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通史》看全球史观的局限性

2016-05-12 17:08温玉超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局限性

温玉超

摘 要: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从问世至今三十多年以来,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號称“经典中的经典”。斯塔夫里阿诺斯以历史学家宽宏的历史眼光,站在历史的高度,突破在西方学术界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论”,运用“全球史观”书写历史。但“全球史观”在《全球通史》中却并没有完全体现,在某些地方还是受到“欧洲中心论”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全球通史》;全球史观;欧洲中心论;局限性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份出版发行的斯塔夫里阿诺斯原著《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一书,乃《全球通史》第七版,最新版本,也是最后版本,因为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已于2004年3月去世,以后不会再版。该书一问世,就被翻译为各国文字,拥有全世界最多的读者,得到许多崇高的评价。阿诺德.汤因比说,“《全球通史》给了我强烈的现实感:它可以用来救治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由于陶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重的精神危机的一种思想武器;它有助于人们理解未来——包含各种可能性和选择的未来。”杰费里.巴勒克拉夫说,“近年来,用全球观点或包含全球内容重新进行世界史写作的尝试中,最有推动作用的那些著作恰恰是由历史学家个人独立完成的,其中以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最为著名。”刘德斌这样评价:“本书享誉世界几十年,与汤因比的《历史研究》齐名,但比《历史研究》通俗易懂。与《梦的解析》、《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时间简史》等并列为20世纪影响世界的是十本书。”对于作者和《全球通史》的高度评价远不止这些。

为何这部史书会获得如此之高、之多的评价?究其原因无外乎几点:一,以宽宏的历史眼观,站在历史的高度和世界的宽度,运用“全球史观”来写作历史。所谓“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形成与20世纪40、50年代,主要是针对“欧洲中心论”而提出,主张研究历史要从全球出发,把历史当作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看待。二,语言质朴无华,文字通俗易懂,没有诘屈聱牙之感,是史学和文学的完美结合。用鲁迅的一句话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符合大众阅读,并非史学专业者和史家的福利。三,在研究方法上,把历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有机结合,如文明模式理论、地缘政治理论、文明交流理论、长时段理论和宏观历史理论等。

普遍说法是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是运用“全球史观”书写历史的最经典代表,但从头到尾地仔细阅读一遍《全球通史》,有一种感觉就是“全球史观”在该书中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在某些地方还是受到了“欧洲中心观”的束缚。为什么说《全球通史》没有彻底摆脱“欧洲中心论”的思想束缚?其原因如下:

1.从整体布局看,厚此薄彼,把欧洲作为主体来书写历史。翻开《全球通史》第七版的目录页,首先看第二编“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公元500年之前)”,从这一编的章节排版先后顺序来看,就是先欧洲后其他洲,编排顺序是:第三章,最初的欧亚大陆文明;第四章:古典文明开启欧亚大陆一致性;第五章:希腊-罗马文明;第六章:印度文明;第七章:中国文明;第八章:古典文明的终结。说道古典文明,那众所周知的四大文明古国可算古典文明之列?梁启超在其写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认为“地球上古文明国家有四国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 后来人们将“小亚细亚”修改为两河文明中的一个重要文明——古巴比伦王国。古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都属于亚洲国家,古埃及属于非洲国家,传统的四大文明古国都不属于欧洲范围,又何来欧洲古典文明之说。虽说对传统的“四大文明古国”一说存在质疑,我们暂且不去管“四大文明古国”是否属实,但作为中国学者于情于理都不应该对《全球通史》加以绝对赞赏,于情,我们是中国人,中国古代文明如此辉煌,我们怎愿让其把中国文明编排在后面;于理,古代亚洲文明和古代非洲文明也曾创造了辉煌,这里对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王国为主)却简要概括,有失公平。维尔.杜兰特称非洲是世界第二大洲,非洲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非洲大陆东北角的尼罗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 美国史家都如是说。 然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的第三卷中讲古典文明是却一带而过,说“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尼罗河、以及印度河和黄河岸边诞生了第一批欧亚大陆文明”。 尼罗河本就属于非洲,要诞生文明也应该是非洲文明,怎么可能和欧亚大陆文明产生关系。再看第五编“公元1500年以前各孤立地区的世界”、第六编“西方崛起的世界”、第七编“西方占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第八编“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从这些大标题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历史进程和时代变迁完全是由于西方世界的影响,如果没有西方文明的前瞻性,其他地区就不会发展或是发展落后。这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论”的表现。

2.从具体内容看,过分强调欧洲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巨大作用。全书内容的第六编、第七编和第八编,从405页到783页,用差不多一半的文字,大幅度描述西方世界对于亚非拉地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的重要性和主导作用。在论述科学革命的历程这一章节时,说“科学革命却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其原因似乎在于,科学仅在西方才能成为一般社会的组成部分”。 这无疑是说除了西方国家之外,其他地区和国家是没有发展眼光的,将一直处于愚昧无知的时代,要是什么时候产生了科学发明或者科学理论,都是得益于西方国家的先进思想的传播和影响。就中国而言,东汉的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不算是一项科学吗?火药、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等四大发明不算是科学吗? 将科学说成是西方的独特产物,这不免有夸大其词的嫌疑。其次在第35章“全球统一性的巩固”时说“1763年至1914年间作为一个欧洲直接或间接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 试想一下,作为全球的主人的话要有多大的权力,1763年到1914年间,世界上虽说到处布满了欧洲人的足迹,但是作为主人,那么其他所有地区或国家就应该完全听从于欧洲、臣服于欧洲,换句话说就是欧洲要完全控制住世界上除欧洲以外的所有地区或者国家。就拿亚洲来说,中国只是半殖民地,在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下英勇抵抗,并没有臣服于西方;日本不但没有被殖民,反而在此期间对外扩张得到了161000平方英里的殖民地;泰国也没被殖民。说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的主人,这话出于史家之口,是否妥当?在该书的628页第四大段中以“白人的责任”作为小标题,内容虽说没有体现出对欧洲殖民扩张政策的肯定,但也不免使人产生错觉:欧洲人作为先进的民族,有其文明优越性,对外殖民扩张是给非欧洲地区传播先进文化,指引该地区发展演变,这是白种人的责任。

3.从论点论据看,个别地方有失考证。引用吉林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刘德斌先生写在《全球通史》第七版推荐序上的一段话:人们普遍认为西欧文化并没有在中世纪荡然无存,因此他关于西方何以从落后变为先进的立论就不够坚实,他对整个欧亚大陆诸古典文明历史命运的整体解读因而也就不能说完全站得住脚。拿史学做例,欧洲中世纪史学也有其独特的地位:基督教史学创立了“普遍主义”的历史框架,系统提出了历史统一性和世界史的观念,可以说这是“全球史观”的雏形;在宗教虔诚的基础上实践了史学的社会功能,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历史动力观”、“历史直进观”、“历史进步论”;在历史方法论上,确立了历史分期的观念,创立了体现历史线性发展的公元纪年法。因此,西欧文化就不存在落后与先进之说。

笔者总结此以上三点,纯属个人观点,学识浅薄,不足以对此世界级的史学名著品头论足。对于斯塔夫里阿诺斯及其著作《全球通史》的评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能盖棺定论。总之,每一个史学家都不可能完全抛却思想感情去治史,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没有思想感情,有了感情就难免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又因为受政治、环境、知识水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要想超脱于世俗之外,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去写历史就很难实现。不管怎样,《全球通史》得以风靡全球,就是他最大的成功,多少缺点也都在万千读者的一致肯定中显得微不足道。

猜你喜欢
局限性
“拯救大地”理论的内在逻辑、局限性与改进思路
汉德公式的局限性——《侵权责任法》第87条视角
自动化事实核查的前景及局限性
梅里埃API 20NE生化鉴定系统在布鲁氏菌鉴定中的局限性
基于反身性理论对公共行政学实践教学局限性的解读与探析
颈动脉狭窄伴局限性皮质脑萎缩22例临床观察
胸腹部局限性Castleman病的CT特征
人的永恒使命:合理应对自身局限性
我国公共行政的系统分析:可行性、必要性及局限性
“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