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的研究综述

2016-05-10 13:49郭一建
卷宗 2016年3期
关键词:精神疾病心理健康

郭一建

摘 要:精神疾病是一类常见的慢性疾病,病程多迁延、易复发,其特有的病程特征,给家属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沉重的经济负担。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是精神病患治疗与康复的重要保障。因此,对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干预有利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与康复。那么,社工如何介入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地分析与论证。

关键词: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心理健康

1 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沈涛、周荣山和孙燕的《精神分裂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的调查》一文中,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成人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等工具对48例精神病患者家属进行调查,将SCL-90测定结果与常模进行比较,并与EPQ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因子与全国常模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往往表现为易焦虑、抑郁、恐怖和各种躯体化的不适感等,易表现过于强烈的身心反应及表面快乐内心悲哀的矛盾心理,且不善于表达和缓解自己的负性情绪。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患者本身的长期监护与预后情况,更是连接医患之间对精神分裂症诊疗及防治的一个重要桥梁。因此,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讲座、团体心理训练等,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联络,及时地发现和疏导心理问题,是保持良好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

李红丽、吴江颖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状况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对5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SCL-90在躯体化、人及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这6个因子均与全国常模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社会支持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其心理状况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研究得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存在严重的心理问。因此,在对患者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也必须对其家属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减轻家属的心理负荷。

王义芳、兰淑芳和韦章丽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家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心理干预》一文中,运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82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与全国常模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积极应对因子分低于常模,消极应对因子分高于常模;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分和因子分中躯体不适、恐怖、偏执、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因子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分析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较少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同时也影响着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康复,因此,需要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缓解其躯体不适、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等情绪,提高他们对精神疾病的认知技巧和应对措施,有利于改善他们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提高对患者的帮助和照顾,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和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

2 现有关于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措施

2.1 护理干预

王云仙,田红琴的《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社会支持度的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一文中,总结了4点护理对策,分别是:第一,掌握有关社会支持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知识。正确评估患者家属对社会支持的需求程度,运用相关知识可提供有针对性地支持。掌握对社会支持进行评价手段,考虑其类型、来源、数量和利用度,根据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协同患者家属控制社会支持量。第二,建立与家属之间有效的支持关系。护士要积极主动的为家属提供患者病情及精神病的有关信息,充足的信息支持可以帮助家属减少无效应对;同时护士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掌握家属心理动态,注意其心理感受及反应,利用各种沟通技巧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与家属建立信任、友善、更有效的支持关系。第三,加强患者家属间的交流与沟通。同一应激状态下的应对方式是不一样的,患者家属处在同一应激状态下,不同的应对方式通过相互交流可以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第四,调动有效的社会支持来源。由于精神疾病的复杂性以及传统的观念和偏见,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属常常受到严重的歧视,造成患者及家属的社会地位被降低。因此,我们要依靠各种组织、团体的帮助,给患者及家属最大的帮助及支持。鼓励精神病患者家属在面对可能获得的社会支持时,积极地争取、勇敢地接纳,以提高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综合以上几点,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帮助患者家属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获得较全面的照顾和支持,提高社会支持水平,缓解内心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与家属的生活質量。

2.2 心理干预

邱海燕,陆小平,王金莲等的《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家属心理干预效果研究》总结出五点干预措施:第一,向新入院患者及家属做好入院介绍,重点讲解病区各项活动安排,如病区每天组织康复期患者做广播体操、定期组织患者郊游等,让患者及家属感到住院生活丰富而有意义。第二,向家属介绍我院的专科医疗水平及优质护理服务开展情况,使家属了解我院的医疗水平和护理服务都是可以信赖的。第三,责任护士每周组织家属进行一次集体心理干预,讲解精神科护理知识,同患者及家属一起分析患者发病过程中各种症状表现,引导其对自身精神症状的认知及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处理方法,向家属提供危机干预的知识及应对措施,纠正家属在于患者交流过程中对患者的责怪或过多的情感介入对患者的不良影响。第四,医院每月由主任医师为患者家属进行精神卫生知识讲座,并发放精神卫生健康知识手册。第五,组织康复期患者家属对新入院患者家属进行现身说法,互诉自己的情感历程,使其在康复期患者身上看到希望,从而增强对疾病治愈的信心。因此,面对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家属存在的心理问题,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的同时,也应重视对家属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这有利于减少家属的负性心理,促进患者的康复,减轻家属及社会的负担有着重要的意义。

2.3 健康教育

吴士玲的《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一文中,制定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的干预措施:护士对患者家属的教育分两阶段进行:即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均由健康教育护士负责。第一,住院期间,对患者家属进行集体健康教育,开展精神卫生知识科普讲座,课后耐心地倾听并解答家属提出的问题,主要内容为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抗精神分裂症药物的作用、副作用;维持治疗的重要性;家庭精神卫生;精神分裂症的家庭护理、生活技能培训;预防复发的措施,如何处理应急事件等。第二,出院后对患者家属进行个别健康教育,每月定期复诊1次,复诊时针对患者及家属的具体情况进行健康教育,教育内容主要为:强化院内健康教育的内容,在家服藥方法及注意事项;强调维持治疗的重要性;护士、患者及患者家属共同制定合理的生活计划和作息时间、达到生活规律,劳逸结合;正确处理生活应激事件;鼓励患者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劳动,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逐步恢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总之,加强护士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家属焦虑情绪和对患者态度的改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治疗和社会功能的恢复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加强护士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3 社会工作介入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的模式探索

张大文,谈国林,周琪等的《社工介入家庭干预治疗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的影响》一文中,探索社工介入家庭干预治疗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的影响。具体的介入方法是:第一,成立患者家属俱乐部,由社工介入以专业价值理论和技巧协助恢复和发挥自身潜能,给患者希望、信心和决心,教给患者战胜困难的方法和手段,来矫治患者不良的行为及心理以达到求助者自助并在自助中发展的境界。第二,成立社会帮扶体系,由社工介入,联合残联、社区、乡村成立社会帮扶体系,适时对患者家属进行访视,帮助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例如每月1次)。第三,根据个体情况选用个别心理治疗,针对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制定相应的心理支持措施,提高家属对精神分裂症的认知程度(每月1次)。介入的结果是,通过社工的广泛介入干预,提高了患者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缓解了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增加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得出的结论是社工的介入和社工理念的引入为精神分裂症系统治疗提供了新的力量和方法,对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和患者的康复有着积极的影响。

李丽红,王凯,朱华等的《社会支持模式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心理状况的影响》一文中,调查深圳市福田区在社区康复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福田区社会支持模式对改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心理状况的效果。社会支持模式包括: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的社会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干预,消除患者家属的疑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对家属和患者进行有关精神疾病常识的健康教育,使家属学会积极、正确的心理应对模式,纠正不良的应对方式,放弃了对患者过多的忧虑和过高的期望,能以较平和、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第三,促进社区医生对患者定期的访视,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不仅可以为家属提供相关的应对知识和技能,还可以调动家属参与患者康复的积极性,使家属了解家庭支持是治疗的重要手段,提高家属的照料水平,改善家属对患者的态度,增进患者治疗依从性,减轻患者家属的心理压力。得出的重要结论是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心理状况不容乐观,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提供社区康复的同时,也需要对患者家属进行以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为主的社会支持模式,使家属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况。社区是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属开展社会支持最重要的阵地,在社区开展以对家属进行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和对患者进行访视为主的社会支持模式,有利于促进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

4 研究评述

从上述国内学者关于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和现有关于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措施这两大方面进行了详细地探索,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精神疾病患者家属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扰。针对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这些心理问题,目前国内学者相关的研究大多倾向于医护人员的干预,主要从护理干预、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这三个方面进行介入。而国内关于社会工作介入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少之又少,可见需要相关学者进一步地探索与研究。社会工作是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价值观念,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的人或群体走出困境的职业活动。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的主人活动,它注重专业价值,强调专业方法,注重实践、双方合作和多方协同。因此,社会工作在介入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时,是否能够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结合认知行为模式、心理治疗模式和社会支持模式,在护理干预、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功能——解救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的尴尬处境,缓解其面临的经济、心理和社会上的压力,促进病患家属积极参与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过程,同时增强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关于治疗和康复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其克服不利因素的能力,挖掘并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从而实现社会工作“增能”的理念。关于社会工作的介入研究国内文献还少之又少,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在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总结。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三版.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86-87.

[2]潘川娣,徐美英,马琼芳等.不同管理模式对住院精神病患者病情与负性行为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6):7-8.

[3]高士元,费立鹏,王向群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受歧视状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2):82-84.

[4]胡淑芳,杨来启,李栓德等.被隔离人群的社会支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5):33-34.

[5]邱吉玲、陈延.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5,8(15):39.

[6]黄瑞儿,陈克佳,郑良娣,等.恢复期精神病患者健康教育的实施与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5,5(8):18-20.

[7]陈玉林.医院病区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3,3(1):27-27.

[8]黄慧玉,邬春华,王群,等.社会工作者介入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效果评价[J].中国民康医学,2006,9(17):805-806.

[9]贺楚梅,周梅芬,阳前军,等.精神病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与护理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7):2120-2123.

[10]沈涛,周荣山,孙燕.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的调查[J].精神医学杂志,2010,23(1):49-51.

[11]李丽红,吴江颖.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状况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7):4047-4048.

[12]王义芳,兰淑芳,韦章丽.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心理干预[J].当代护士,2011:124-126.

[13]张素兰.39例危重神经介入患者家属心理状况、心理需要及护理干预[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8):1276-1278.

[14]王云仙,田红琴.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社会支持度的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5):50-51.

[15]邱海燕,陆小平,王金莲,等.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家属心理干预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8):734-736.

[16]吴士玲.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7):3710-3711.

[17]赵春海,李园,郭燕飞,等.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健康教育方法改进及效果[J].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1):1024-1026.

[18]张大文,谈国林,周琪,等.社工介入家庭干预治疗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2):286-287.

[19]李丽红,王凯,朱华,等.社会支持模式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心理状况的影响[J].實用预防医学,2012,19(6):930-932.

猜你喜欢
精神疾病心理健康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试论人类精神疾病观的发展与演变
全球精神疾病治疗药物分析报告(2014)(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