把你的想法写在这里。(板书:32)还有小朋友有其他答案吗?

生:我估计是40支。

师:他的答案是40支。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我估计是100支。

师:有没有可能是100支?有没有可能呢?

生:没有。

师:100支的话分给小朋友一人一支够不够?

生:够。

师:到底有几支?有什么办法会知道?

生:数一数。

师:听你们的,我们一起数一数。会数吗?

生:会,1、2、3、4、5、6、7、8、9、10、11、12、13、14、15……32。

师:有几支?

生:32。

师:有32支铅笔,写成数学数字怎么写呢?

生:先写3,再写2。

师:是这样吗?(板书:32)写数的时候我们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往下写。

师:刚才猜中的这个小朋友估计能力真强,掌声送给他。小朋友,我们来看一看,有没有人想到把这32支铅笔表示一下,使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是32支,谁来?

生:10支一捆,2支剩下的放在旁边。

师:谁听懂了?

生:10支一捆,多的放旁边。

(学生上台演示:10支一捆,一个十;再找10支,捆好,又一个十;最后再找一个10支捆起来,剩下2支)

生:我的不跟他一样,我的方法是,先分2个十,再把12放在一起。

师:你们觉得这两种方法,哪一种能一眼看出是32呢?

生:第一种。

师:同学们,你们用铅笔会数了,能不能在这个(计数器)上表示出32。想不想来?

生:能。(学生拨计数器,在计数器上拨数:十位上拨3,个位上拨2)

师:不管是计数器也好,铅笔也好,这个3表示什么意思?

生:3个十。

师:老师这里就有3个十,我把它贴出来(边贴边说:1个十,2个十,3个十)对了,这个3表示3个十,2表示什么?

生:2表示2个一。

师: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就是(32),这句话连起来谁会说?

生: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就是32。

师:再加一支铅笔就是33,继续加就是 34、35、36、37、38、39,39后面是什么?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生:39已经有3个十了,3个十再加一个十就是40。

生:我想说的是,39已经有3个十,9加1等于10,再与30加起来就是40。

这样的导入,利用分、捆铅笔和计数器的演示活动进行估数,一一对应比较数量的多少,数数、猜数、说数的组成,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和“十”,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比较大小等,渗透位值制与十进制的意义,体会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本节课的学习是建立数概念,这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样的演示活动数形结合,能使学生切实掌握。

五、操作导入

小学生获得概念,掌握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感性材料和感性经验的数量、典型性和变式,取决于他们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在导入新课时,学生参与操作,动手摆一摆、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如,我们还可以这样设计:

给每个学生准备数量不等的小棒(大于20小于100之间),先让学生一根一根地数小棒,从1数到20,[随机提问:17里面有()个十和()个一];2根2根地数,从2数到20;5根5根地数,从5数到20;10根10根地数,从10数到20。再让学生估一估这堆小棒有几根?比20根多吗?揭题:今天我们要认识比20大的数。(板书:100以内数的认识)最后让同桌两人小组合作,把2人的小棒合起来够100根吗?估计一下是比100根多?比100根少?还是正好100根?

这样的操作导入,既了解了学生对20以内的数、数的组成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强化了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感知,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准备。

(本文作者系朱乐平数学名师工作站“一课研究”组成员)

猜你喜欢
旧知计数器铅笔
采用虚拟计数器的电子式膜式燃气表
飞扬的铅笔屑
三支铅笔
岁末
小小铅笔,大有来头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计数器竞争冒险及其处理的仿真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导入”
英语教学中旧知对新知的同化
任意N进制计数器的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