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编研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2016-05-14 12:28季梦佳
档案天地 2016年9期
关键词:被访者编研档案馆

季梦佳

一、调查背景与调查方法

任何一所高校的发展都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与建设使高校具有了生命力、感召力和创造力。高校档案是学校历史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具有与生俱来的文化内涵与品格,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具吸引力和渗透力的有效载体。由于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档案原件难以永久保存,而档案中所蕴含的文化内质,很多情况下须借助于档案编研这种文化智能与文化手段才能得以批评、继承和发扬。因此,档案编研是校园文化与档案文化的有效结合点。

为了解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发现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不足,方便档案编研工作有针对性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更好地发挥档案编研的文化价值,本文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进行抽样调查分析。主要采用问卷、访谈、文献研究等调查方法。共发放问卷250份,覆盖大一到大四以及研究生各个年级,获得有效问卷22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高达88.4%。

二、调查结果和数据分析

(一)对校园文化的认知

校园人对校园文化有无具体、深刻的认知,展现了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影响力。因此,问卷设计了三个问题:校园文化的建设内容(图1)、核心(图2)及建设主体(图3)。从图1可知,校园活动(26.15%)和人文气息(28.67%)比例之和占超过总数的一半,这表明被访者的认识多停留在物质与精神层面,认知不完整;而从图2看,仍有接近半数的人选择“精神文化”以外的其他选项,这说明校园人对校园文化的认识还存在模糊;从图3看,对于“校园文化建设主体”,39%的人选择了“全体校园成员”15%的人选择了学校党政机关,26%的人选择了社团文体机构,结果表明学生参与共建校园文化的主人翁意识尚未成主流。综上说明,被访者对校园文化的认知度整体不高。

(二)对校园文化的感知

对校园文化氛围的感知情况,是反映学生对校园文化认知以及校园文化活动参与程度的首要层面,更是了解和分析学生文化需求状况的前提。调查显示,当被问及“当前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情况如何”时, 60.19%的人选择“一般”,25.46%的人认为“人文气息薄弱”,1.39%的人认为“其他”,只有12.96%的人认为“氛围浓厚”,说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已迫在眉睫;“对学校的精神理念文化,比如校风、校歌、办学宗旨等的了解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50.68%的人认为“不太了解”,还有10.86%的人选择“完全不了解”,只有28.96%的人认为“基本了解”,“完全了解”的比例仅是9.5%,这表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缺失;对“学校举办文化交流活动”的评价,46.9%的被访者认为“文化活动过少”,23.9%的人认为“活动次数多,但内容单一”,“形式多样,内容多面”的比例仅占27%。这表示校园文化内容建设形式感偏强,建设内容单一空泛,按需建设有特色活动的能力还不强。综上说明,被访者对校园文化的感知度整体不强。

(三)对档案编研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的理解

档案编研是一种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表现载体。通过调查了解到,27.6%的人选择“关系密切,应大力做大做强”,48.9%的人认为“重要,但主要是起调剂的作用”,还有18.9%的被访者表示“一般,可有可无”,4.3%的人选择了“不重要”和“其他”选项。由此可知,绝大多数被访者对档案编研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持支持及肯定的态度。

三、建设构想

(一)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编纂彰显校园文化魅力的档案精品

档案编研必须围绕学校发展、服务教学管理、服务师生这一中心展开。因此,加强编研工作的主动性与前瞻性就显得极为重要。做好前期的需求调查分析,了解师生期待的编研题材,寻找最佳切入点,将馆藏档案的价值与学校潜在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在选题时,可以主动搜寻和挖掘教学、科研中的重要成绩,并结合学校工程类本科院校的特点,汇编高校科技成果。不仅为教学、科研及管理部门提供优质、可靠的数据参考,也有利于激励学生树立严谨治学、开拓创新的理念,更是直接宣传学校教学科研品牌、提高学校知名度的重要媒介,能够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可以围绕学校某一时期、某一阶段的中心工作开展编研,如在校庆前,编写校史或校志变迁,有利于师生进一步了解校情,达到以史资政育人的效果;或者针对学校的杰出人物,编写《杰出校友回忆录》,充分展示他们治学态度、爱生情操、思想品德、对教育的执著追求,甚至经典语言、仪表,使学生受到熏陶。在选材时,第一,处理好档案资料多与少的问题。如在编写杰出校友录时,大胆取舍,重点采用有代表性、能突出说明校友杰出贡献的档案;第二,处理好档案资料真与伪的问题。历史与社会的缘故,资料真假难辨、良莠不齐,必须去粗取精,多方论证,以保证档案资料的真实性与原始性,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真实的资源载体;第三,处理好档案资料新与旧的问题。如在编写校庆校志,老照片、老影像资料必然能展现学校历史,而新资料一样能展现学校开拓进取、奋发创新的精神,因此资料新旧结合,从古至今,娓娓道来。就算是司空见惯的一些材料,也可以选择全新的视角去挖掘它的价值。只有根据编研的中心思想,选取能彰显学校特色,展现高校办学实力、办学水平,体现高校管理水平以及历史文化的档案,才能服务校园文化建设。

(二)以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档案编研成果助推校园文化发展

从图4看,32.4%的被访者“了解校园文化的动机”是“好奇与兴趣”所致,40.7%的被访者是出于“丰富大学生活”目的。这一比例说明学生的文化需求呈现趣味性、娱乐性、多样性的特点,档案编研工作须围绕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生活,档案编研成果要有雅俗之分、详略之别,形式多样、喜闻乐见,更好地迎合学生群体不同层面的需求。不同形式的编研成果,各具特色,不可替代。例如传统的以纸质载体为表现形式的编研成果,外观装帧与校园特色文化融于一体、精致又不落俗套,这种集美学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编研产品易受学生群体接受。图片以其直观生动、通俗易懂的优势,能生动展示校园文化。例如制作校园景色明信片,图片上配宣传校园文化的文字,既不单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强了编研成果的趣味性,更容易激发大家爱校、以校为荣的热情。

除了传统的书本、图片等编研形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可以通过建立网站,提供数字档案文献出版物。如同济大学档案馆“流金岁月”、“永恒瞬间”、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上理人物”、复旦大学档案馆“电子展览”;中国人民大学档案馆还设立了“音画重现”栏目,将学校在各个历史时期重要事件的视频档案放到网上。数字化档案编研出版物利用网络编辑技术,将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形式的信息整合起来,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增强了档案信息的生动性、形象性,编研成果更具吸引力,有利于校园人在潜移默化中品味校园历史。

(三)新旧媒介相结合,拓展档案编研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从“获取校园文化的主要途径”调查结果(图5)上看,45%的被访者选择了“微信、微博、校园网”,结果说明新媒体以及互联网已被广泛接受与利用,学生群体的文化需求呈现即时性的特征。另外,书籍、报刊等传统宣传方式,也受部分学生的青睐。因此,展览、大众传媒以及互联网,都可为档案编研宣传所用。档案展览具有信息涵盖量大、形象直观、图文并茂的优点,既可以采取固定形式,也可以采用流动形式。场地的选择上,尽量挑选人流量大、密级的地方,例如图书馆。还可以培养一些巡展的学生解说员,不仅扩大了辐射影响,还增强了师生的凝聚力、荣誉感。大众传媒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影响力大的优势,所以利用校园广播,开设档案编研成果宣传栏目,为学生定期推送;或在校报和校期刊上,选定特定版面,对有关档案编研成果进行简介或内容连载。校园网、校微信、微博为档案编研信息立体地、多维地、全方位地呈现给使用者提供了最佳技术平台和展示平台。例如“南京档案”(微信)设置了“网上展厅”展出内容:“追梦路上—— —中国共产党在南京”,还设置“印象南京”、“书说南京”模块展示南京的特色风物等;“苏州园林档案馆”(微信)设置“珍档选萃”、“编研成果”模块展示其珍贵档案和编研成果,还设有“3D展厅”模块,将园林档案馆各展厅、各楼层进行3D 立体化展示,用户可以足不出户进行“游览”。因此,可以依托校园网、校园微信、微博或建立档案馆网站、微博、微信,将档案编研成果送上网。

(四)多管齐下,寻求合作,扩大档案编研工作的影响

从关门编研到开门合作,档案编研运作方式已经开始转变。合作分对内与对外,对内合作是指与学校各部门协作,取得他们的支持与帮助;对外合作是指寻求社会团体的帮助,走开放式、社会化编研之路。例如编写二级学院院史,作为执笔统筹部门的档案馆单靠一己之力,难以细致入微地发掘二级学院的丰厚历史。合作可以将编纂大纲分发给各学院,督促他们收集并记录好所管辖范围内的大事、要事,定期开协调沟通会,解决在收集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或疑惑,最后由档案部门根据上报的材料统筹加工。这种由下而上、多方汇总的合作方式,不仅能了解到一些不易掌握的学院信息,保证编研的高效率与准确性,更能营造奋发向上、气顺劲足、齐心协力的良好氛围。

档案编研与对外合作,不仅易打造编研精品,更是对外宣传校园文化的有利时机。例如广东工业大学综合档案室主动与新闻媒体合作,档案编研人员通过网络利用媒体数据库等方式,采集各大媒体刊登报道有关广东工业大学情况的文献信息,编制《广东工业大学对外宣传文集》。这反映了社会对学校取得成就的肯定,又是学校事业发展的真实记载。这样的编研成果高瞻远瞩,更为校园文化的对外推广拓展了空间。上述例子说明,高校档案编研工作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树立大编研、大合作的思想。加强与博物馆、文化馆、科研院所等相关文化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例如建立编研课题研究基地,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大学档案馆)

猜你喜欢
被访者编研档案馆
关于智慧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关系探讨
对传统档案编研与数字档案编研融合的思考
科研档案编研工作的新认识
信息时代档案编研工作开展思考
深化企业档案编研工作,提高档案服务能力
when与while档案馆
北京市第三届“档案馆日”活动预告
北京近八成公众支持补贴换购政策
科隆档案馆突然坍塌
农村消费及消费环境状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