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政治伊斯兰:中亚“伊扎布特”问题

2016-05-10 09:00张友国冯玉丽
关键词:圣战中亚

张友国 冯玉丽

〔摘要〕伴随着解体后出现的思想真空,原苏联中亚地区的伊斯兰开始复兴,“伊扎布特”乘势进入中亚 。伊扎布特在中亚散布宗教极端思想,从事反政府和分裂活动,其危害在乌兹别克斯坦尤为严重。伊斯兰复兴、相对恶化的经济条件、权力分享族际的失衡、年轻男性失业人口的猛增等因素相结合,为伊扎布特的发展提供了土壤。中亚国家需要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多个层面综合施策,标本兼治,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宗教政治化,维护国家与社会稳定。

〔关键词〕中亚;伊扎布特;圣战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6)02-0109-09

伴随着解体后出现的意识形态多元化现实,原苏联中亚地区的伊斯兰开始复兴。许多宗教极端组织也纷纷在中亚成立。其中有一个对中亚安全破坏力很大的组织:“伊扎布特” (Hizb-Ut-Tahrir,又名“伊斯兰解放党” ,Islamic Party of Liberation ,以下简称“Hut”)。该组织是一个从事秘密活动的组织,中亚国家发生的安全事件大多数都有该组织成员的参加。[1](179) “伊扎布特”是一个跨国组织,认为人分为穆斯林和异教徒,强调两者间的“圣战”,把伊斯兰意识形态推向极端,号召通过“圣战”,建立政教合一的“哈里发”国家。因此,伊扎布特口号上倡导非暴力意识形态斗争,但实际上最终会采取暴力手段,试图将社会关系转变成按照伊斯兰法则处理的伊斯兰关系。作为伊扎布特发展的重点地区,研究中亚伊扎布特的现状、成因以及中亚国家的对策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下文将展开尝试性探讨。

一、 中亚伊扎布特现状

20世纪70年代末,伊扎布特就已秘密潜入中亚地区的费尔干纳(Fergana)山谷发展成员。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在中亚“伊斯兰复兴运动”中,该组织在中亚国家活动逐渐活跃,形成一定的势力范围。其在中亚的现状大致如下:

(一) “以点带面”的地域分布

就其地域分布而言,中亚伊扎布特的核心地带主要位于费尔干纳山谷,呈现“以点带面”的态势。费尔干纳山谷是一个宗教上比较保守的地区,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之间。它长300公里、宽170公里。其面积分配约60%位于乌兹别克斯坦、25%在塔吉克斯坦、剩下的15%在吉尔吉斯斯坦。人口约1000万,是中亚地区人口最密集的地区。[2](13)可以说,伊扎布特的支持者主要来自于遭受高失业率、大规模贫困和环境污染的费尔干纳山谷地区。费尔干纳山谷有七个行政省:三个属于乌兹别克斯坦(Andizhan、Fergana、Namangan)、三个属于吉尔吉斯斯坦(Batken、Osh、Jalal-Abad)、一个属于塔吉克斯坦(Sughd)。以这一核心地带为基础,伊扎布特开始向地区内其他国家辐射。“在乌兹别克斯坦,据安集延州政府2009年摸底调查结果,州内共查出4744人具有恐怖和极端倾向,其中有伊扎布特分子1996人(含妇女269人)。

[3](81)哈萨克斯坦的伊扎布特则于1998年出现在其南部。这一地带有大量乌兹别克族居住。同时,该组织继续在哈萨克斯坦由南向中北部地区渗透。目前,哈萨克斯坦的伊扎布特成员主要分布在阿拉木图州、南哈萨克斯坦州、江布尔州和克孜勒奥尔达州。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也有不少伊扎布特成员。有迹象表明,伊扎布特还在土库曼斯坦渗入监狱并建立组织。这个组织很可能活跃于土库曼斯坦北部乌兹别克人集中居住的地区。

(二) 青年人为重点的多元化组织发展策略

就其发展组织成员特点而言,伊扎布特在中亚实行以青年人为重点的多元化组织发展策略。近年来,中亚伊扎布特组织在对以往策略进行总结后认为,下层民众是依靠对象,可以成为伊扎布特的社会基础;但促进“伊斯兰革命”和实现伊扎布特的“夺取政权”目标,更重要的是依靠精选的精英集团,也就是“乌玛(Ummah)”中的 “乌玛(Ummah)”。这一策略变化给伊扎布特组织结构带来了“两个变化”:一是该组织骨干成员的增加。2005年以后,该组织提出要在国家机关、院校、军队等知识阶层加大发展骨干成员的力度,向国家部门渗透,争取精英人物的支持和同情。典型的如吉部分中上层社会精英(如公务员、教师、记者,甚至议员)因为伊扎布特的宣传而接受其主张,甚至成为秘密会员。[3](303)二是伊扎布特成员年轻化明显。以青年为其组织发展的重点,特别是以大中院校的学生为重点,是这一国际宗教极端主义组织发展的突出特点。从中亚伊扎布特组织成员年龄结构看,青年人占绝大多数,其中青年教师和学生所占比例尤为突出。2009年哈萨克斯坦内务部在对全国各大中院校及经学院的清查中发现,男性留大胡子、女性蒙面人数明显增多,其中大部分人接受了伊扎布特组织的思想。[4](9)哈萨克斯坦当局通过对伊扎布特成员的审讯,还发现许多政府雇员也已经卷入该组织的活动。[2](66)

(三) 宣传培养、政治斗争、圣战相结合

就其活动特点而言,伊扎布特在中亚活动具体则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宣传培养阶段。广泛建立舆论网络,组织编写与印刷宣传材料,以和平方式反抗现有政权。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互联网成为伊扎布特的又一个重要活动平台。该组织在互联网上构筑了一个庞大的哈里发虚拟世界,利用网络传递最新思想、情报信息和活动策略。据不完全统计,该组织旗下的网站已超过150个,其中在中国新疆周边国家和地区有20多个,用英语、阿拉伯语、俄语、德语、乌尔都语等十多种语言向外界发布信息。为此,2011年,哈萨克斯坦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限制在线极端主义活动,屏蔽将近150家进入极端主义网站的通道,起诉20宗“网络犯罪”,监控10000个网站。[5](22) 其后还于2012年颁布《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不准外国人超持49%的通信业份额;[6](263)第二,政治斗争阶段,组织大规模游行示威,开展街头政治。2005年的安集延事件中,伊扎布特不但是事件的制造者,后来还同乌兹别克斯坦的人权组织、反对派一起在安集延试图鼓动民众进行“街头政治”。2013年5月,伊扎布特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库姆托尔金矿事件中也积极活动,鼓动公众进行街头骚乱;[3](66)第三,圣战阶段,使用暴力手段推翻现政权。2001年至今,该党暴力恐怖化趋向日益明显并在中亚各国参与制造一系列恐怖爆炸、武装袭击案件。2006年5月,伊扎布特武装人员从塔吉克斯坦边界进入吉尔吉斯坦境内,打死三名吉边防军战士。“Central Asia,Suppressing HizbUtTahrir Could Radicalize Youths”,http://www.rferl.org/featuresarticle/2006/7/8BD94D70A42E85E1CE7A5DE5.htm1(上网时间2014年4月15日)2010年11月,哈萨克斯坦挫败伊扎布特企图对阿斯塔纳的国家机关及公共场所发动恐怖袭击的阴谋。2011和2012年中亚当局抓获的恐怖分子,基本上都是伊扎布特成员。[3](22)

(四) 活动经费来源多元化

第四,就其活动经费来源而言,中亚伊扎布特组织资金来源已经实现多元化。其来源主要包括成员会费、捐款、公共活动资金以及毒品贸易。每个成员的固定收入每月必须按比例捐赠给该组织。富有的同情者也会提供私人捐款。伊扎布特还资助在南哈萨克斯坦设立各类中小型企业。当企业盈利时,业主就捐出一定比例的利润支持伊扎布特。此外,伊扎布特的地区分支机构还得到海外资金的支持。无论收入来源是什么,中亚伊扎布特已经具备相当的经济动员能力,能够使用高级设备印发大量的传单和书籍。2006年,哈萨克斯坦国家安全机构在哈各地开展的清查伊扎布特专项行动中,缴获宣传宗教极端主义的传单25000张和700多册书籍,以及一些用于制作这些宣传品的电脑、复印机等设备。[7](118-119))乌兹别克斯坦在对伊扎布特成员的逮捕行动中也发现与哈萨克斯坦类似的设备。综上观之,伊扎布特已经在中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尽管其在中亚遭到各国的共同禁止(1998、2002、2003、2005年,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先后宣布“伊扎布特”为宗教极端组织并禁止其在本国活动)和不断打击,但时至今日,伊扎布特依然是困扰中亚各国政府的难题之一,探索其生成原因,对提供有效解决之道或许有所助益。

二、 中亚伊扎布特的生成原因

伊扎布特在中亚的生成有着复杂的根源,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苏联解体后的意识形态无序化与伊斯兰复兴为其提供引导的空间。

中亚国家独立后意识形态一度处于混沌与无序状态,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被完全抛弃,马列主义、集体主义等不再主导人们的思想,无政府主义、金钱至上等思潮与三权分立思想一起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伊斯兰教义广泛传播。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处于转型过程中,旧的价值观正在被打破,而新的价值观在短期内难以形成。宗教极端主义分子利用意识形态领域的混沌状态,在民众中散布极端思想,并通过经济利诱和思想控制等方式招募随从,进行培训,开展恐怖主义活动,构成对政权的直接威胁。[8](126-127)伊扎布特也正是利用这种社会与文化背景,在中亚迅速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促进其组织的发展。而且,伊扎布特在乡村地区发展尤为迅速。因为城市居民趋于外向,对外部环境的变迁能够做出及时而恰当的反应。相反,农业人口往往比较保守,更注重传统的生活方式,因此更容易受到理想化的伊斯兰宣传的影响。此外,中亚国家大量清真寺、非法宗教学校以及地下讲经点的存在也对伊扎布特的发展起着助推作用。

(二) 恶化的经济条件为伊扎布特之类的伊斯兰组织提供了结构性基础。

结构-功能理论显示,该地区这类组织的出现要归因于中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经济 困难与贪腐问题。中亚经济困难主要体现为贫困问题,其主要特征是:一是贫困阶层固定化,主要集中在失业者、妇女、儿童、养老金领取者等弱势群体;二是地域化明显,城市贫困人口相对较少,农村贫困人口相对集中;三是贫富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公。

中亚贪腐问题则体现为伴随各国集权政治现实出现的裙带政治以及严重的贪污和腐败现象。日益严重的腐败让民众感到失望,并不断疏离政府。这已经成为伊扎布特招募成员的重要宣传手段。因此,中亚严重的经济困难与普遍存在的腐败问题,再加之统治精英治理能力的缺乏,为伊扎布特的产生提供了结构性基础。因为反腐败斗争极易唤起民众的共鸣,在此口号下的激进行动甚至暴力恐怖活动也能博得人们的宽容与同情。宗教极端主义利用腐败问题发展自身实力,在中亚地区已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同时,由于在苏联时期,人们对集体主义体制存在一定的归属感。苏联的解体使得这种归属感无从依托。习惯依赖组织的原子化个体不得不寻找新的情感归属。在这种背景下,伊扎布特的泛伊斯兰共同体宣传很容易获得这些原子化个体的响应。可以认为,伊扎布特善于利用原苏联中亚地区存在的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紧张获得支持。更具体一点说,伊扎布特的兴起是苏联崩溃引发体制危机后,地方政府不能有效应对结构性问题的结果。

(三) 权力分享族际或地区失衡使得伊扎布特成为政治表达的替代选择。

中亚伊扎布特的发展与权力分享族际或地区失衡,缺乏替代政治渠道有着密切的关联。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的乌兹别克族感受到的权力分享失衡尤其明显。首先,伊扎布特在南哈萨克斯坦的兴起显然具有民族的维度。哈萨克斯坦南部有35万乌兹别克人,占当地人口大约20%。乌兹别克人控制该地区大部分市场,在经济上比其乌兹别克斯坦的同胞更富有。然而,乌兹别克人在哈萨克斯坦政府机构中任职率不高,高级管理职位通常只给哈萨克族保留。因此,哈萨克斯坦南部的乌兹别克人要求公平分享权力。[2](76)其次,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人理论上可以参与任何政府职位的竞争。但由于担任公职需要通过吉尔吉斯语考试,很多乌兹别克人无法进入公权力序列。为反对这种不利境况,乌兹别克人努力寻找政治表达的替代渠道。伊扎布特之所以在乌兹别克人中受到欢迎,就是因为它强调忽视族裔身份的穆斯林团结。而吉尔吉斯斯坦南部政府部门过于强调吉尔吉斯语的地位,令本已紧张的族际关系更难弥合。卡内基基金会的报告称,吉的伊扎布特大部分成员是生活在南部的乌兹别克人。到2012年1月,登记在案的恐怖分子共有1279人,其中861%来自南部。[9](61)虽然吉尔吉斯斯坦政府试图重新赢得乌兹别克人的信任,但是2013年的吉乌边界冲突进一步恶化国内的族际关系。许多乌兹别克人将会继续选择在街头表达不满。这种不满往往被伊扎布特所利用。伊扎布特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发展则与地区权力分享失衡有着密切的关联。伊扎布特快速发展的费尔干纳地区持续40多年在中央政府代表率很低。撒马尔罕和塔什干占据政府高位,而费尔干纳部落只得到次等职位,譬如纯粹装饰性的议会发言人角色。因此,地方州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张力使得费尔干纳部落的年轻人在反对与中央政府有关的一切事物中找到他们的尊严。如果后者代表世界主义的与世俗生活方式,那么,费尔干纳部落的年轻人自然就诉诸于民族主义的与伊斯兰主义的。

(四) 中亚数量可观的年轻失业男性的存在为伊扎布特提供人力基础。

一般而言,年龄在15至30岁间的失业男性是“不稳定和暴力的天然来源”。很多学术研究也表明冲突和年轻人口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中亚的人口状况正好符合这一特性:其一,大量年轻人口的存在。根据联合国人口部门数据,2010年,中亚人口最多、密度最高的乌兹别克斯坦51%以上的人口在24岁以下。[10](324)哈萨克斯坦南部在国内人口密度最高, 30岁以下的年轻人构成多数。塔吉克斯坦25岁以下年轻人也占据人口绝大多数;其二,日益增长的失业率。以失业问题解决较好的哈萨克斯坦为例,2013年该国官方公布的失业率为5.8%,当年就业人口为850万,失业人口为47.53万。但有哈萨克斯坦学者指出,如果正常算入几乎占劳动人口1/3的自主就业者,该国实际失业率要远高于官方统计数据。[9](76)可以说,中亚社会日益增长的失业正驱使越来越多的人走向极端主义。年轻人也很容易受伊扎布特如下宣传的影响:未来的伊斯兰王国将没有腐败、失业以及其他现代社会问题。同时,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因特网逐渐被很多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组织用于宣传和招募目的。据估计,16到22岁之间的男性构成世界在线人口的绝大多数。这一庞大群体成为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组织通过电脑游戏、即时通讯以及音乐下载手段宣传和招募的目标。在中亚国家也是如此。[11](174)

总之,伊扎布特正成为威胁中亚地区稳定的力量。这个组织的目的是重建历史上的哈里发国家,以便在单一国家团结所有的穆斯林,这实际上意味着分裂现有的主权国家。它在欠发达地区同时扮演保守与激进的角色。绝大多数的中亚人日益反感这些给他们生活带来暴力的伊斯兰势力。但是,中亚的政治现实却为伊扎布特的发展提供一个结构性土壤。伊扎布特正利用公众对政治现实的不满不断扩大自己的组织基础。

三、 中亚各国应对伊扎布特的对策

为打击伊扎布特,中亚各国除规定政教分离、禁止以宗教为基础建立政党、对伊扎布特活动进行打击外,着重对宗教进行严格的政府规范治理,严控伊斯兰复兴的“度”,以防与伊扎布特相关的伊斯兰复兴思潮过度发展,威胁国家政权稳定。为防止“宗教或其他狂热主义和极端主义行动”,中亚各国政府认为,宗教自由不是绝对的,它必须从属于必要的限制,以维护国家安全与公共秩序。为此,中亚国家主要在以下方面采取应对政策:

(一) 加强对清真寺的控制

哈萨克斯坦政府努力寻求对清真寺的控制。从2004年12月开始,哈萨克斯坦穆斯林精神委员会开始测试所有伊玛目的信仰问题。没有通过测试的将不能担任伊玛目。这一政策表面上是清除无知的伊玛目,而实际上是尝试对清真寺实现国家控制。测试要求所有的清真寺和宗教组织必须在政府注册,否则就要被关闭。[12](186)这一政策的期望结果是政府实现对清真寺的有效控制,并规范政府指定的伊玛目的布道行为,减少人们受极端主义影响的机会。乌兹别克斯坦规定清真寺必须注册登记。登记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1998年颁布的《信仰自由与宗教组织法》规定:已有可供100名以上信徒活动的清真寺和类似规模的宗教组织要在政府有关部门重新登记,否则以非法组织论处;所有重要的宗教作品必须经过国家审查。为此,乌兹别克斯坦成立乌兹别克斯坦穆斯林委员会(the Muslim Board of Uzbekistan,以下简称MBU)。该机构负责聘用或者解雇清真寺的伊玛目(imams),管理“经学院(madrasas)”的教学内容,审查所有的宗教作品。任何人如果要获得官方的伊玛目任命,就必须通过“政治阅读能力”测试。[13](15)2000年3月, MBU 建立哈乃斐教义(Hanafi dogma),动员所有的伊玛目公开反对非哈乃斐倾向。[12](171)因为被MBU捍卫的哈乃斐传统是乌兹别克全民族的传统。乌兹别克斯坦政府认为,真正的伊斯兰教是温和的、无损于政治秩序的、和乌兹别克人民性格相容的。 MBU的工作就是为真正的伊斯兰教设定边界。[12](173)乌兹别克斯坦东部纳曼干市的清真寺还安装闭路监控设备。[14](5)而且,在乌兹别克斯坦,穆斯林只允许在清真寺和其他公共场所聆听政府许可的布道。吉尔吉斯斯坦也根据本国地域特点,在南部各州的城市和乡村,成立宗教事务协调委员会,对所有清真寺进行登记,并建立对所发生的一切事务进行通报的机制。吉尔吉斯斯坦还成立国家宗教事务委员会(The State Agency for Religious Affairs ,简称“SARA”)。由于经调查发现,90%的伊玛目在塔夫希尔(tafsir )、圣训(hadith)以及古兰经(Koran)研究方面很少或根本就没有经过训练。而其余10%受到正式教育的伊玛目都是在原苏联时期受过的训练,2006年,“SARA”、穆夫提和奥什国家神学部门曾因此而发起一个合作项目,为吉尔吉斯吉斯坦所有年龄段的伊玛目提供课程和方法论培训研习讨论。

(二) 加强对宗教教育的控制

为加强对宗教教育的主导权,乌兹别克斯坦1994年就成立精神与教化(Spirituality and Enlightenment)公共中心。中心资金至少有部分来自政府支持。该中心印刷公共材料。政府希望苏菲主义在乌兹别克社会和认同建构方面起到关键的作用。另外,政府还部分资助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苏菲清真寺和“经学院”。[15](144)同时,乌兹别克斯坦还于1999年4月建立塔什干伊斯兰大学。目的是保证伊斯兰教育不被乌玛控制。学生在学校上的第一堂宗教课就是“宗教极端主义和原教旨主义:历史、本质与目前的危险”。[16](172)除此之外,乌兹别克斯坦尚有11个伊斯兰学习机构。一旦在“经学院”完成4年学业,学生可以继续在伊斯兰学院学习。[13](15吉尔吉斯斯坦一直将伊斯兰教政治化视作对国家稳定,尤其是世俗化政权统治的主要威胁。为此,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宗教事务委员会认为有必要开发一个正式的伊斯兰教育评估体系,检查极端主义和改宗问题。该机构并且提议,政府应强制在各级各类学校9-11级学生中开设世界各大宗教及文化课程。同时,吉尔吉斯斯坦规定,所有宗教方面的书籍在出版前必须要先交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宗教事务委员会与国家穆斯林事务管理处共同组成的专家组核定。[17](12)吉尔吉斯斯坦政府还于2003年4月赋予伊斯兰研究所以大学身份,从而使其在全国各种伊斯兰研究机构中成为权威,并发展一种更为标准的教育课程。目前,吉尔吉斯斯坦公民可以在许多机构依法接受伊斯兰教育。这些机构包括比什凯克伊斯兰大学、6家伊斯兰学院、4所大学的神学系、30-40个经学院。[13](15)塔吉克斯坦政府一直认为国家最大的威胁来自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为此,塔吉克斯坦政府关闭伊扎布特开设的网站,同时,设立一个由伊斯兰专家学者组成的非政府机构负责全国的伊斯兰教育与伊玛目任命。但是,这个非政府机构的章程和组成人员必须得到国家宗教事务管理委员会的批准。尽管它不是一个政府实体,但却完全从属于政府。更重要的是,为增加国家政治文化的世俗主义属性,2009年4月,塔吉克斯坦颁布新的宗教法规,除一般要求防止极端主义思想在塔吉克斯坦穆斯林中传播外,还把防止年轻人到国外学习宗教作为一项重要的防范举措。

(三) 日常生活去极端化

为规范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打击激进的宗教势力,2011年5月哈萨克斯坦还建立宗教事务管理局,制定“发展温和伊斯兰教”的工作构想。9月8日,哈萨克斯坦议会下院审议通过宗教事务管理局负责起草的《宗教活动和宗教组织法》草案,随后该草案获得上院通过,并于2011年10月14日被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签署。该法律对于宗教组织登记的条件、祷告地点等内容做出较为严格的规定,如规定在国家机关、教育、卫生、军队等部门不得设置祈祷室等,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乌兹别克斯坦政府规定,除教士外,在公共场所穿戴宗教服装或类似属性之物、在清真寺外祈祷,皆属非法。玛哈拉(Mahalla)委员会有权利挨家挨户检查诸如谁祈祷、谁留胡子等各类事务。[12](178)2009年4月,塔吉克斯坦也颁布新的宗教法规,除一般要求防止极端主义思想在塔吉克斯坦穆斯林中传播外,禁止女孩在学校戴面纱、非官方限制留长胡子更成为政府治理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防止伊扎布特等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在南部地区的活动,吉尔吉斯斯坦当局则尝试鼓励发展一种文化伊斯兰,在农村地区利用伊斯兰教作为宗教资源。为引导文化伊斯兰的发展,吉尔吉斯斯坦政府招募志愿者前往南部乡村地区,传播传统伊斯兰价值观念。国家宗教事务委员会与国家宗教管理局协调行动并与各州司法机关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在居民区就宗教极端主义的实质开展解释工作,并注意吸纳乡村的族长、青年人参加这项工作;出版关于居民宗教礼仪、信仰与传统的图书;每周五做礼拜时间,在比什凯克、奥什等地清真寺就国家安全、加快经济发展、缩减节日庆祝、葬礼等礼仪开支方面进行普及性宣传教育工作。2012年9月16日,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电视台还首次播放录制的有关“伊扎布特”的电视片。该电视片通过大量事例和人物采访,揭露“伊扎布特”以宗教之名,进行极端主义思想宣传,并不断呈现暴力恐怖倾向的事实,教育群众远离这一极端主义组织。[18](12)

总的来说,中亚国家的上述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伊扎布特的进一步发展,然而,证据显示中亚各国政府的应对政策在消除或减少激进伊斯兰传播方面效果不佳。很显然,对伊扎布特组织的政治边缘化策略没有成功。政府的压制措施仅仅起到暂时的威慑作用,驱使一些伊斯兰极端主义者转入地下活动 。随着时间的流逝,伊扎布特的暴力倾向可能会随着这种简单的压制而日益呈现。同时,政府对宗教信仰限定化措施非暴力不合作者的压制导致另一种悲情,而这种悲情又催生温和信仰者的激进化和更多潜在的同情者。为中和激进伊斯兰的威胁, 平衡伊扎布特组织的暴力倾向,中亚各国政府需要摸索替代途径。伊扎布特在中亚的出现基本上是一个政治问题。它需要长期的政治解决方法而不是短期的安全措施。不分族裔背景改善人民生活的社会经济与政治改革是中亚各共和国达到社会和谐目标的必要条件。中亚各国政府应该设计让统治精英获得温和伊斯兰团体和部分愿意和政府对话的激进伊斯兰主义者支持的政策。[18](181)而且因为伊扎布特目标虽然是建立伊斯兰哈里发国家,但却没有消除贫困和失业的国家治理设计,所以中亚各国更有理由通过政治与经济改革渐进式压缩伊扎布特的活动空间。

四、 思考与启示

综而观之,通过探讨中亚“伊扎布特”问题的现状、成因以及对策,引发对该问题的思考与启示:

(一) 国家政权建设须杜绝宗教政治化,理性应对原教旨主义与极端主义

中亚国家经历独立初期简短的与伊斯兰符号调情之后,今天的中亚政权绝不允许伊扎布特之类宗教组织的政治化趋向。所谓宗教政治化,即以政治手段去运作宗教团体,主张政教合一,反对国家政权的世俗化,强调国家政权的宗教特征,利用宗教信徒作为筹码,达到政治目的。[6](75)但当代伊斯兰在中亚主要表现为一种历史现象复杂性、内部多元性以及存于其中的无限可能性。

理解伊斯兰,不能简单采取二元观点看待。对中亚的大多数穆斯林而言,无论虔诚与否,其穆斯林身份并不意味着同情或认同其他穆斯林。从宗教的角度看,在统治政权所追求的政策行为增加和极端主义的增加之间有一种辩证的关系。中亚统治政权缺乏对付原教旨主义的经验。在对待伊斯兰教的态度上,政治家之间也有所区别:一种只是将伊斯兰作为民族传统的一部分,而另一种则主张生活在伊斯兰中。这两种人代表着伊斯兰在中亚复兴的两种方式:其一是尊重大众广泛回归伊斯兰传统的现实;其二则是少部分人试图建立伊斯兰国家,或至少减少公共行为与伊斯兰教义之间的差距。1990年前,这两种复兴运动之间的联系非常罕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种运动日益出现重叠的迹象。

在目前中亚地区家族体系和各种关系广泛存在的条件下,政治化伊斯兰的复兴将改革主义和文化传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给政府的控制增加了难度。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在宗教实践和原教旨主义的之间或者说是温和伊斯兰与恐怖主义之间做出区分。[12](152)伴随着政权使用压制的手段对付社会不满,极端主义运动正在利用这种情势获得力量。原教旨主义和极端主义正在通过动员大众或者使用恐怖策略建立伊斯兰政权,使社会和政治体制发生动荡。如前所述,既然极端主义不能够得到大众支持,他们就更多地依赖暴力和恐怖主义,迫使国家采取措施处理这种情势,从而,压制是暴力日益增长的自然结果,而极端主义正好又可以利用这种压制吸引同情,挑起大众对现政权的不满。如果其他表达不满与愤怒的渠道被堵塞,伊斯兰极端主义就成为反对中亚国家一个主要选择。中亚目前限制和控制伊斯兰教的尝试,尤其是阻止正在萌芽的原教旨主义的尝试,在没有同步扭转地区经济和衰落的形势下,实际上加剧了更严厉的伊斯兰的成长。中亚国家只有建立合法政治参与的可行渠道,才能够减少那些感觉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被边缘化的团体的诉求。这是中亚国家需要仔细权衡的。

(二) 正确认识暴力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暴力和经济落后之间有着无可争辩的关系,此点毋庸置疑。”[19](31)贫困问题严重是宗教极端主义在中亚常态化的根本原因。 虽然迅速的经济增长可能导致以下后果:1.地区性流动增加,这种流动又破坏社会结构,特别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移动,从而产生社会疏离和政治极端主义;2.使生活水准不断下降的人数扩大,从而拉开贫富之间的距离。社会服务;3.增加某些人的绝对收入而不是相对收入,从而增加他们对现存秩序的不满;4.为了提高投资而需要对消费实行总体的限制,从而造成公众的不满;5.增加识字率,提高教育水平和对新闻媒介的接触,这又使人们的希求提高到无法满足的地步;6.在投资和消费均分配方面加剧地区之间和种族之间的冲突;7.提高集团组织的能力,从而提高集团对政府提出要求的分量,而这些要求又是政府难以满足的。[19](38—39)

但无论如何,“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是发展如何惠及民众,这个在现代化转型中遭遇的命题,显得尤为紧迫。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专制体制还是民主体制,只要国家治理社会时严格以法律为根据,法律就会成为精英层面上的共识。这并不是说精英层面上的冲突会就此消失,而是说冲突的结果一旦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就会得到大多数精英的认可。更为重要的是,法律还会增加非精英群体对国家行为的预期能力。严肃的法律会向非精英群体传递非常清晰的信息:法律许可与不许可的界限。法律具有严肃性之后,即使国家的镇压非常残酷,只要有法律依据,精英群体也不会因此而形成反感。”[20](126—127)因此,伊扎布特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国家如果要遏制其发展,严格按照法律进行治理亦不失为良策之一。

(三) 全面认识中亚“伊扎布特”对中国处理相关问题意义重大

因为在全球化时代,大多数地区与本土问题很容易演化为跨国问题。新疆地区的恐怖组织与中亚的恐怖组织一直保持着一定联系。二者之间互溢性突出,而且传导性强。随着自身势力在中亚的坐大,伊扎布特也加紧了对中国西部边境的渗透。1999年,新疆首次出现“伊扎布特”分部。而且,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伊扎布特英国总部开始将中国新疆地区列入其国际伊扎布特的总体布局,通过其在中亚组织的网站,发布涉及新疆打击伊扎布特的信息,把中国新疆纳入其重点渗透活动区域,渗透破坏活动进一步加剧。伊扎布特作为一个跨国组织,虽然没有被美国、澳大利亚以及英国等西方国家出于一贯的“双重标准”,一些来源表明伊扎布特在英国运转已经超过十年。尽管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试图禁止它,但是伊扎布特还是没有被英国官方列入恐怖组织名录。因为它总是表明它是非暴力的,通过和平方式创建哈里发国家。其实它与瓦哈比本质上是相同的。引自Aida Amanbayeva. The Collision of Islam and Terrorism in Central Asia [J]. Asian Criminology, (2009) 4:173-174.列为恐怖组织,但是却被德国、所有中亚国家、巴基斯坦以及俄罗斯贴上宗教极端主义组织的标签。[11](173—174)

因此,为维护国家安全,中国目前正和中亚及相关国家通过上合组织(SCO )地区反恐机构(RCTS)展开国际合作,打击伊扎布特等三股势力(terrorism, separatism and extremism)。 这一方面国际合作最为典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友好合作条约》(2014年6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中的“第九条”所声明的“缔约双方将根据2001年6月15日签订的《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和2003年9月4日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关于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合作协定》,充分利用中乌政府间合作委员会安全合作分委会等现有机制,共同采取切实有效的预警措施,加大力度联合打击包括‘东突、‘伊扎布特恐怖势力在内的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势力。”[21](434-435)以及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反恐机构理事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主管机关打击国际组织“伊扎布特”联合行动方案》。[22]除上述国际反恐合作外,中国还需综合运用政治、法律、经济等多维手段,应对境内“伊扎布特”势力的极端恐怖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与国家稳定。

〔参考文献〕

[1]赵常庆.中亚五国新论[M].北京:昆仑出版社,2014.

[2]Karagiannis,E. Political Islam in CentralAsia : the challenge of Hizbut-Tahrir [M].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2010.

[3]孙力,吴宏伟.中亚国家发展报告(2014):“丝绸之路经济带”专辑[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4]张煦.“颜色革命”后中亚伊扎布特活动新趋向[J].国际资料信息.2012,(9).

[5]Zenn,J. Kazakh Jihadists intensify internet propaganda [J]. Issue of the CACI Analyst, 2012, (8) : 22.

[6]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亚国家发展报告(2012)[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7]余建华.上海合作组织非传统安全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8]赵常庆.“颜色革命”在中亚:兼论与执政能力的关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9]孙力,吴宏伟,苏畅.中亚黄皮书:中亚国家发展报告(2013)[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0]Olcott,M.B. In the Whirlwind of Jihad [M]. Washingtong D.C: United Book Press, 2011.

[11]Amanbayeva,A. The collision of Islam and Terrorism in central Asia[J]. Asian Criminology, 2009, (4) :174.

[12]Khalid,A. Islam after Communism: 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Central Asia [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7.

[13]Majidov,S. Terrorist acts threaten to destabilize Tajikistan[J]. Field Reports, Central Asia-Caucasus Analyst, 2010, (9) : 15.

[14]Briefing,I. Central Asia[J]. Issue 4, 2012, (5): 5.

[15]Ruffin,M.H. and Waugh,D.C. Civil Society in Central Asia,Seattle[M]. Washingt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9.

[16]“Religious Extremism and Fundamentalism: Its History, Nature, and the Present Danger”. see Adeeb Khalid. Islam after communism: 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Central Asia [M].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7.

[17]Zenn,J. Kazakhstan affected by regional proliferation of terrorist networks [J]. Issue of the CACI Analyst. 2012,(11): 12.

[18]Omelicheva,M.Y. The ethnic dimension of religious extremism and terrorism in central Asia [J].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010, 31 (2): 181.

[19][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0]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R].北京: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2014,(4):434-435.

[22]王文硕.上海合作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理事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在乌兹别克斯坦举行[N].人民公安报,2015-4-11(1).

(责任编辑:北纬)

Abstract: With the emergence of ideological vacuum after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HizbutTahrir began to revive in the Central Asia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and has the momentum into the Central Asia. The most obvious features of the activities of HizbutTahrir in the Central Asia are the antigovernment and separatist activities in the field of ideology spread by religious extremist ideology. There are many complex reasons for the rise of the HizbutTahrir in the Central Asia.Such as, the ideological vacuum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former USSR and harsh economic conditions

provided the space and infrastructure for the emergence of HizbutTahrir in the area; the share with power imbalances is a certain relationship; whats more, the relative deprivation theory, resource mobilization theory and social mobilization theory are very vital factors. In a word, given the current situation for the HizbutTahrir,it is necessary for th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to do a full range of tradeoffs in the aspects about political, economic, legal, etc. And they can safeguard the national and social stability, and prevent the politicization of religion.

Key words: Central Asia; HizbutTahrir; Holy War

猜你喜欢
圣战中亚
一带一路
“圣战”与独立
“上海合作组织与中亚形势”暨第十八届全国中亚问题研讨会举行
蒙面女上德国脱口秀为“圣战”辩解
印度强化与中亚关系的战略动因简析
中国企业承建“中亚第一长隧”全线贯通
White Elephant
中文风暴,经典版图游戏巨著《魔戒圣战》中文版消息公布
朝鲜举行实弹演习
网络零售模式的“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