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虚无主义的源起与本质探析

2016-05-14 16:12张党诺
学理论·下 2016年9期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利己主义虚无主义

张党诺

摘 要:现代虚无主义最早产生于18世纪末的德国思想界,传入中国的过程与虚无主义在德国的产生非常相似,均是后现代化国家在后起压力下打压传统文化后,产生的一种悲观、虚无思想。现代虚无主义其本质是将“虚无”作为信仰,否定一切价值。当下必须直面现代虚无主义问题和危害,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引领作用。

关键词:虚无主义;利己主义;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

中图分类号:D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9-0067-02

现代虚无主义诞生之初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倡导的自我为中心的价值目标与资产阶级价值观有着紧密的联系,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大相径庭。改革开放后,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开始歪曲历史、颠倒是非,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正视虚无主义的种种现象,理清虚无主义的实质和严重危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现代虚无主义的源起

“虚无主义”最早来源于拉丁语,意为“什么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虚无主义起源于德国,早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还处于封建邦国林立落后的神圣罗马帝国时代,面对英国、荷兰、法国现代化的成功,巨大的外部压力迫使其尽快转型。德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快速引进新的启蒙文化,加速启动现代化进程,尤其是启蒙文化的引进使传统社会秩序、文化理念和人们的价值观受到很大冲击,甚至开始质疑传统。康德、费希特等一批哲学家大力推崇启蒙文化的过程中,对有悖于启蒙的一切传统进行质疑,这一做法必然会把人们心目中长期形成的崇高、神圣的价值弱化掉,而新的价值观尚未形成,人们的内心空虚占据上风,现代虚无主义就是在质疑传统、人们内心空虚的背景下诞生的。就像恩格斯分析启蒙运动的社会效应时所说的:“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作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到现在为止,世界上所遵循的只是一些成见;过去的一切只值得怜悯和鄙视。”[1]

在批判传统的过程中,宗教被看作德国落后的根源,只有揭穿存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中所有形态的上帝和神灵,才能解放思想推动社会的进步。这时虚无主义的代表之一施蒂纳在1844年出版了《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一书,否定了一切神灵,他指出不管是物质形态还是精神形态的“神灵”都是阻碍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障碍;只有消除这些“神灵”障碍,作为个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并进行自由创造。施蒂纳将这种状态称为“无”,并赋予它至高无上的地位。后来尼采进一步对施蒂纳这种否定神灵的提法又做了最经典的表达,主要体现在1882年出版的《快乐的科学》一书中,尼采不但将包括上帝在内的一切神灵进行否定,并提出“上帝已死”,这种提法更是坚定了批判传统的态度。在崇尚理性、科学、批判的现代启蒙中,传统方式塑造的神被否定,而且这种否定是根基的坍塌,无法通过漏洞的修补重新展现。尼采这本书最终道出了虚无主义的实质,虚无主义意味着人们所信赖的、认可的最高价值自行贬黜。既然最高价值已经被否定了,那么人的一切活动也就没有了道德根据,所有的时间也就没有了意义,实践的一切价值必须重估,即重建被认可的道德和价值系统。缺失了共同信仰,心灵的空虚、无聊,进而对生活充满厌倦和绝望,生活中处处是悲观情绪。在传统最高价值丧失、解体的历史过程中,虚无主义担当了重要的作用。尼采进一步从价值着眼给虚无主义下了定义:虚无主义是最高价值丧失,思想到行动缺乏目标,缺乏对“为何”的回答。

施蒂纳和尼采是现代虚无主义诞生的重要推动者,从施蒂纳否定一切神灵的“无”到尼采的“上帝已死”,均是虚无主义的经典表述。从现代虚无主义在18世纪末德国产生的背景可以看出,虚无主义代表的是一种面对落后寻找新出路的一种思潮,但其价值目标是试图用唯心主义世界观改变德国的落后状况。这种思潮的彻底否定,看起来很痛快,可以甩掉沉重的包袱,实则缺乏稳固根基,这就注定了其仅能起到否定传统的作用,难以在价值重建中发挥作用,更不可能成为社会的主导价值观。

二、现代虚无主义来到中国

中国当代虚无主义的诞生,具有先天的基因与后天的机缘。封建王朝时期思想界先后出现两次虚无主义,这两次虚无主义可以说是现代虚无主义的先天因素。汉末动乱、三国鼎立到魏晋南北朝,社会动乱,战争不断,民不聊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更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反映,人们生而无望,生命的价值到底何在,动乱社会生命的毫无意义,最终的结局无外乎就是战争的牺牲品。造成此时谈玄风行、及时行乐、颓废堕落、荒诞不经成为魏晋时期普遍的价值追求,也成为那个时代人们所追求的集体心理。价值观的崩溃出现严重的精神危机,只为自我逍遥自在,不顾社会、集体、国家的虚无主义便在那时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历史上。宋明两代,这时的程朱理学则综合佛、道等思想,建立了新儒学的宏大体系。倡导“心即理”之中的哲学家们四处讲学,鼓舞民族生命;建立“家规”“乡约”“学规”等,使民众小到日常生活,大到进德修业,都有宗旨和途径可循,伦理纲常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中心力,成为引导着中国的现实政治和历史发展。至明末,伴随王朝更替,主流价值体系的崩溃和抛弃,导致明末清初中国思想界出现第二次虚无主义思潮。

中国古代的两次虚无主义思潮,与当下中国盛行的现代虚无主义虽产生的背景不同,但为现代虚无主义的到来奠定了先天基础。新文化运动在民主、科学等所谓西方普世价值的影响下,打着解放思想的大旗,将传统文化一概否定打倒,坚挺的传统价值被消解,各种思潮、主义随之来到中国。诞生于德国的现代虚无主义也来势汹汹,这股虚无主义思潮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主要由当时在日本和法国的青年人引进来,他们分别在东京创办的《天义报》和在巴黎创办的《新世纪》关注并宣传虚无主义,并试图从中找到改变中国落后状态的理论。由于虚无主义反对传统、强调自我的本性,加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虚无主义思想一到中国就与无政府主义主张结合在一起,到处宣扬无国家、无政府,并将传统社会中的各种信仰、家族理念、人伦理念毁于一旦。更甚至到了“毁家”“破家”,上至祖宗,下至子孙后代,否定一切,毁弃一切的地步。这种虚无主义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破坏力可见一斑,新文化运动后的先破后立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虚无主义思潮混合着无政府主义,在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时期曾兴盛一时,得到当时不少文人士子的宣扬和推崇,在社会上也有不小的影响。五四运动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虚无主义思潮有所收敛,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虚无主义持坚定的批判立场,在陈独秀看来,虚无主义意味着中国的一种病症,意味着中国的危机,希望青年们能够超越这种态度,他指出虚无主义要么使性格高尚的人发狂、自杀;要么使性格卑劣的人堕落。现代虚无主义传入中国这一过程与虚无主义在德国的产生非常相似,均是后现代化国家在后起压力下打压传统文化、缺乏价值权威后,思想界部分人士产生的一种悲观、虚无思想。

三、现代虚无主义的本质

(一)极端的利己主义立场

极度的反道德立场:虚无主义反道德立场是反宗教立场的延伸,道德与宗教是一致的,都是从精神上压制人的思想载体。宗教和道德一切关于善与恶的规范,都是一种说教,这种说教在一切都是“无”的世界里是根本不存在的。施蒂纳还进一步倡导将“无”作为所有事业的基础,所有关于“善”“恶”的标准都毫无意义,只有为我,而不存在善恶。在此基础上,施蒂纳更是形象地道出了反道德的虚无立场:“一个随心所欲的风骚少女抵得上一千个在道德上始终循规蹈矩的老姑娘!”[2]尼采以基督教道德为批判对象,向整个传统道德体系提出质疑,在尼采看来,当前的传统道德都是虚无的,尤其是基督教道德在他看来都是颓废的,他无法接受,必须对一切进行重新估值。尼采对基督教道德的批判有破坏传统旧道德的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其中也包含着否定道德的倾向,他反对基督教对生命做伦理评论,认为生命本身是非道德的,超越善恶之外。

(二)彻底的无政府主义立场

作为国家社会的管理者,政府只有得到民众的认可才有权威,虚无主义代表者强调个人至高无上,同时也否定了国家、社会乃至政府作为共同体存在意义,这种主张必然会陷入无政府主义的漩涡。另一虚无主义的代表巴枯宁主张以自由作为自己的终极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反对权威,而最大的权威就是国家,所以必须废除国家。巴枯宁将自己视为“自由的崇拜者”,他所崇拜的自由绝不是“有限的、形式上的,严格地为国家所规定的自由”[3],他认为任何国家和政府是人类低级阶段的产物,一切国家都是坏的,它妨碍了人们的个性和自由,是幸福的敌人,只有当任何国家都不再存在的时候,人类才会得到自由。他要求把废除国家作为社会革命的第一个行动,把消灭一切种类的国家和政治权利当作工人运动的首要任务。这是典型的无政府主义立场。现代虚无主义者认为,在现代化过程中,民族国家已经成为“过时”概念,民族性也没有任何意义。鼓吹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应当摆脱“狭隘”的民族视野,取消阶级、民族和种族的差别;鼓吹政治和制度限制人的自由和民主权利,不利于个人的个性发展和完善。甚至认为“爱国主义也是自私的一种形式,因为爱国主义将个人的无私转化成了民族的利己主义”[4]。本质上无政府主义与虚无主义在政治上一致的。

(三)极端的个人利己主义立场

施蒂纳在其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指出不管是谁,“只关心自己,不关心我们,只关心自己的福利,不关心我们的福利”[5],唯一者反对一切自我牺牲,坚持自我是最高和最终的依据。强调个人需要高于社会义务,个人利益高于社会利益,为了个人发展可以无视社会、历史的发展,个人至上,自我第一的思想道德。巴枯宁更是把个人同整个社会对立起来,宣扬极端的个人主义至上,以个人利益的得失作为行为判断的唯一尺度,以个人目的的实现、愿望的满足为归宿,而社会、集体、国家和他人都不过是实现个人目的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

现代虚无主义在西方社会的产生和近代传到中国的时机,都处于社会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突发事件导致个体在价值选择中也充满矛盾和冲突,一些人的价值观甚至扭曲、道德理想失落、信仰发生危机,不同程度的感觉焦虑、迷茫和痛苦,这表明在我国现代化实践过程中,现代虚无主义同样腐蚀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人们的精神状态、价值取向不但影响到他们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也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有效推动,因此,当下必须直面现代虚无主义问题,研究虚无主义的种种危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形成全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共识。

参考文献:

[1]刘深林.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流变与当代表现[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5).

[2][德]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M].金海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68.

[3]巴枯宁言论[M].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78:83.

[4][美]莱茵霍尔德·尼布尔.道德的个人和不道德的社会[M].蒋庆,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18-119.

猜你喜欢
无政府主义利己主义虚无主义
世界上不是只有利己主义一条路可以走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破除虚无主义,夯实文化自信
从虚无主义到教育虚无主义的认识与反思
罗尔斯原初状态中立约人特性
网络空间无政府主义思潮审视
《家》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青年周恩来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嬗变
浅析李箱小说《翅膀》中映射的社会现象
论我国无政府主义者的表现及加以肯定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