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思考》
——“比例”教学后的再设计

2016-05-08 08:32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学习材料解决问题比例

董 燕

一、背景阐述

比与比例是对事物间关系的一种描述和运用。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样的描述还是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在教学比例的意义的时候,教材依次按照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应用三个大板块编排。教材列举了很多平时常见的数量关系,借助一些具体的问题情境层层阐释比例的知识结构。按照教材的编排,比例的应用应该是前两个教学板块: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正反比例意义的综合运用,能够借助前面的知识建构形成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发现,虽然学生能够借助具体的情境理解比例的相关意义,却领略不到比例的学习价值,学生的数学学习进入了“被比例”状态——体验着没有价值的“用比例解”解决问题。

二、“比例”教学后的思考

【教材呈现】

教材选择了学生最常见的数量关系进行数学问题的阐述,根据每吨水的单价一定、用电量一定提出了数学问题,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确实非常容易理解如何用比例的思路去解决问题;但是,问题情境简单化了,是不是造成我们的教学也简单化了?我们思考,我们用了这样的材料组织教学,虽然降低了学生的思维难度,但是是否也淡化了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价值?

【课堂描述】

当进行了基本的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后,我们让学生完成第62页的“做一做”。当我们要求学生“用比例解”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发出了“唉”的叹息声——原来他们觉得这样的数学问题早在三四年级就遇到过,已经知道了如何解决,何必让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学生的想法让我们汗颜。细细品来,确实如此。明明已经学会的题,为什么一定要用比例解呢?为什么已经有了之前简单的“算术方法”,何必强求“比例方法”?面对学生最真实的学习疑惑,我们应该如何驱动学生真正自主进行知识建构呢?

【深入思考】

1.难道比例真的仅等同于“方程解”?

仿佛是约定俗成,用比例解就是等同于列方程解,这也是学生拒绝比例的缘由之一。我们认为,用方程确实很好地体现了用比例解寻求不变量的思路,但是比例的方法应该不仅仅是方程的形式,它应该有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

2.当比例被拒绝——疏还是堵?

按照教材的学习材料组织,学生很容易产生比例反而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样的认识误区。那么面临这样的学习真实,我们是以“学了比例就多一种解题的方法”为由空洞地说教,压制学生的自由感受;还是让学生大胆表达心中的猜疑,以疏为起点展开教学呢?我们认为,与其说教,不如敞开课堂,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然后跟进一系列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达到知识的重构。

3.我们应该做什么?

我们思考,当教学重新走向学生,除了正视他们的学习困惑,解答他们心中的疑问,我们还应该提供给学生什么?我们认为,除了解答疑问,我们还应该教给学生思维的方式、解题的策略等。那么,我们如何顺应学生的思维,层层递进,影响学生现有的思维方式呢?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认为,当学生的数学学习或者说是我们的数学教学陷入“被比例”之后,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思维真实,在课堂中搭建一个平台,倡导学生大胆晒出自己心里的学习困惑,然后有意识地选择几组学习材料,“逼着”学生自主选择比例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打破学生“比例方法就是方程解决问题”的认识误区,同时在数学问题解决不同策略的对话中,介入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彰显教师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以期改变、调整学生原有的比例认知结构。

三、“比例”教学后的再设计:《比例的思考》

基于以上认知,笔者认为我们应面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比例的后设计——《比例的思考》。

【教学目标】

1.在晒学习困惑的过程中提出数学问题;加强数学学习的问题意识。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悟比例方法简洁、深刻的美,感悟基本的比例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

3.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体验思维的力量,提高数学学习品质。

【过程预设】

1.晒出数学问题。

(1)解决问题。

①独立完成;②统计算术法人数和比例方法人数。

晒出学习疑惑:用比例解有必要吗?

揭示课题:比例的思考

2.探究比例方法。

(1)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

反馈:为什么选择比例的方法?

【设计说明:利用学生熟悉的学习材料入手,直面算术方法数量关系意义的混淆不清,凸显比例方法的简洁有力:比例让数量关系更简单。】

(2)做做想想。

(课件呈现不断改变小时数:4.5小时—3.75小时—5.25小时)

①独立完成;②交流与反馈:让不同方法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随着数字的不断改变体验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好处。

(3)试一试。

(课件呈现不断改变总价:22.5元—45元—225元)

①独立完成;②交流与反思:哪种方法更简洁,为什么?为什么都可以用比例的方法解?(不变量——确定比例——推理关系)

【设计说明:比例是一种方法,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用方程解;这样的学习材料选择能够帮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突破对“比例”的单一认识,在交流和比较中感悟比例方法解决问题的优势,并体验一般的方法。】

(4)鉴赏以前的数学作业。

学生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

交流方法:25÷1.25=20(天)或25÷5×4=20(天)。

【设计说明:此组学习材料的选择与操作意在让学生直面以前做过的数学题,用新眼光看待旧的数学问题,不仅进一步体验比例方法的简洁,更达成比例解决问题方法的渗透,从而达到学生主动重构数学认知结构的目的,进一步加强了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四、总结与反思

当笔者执行了以上的教学设计,第一组学习材料呈现后只有3位同学选择用比例的方法完成,当我故意晒出“比例解”如果是只会让问题更复杂,咱们就把这样的方法剔除后,学生大声叫好,并指出了比例的众多不是,然而随着一组组学习材料的不断呈现,越来越多的学生自觉运用比例解决问题,在讨论和交流中他们逐渐认识到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与策略,重新认识到比例解决问题的有力与深刻,达到了自主建构数学认知的目的。整节课充分释放了学生的学习疑问,学生学得非常主动和快乐。

通过多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一线教师应该学会解读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地进行“后行为设计”,而不是教案的简单重复。

猜你喜欢
学习材料解决问题比例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党史学习教育四种指定学习材料少数民族文字版出版发行
人体比例知多少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数学探究中提升学生智慧的路径研究
按事故责任比例赔付
远程教育学习材料开发与设计研究
限制支付比例只是治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