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龙果最适贮藏温度试验

2016-05-14 11:53韦家书秦延春廖莉莉莫振茂李丹丹
热带农业科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品质

韦家书 秦延春 廖莉莉 莫振茂 李丹丹

摘 要 以桂龙1号红龙果为试材,研究不同贮藏温度对红龙果果实品质的影响,探寻红龙果的最适贮藏温度,为延长红龙果的贮藏保鲜期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0~5℃低温可显著抑制红龙果果实的呼吸强度,减少果实的重量损失,有效延缓可溶性糖的分解消耗,保持红龙果果实的风味和品质;3℃以下低温会引起红龙果冻害的发生,使果实失去商品价值。红龙果最适宜贮藏温度为3~5℃。

关键词 贮藏温度 ;红龙果 ;品质

中图分类号 S667.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09.010

Abstract Pitaya variety 'Guilong 1' was stored at different levels of temperatur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storage temperature on the fruit quality to explore the optimal storage temperature for Pitay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low temperature of 0~5℃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respiratory intensity of pitaya fruit, reduced the weight loss, effectively delayed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soluble sugar, and maintained the fruit flavor and quality. The chilling injury occurred when pitaya fruit were stored at below 3℃, resulting in loss of their commercial value. The optimal storage temperatures were found to be 3~5℃.

Keywords Storage temperature ; pitaya ; quality

红龙果(Hylocereus undatus Britt and Rose)又名火龙果,属仙人掌科量天尺属植物,原产中美洲[1]。红龙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高尿酶等现代都市流行疾病有预防作用[2],是一种新兴的热带亚热带水果。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红龙果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认可,红龙果引种栽培已成为特色农业项目开发热点,在我国东南沿海和台湾地区已有大规模的商业化种植,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3-4],对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红龙果多成熟于夏秋高温多雨季节,果期为6~12月,采收后的果实含水量高,呼吸代谢旺盛,在常温下贮藏第3天,麟片即出现黄化、萎焉现象,易失水皱缩,甚至腐烂而失去商品价值[5]。李润唐等[6]研究表明,常温下,红龙果果实仅能贮藏7~11 d。红龙果的贮藏保鲜成为保证市场需求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要课题。国内外对红龙果贮藏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采用保鲜剂、辐照、气调、热处理等措施对火龙果的贮藏保鲜有一定作用[7-9]。王彬等[10]认为,10℃恒温冷库贮藏可较好地抑制果实较快失重、腐烂,并可显著降低红龙果的呼吸强度,从而延缓果实的成熟衰老。王俊宁等[11-12]研究表明,不同采收期对红龙果贮藏过程中果实营养成分、多种酶变化有较大影响。张绿萍等[13]认为,活性氧代谢是影响火龙果耐贮藏性的主要因子。目前,有关低温贮藏对红龙果品质变化及冷害情况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研究低温贮藏条件对红龙果贮藏品质的影响,摸索红龙果的最适贮藏温度,为延长红龙果贮藏保鲜期,延缓果实衰老,提高贮藏品质和商品价值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以桂龙1号红龙果为试材,采摘自玉林市博白县东平镇,于玉林市农业科学院实验室作预处理,挑选出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且成熟度一致的红龙果,置于(5±0.5)℃冷库中预冷24 h。预冷后测定红龙果的含水率为86.8%,冰点温度-3℃,根据红龙果冰温将试验设为5个温度水平,分别为0、3、5、7和9℃,每个处理10 kg(按单个果实重500 g计算),重复3次。环境相对湿度为(90±5)%。每隔5 d四分法取样观察果实表皮变化,并测定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

1.2 方法

1.2.1 测定指标

1.2.1.1 果实失重率测定

采用称重法[14]测定,计算公式如下:

失重率(%)=×100%

1.2.1.2 果实硬度测定

釆用GY-4型数显式果实硬度计测定每个果实的硬度[15],在果实赤道面上测定深度为1 cm,以每平方厘米面积上承受压力的公斤数表示。每个处理取10次的平均值,单位为kg/cm2。

1.2.1.3 呼吸作用测定

采用静置法[8]测定果实的呼吸作用,结果以每小时每千克红龙果释放的二氧化碳的质量表示,单位为mg/kg·h。

1.2.1.4 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采用蒽酮试剂法[16]测定红龙果可溶性糖含量,测定其在620 nm处的吸光度值,并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果实中可溶性糖的含量。

1.2.2 数据统计与分析

用DPS V3.01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对各处理平均数间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失重率的影响

采后果实质量下降主要是由于水分的蒸发和干物质损耗引起,果实质量的变化反映了果实品质的变化。如图1所示,在贮藏期内,各贮藏组的红龙果失重率均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上升。贮藏第5天时,在0、3、5、7和9℃下贮藏的红龙果失重率分别为0.08%、0.21%、0.24%、0.17%和0.19%,差异不显著。贮藏第20天时,7和9℃的红龙果失重率分别为1.14%和1.47%,显著高于其他3个低温贮藏组;3和5℃的红龙果失重率分别为0.65%和0.58%,显著高于0℃贮藏组,说明低温能够显著降低红龙果贮藏期间的失重率,高温则反之。

2.2 对红龙果硬度的影响

果实硬度是果实商品性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也是果实成熟程度的关键指标,果实硬度的变化反映了果实的新鲜程度和营养成分的损失[17]。由图2可知,红龙果果实硬度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贮藏到第10天时,0、3、5、7和9℃下的红龙果硬度分别为1.03、1.10、1.13、1.12和1.16 kg/cm2,0℃贮藏组的果实硬度显著低于其他4个处理。从图2还发现,0℃下贮藏5~10 d后的果实硬度下降幅度较大,原因可能是果实长时间在0℃低温下发生了冷害,果实细胞壁结构被破坏,组织结构萎焉,从而导致硬度快速下降。与0℃贮藏温度相比,其余贮藏温度对红龙果果实硬度下降的影响较小。

2.3 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呼吸作用是造成采后果实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旺盛的呼吸使果实营养物质消耗加快,失水萎蔫,品质变劣,最终失去食用价值。温度能够影响有关呼吸作用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呼吸作用的强弱[18-19]。如图3所示,在整个贮藏过程中,0、3和5℃贮藏组的红龙果呼吸强度均显著低于7和9℃贮藏组的。7℃下贮藏的红龙果有明显的呼吸高峰值,出现在第20天,达到34.83 mg/kg·h,其余4个处理组红龙果呼吸高峰值不明显。结果表明,0~5℃的低温能够有效抑制红龙果的呼吸强度,有助于延长红龙果贮藏期。

2.4 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糖是果实甜味的物质基础,也是果实呼吸的主要物质基础,对果实的风味、品质、营养价值和贮藏性状起着重要作用[20],它的降解是引起贮藏后期红龙果营养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由图4可知,各处理组红龙果的可溶性糖含量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持续下降,其中7和9℃贮藏组的红龙果可溶性糖含量在各贮藏期内均低于其他3个处理组。贮藏第25天,0、3、5、7和9℃贮藏的红龙果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10.32%、10.84%、10.21%、9.28%和9.08%,后二者显著低于前三者。结果表明,0~5℃低温能有效延缓红龙果可溶性糖含量的下降。

3 结论

采收后的红龙果生理代谢旺盛,呼吸作用强烈,果实鳞片和表皮萎焉、变色,营养物质损耗严重,品质发生了劣变,大大降低了果实的商品价值。温度是影响果实贮藏效果的最主要因素,低温能明显降低红龙果果实的呼吸强度,抑制果实水分缺失、腐烂,延长贮藏期[10]。本试验表明,低温高湿的贮藏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对红龙果生理代谢和呼吸作用起到了抑制作用,延缓了果实的品质劣变,最大限度保持红龙果果实的风味、品质和营养价值。但是过低的贮藏温度使红龙果遭受冷害,严重影响果实的食用品质。

本研究表明:(1)0~5℃低温贮藏能显著抑制红龙果果实的呼吸强度,降低果实质量损失,有效延缓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下降;(2)3℃以下低温引起红龙果冷害的发生,冷害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导致果实硬度快速下降,果实表皮发生凹陷,产生烂斑等冷害症状,使果实失去商品价值;(3)5℃以上时,果实呼吸代谢旺盛,组织内营养物质消耗过快,果实失重显著,原有风味易丧失,不利于长期贮藏;(4)综上所述,红龙果最适宜贮藏温度为3~5℃。

参考文献

[1] Mizrahi Y, Nerd A, Nobel P S. Cacti as Crops[J]. Horticultural Reviews, 1997, 18: 291-320.

[2] 何振伟. 抗肿瘤植物药的应用进展[J]. 医药导报,2006,25(12):303-305.

[3] Wu L, Hsu H W, Chen Y C, et al. Antioxidant and antiproliferative activities of red pitaya[J]. Food Chemistry, 2006, 95: 319-327.

[4] Wan X F, Dan C, Ying H, et al. Climate Condition of Dragon Fruit Planting in Guangxi[J].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2009, 30(3): 54-56.

[5] 王 彬,郑 伟,彭玉基. 火龙果果实常温贮藏性能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09(2):217-219.

[6] 李润唐,张映南,李映志.火龙果引种栽培[J]. 中国南方果树,2007,36(3): 35-36.

[7] 张绿萍,金吉林,邓仁菊. 保鲜剂及保鲜方式对火龙果贮藏时间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2011,39(5):215-217.

[8] Patra A K, Pradhan D, Kim D J, et al. Review on bioleaching of uranium from low-grade ore[J]. Journal of the Korean Institute of Resources Recycling,2011(20): 30-44.

[9] Rhodes M, Deeplaul V. Bacterial oxidation of Mt.L yell concentrates[C]. Brishbane: Proceedings of the AlTA 1998 Copper Sulfides Symposium, 1998: 19.

[10] 王 彬,郑 伟,李胜海,等. 不同贮藏温度对火龙果采后生理和品质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2012,25(2):429-432.

[11] 王俊宁,邓科禹,李润唐,等. 采收期对火龙果果实品质及贮藏特性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2011,39(4):170-173.

[12] 王俊宁,邓科禹,李润唐,等.采收期对火龙果贮藏期间活性氧代谢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 063-4 065.

[13] 张绿萍,金吉林,邓仁菊.火龙果采后贮藏品质变化及活性氧代谢规律[J]. 南方农业学报,2012,43(4):506-510.

[14] 谢春晖. 壳聚糖对冬枣和甜樱桃保鲜效果的研究[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9.

[15] 黄金钟,宁素芳,杨艳彬. 果蔬贮藏加工学实验指导书[M]. 石河子:石河子大学,1996:12-14.

[16] 曹建康,姜微波,赵玉梅. 果蔬采后生理生化实验指导[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17] 王力荣,朱更瑞,方伟超. 桃(Prunus persica L.)种质资源果实数量性状评价指标探讨[J]. 园艺学报,2005,32(1):1-5.

[18] 刘志芳. 薄膜包装冷藏对鸡腿蘑采后生理及贮藏效应的影响[D]. 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19] 刘冰雁,朴 宇,朴永振,等.采后热处理和钙处理对苹果梨果实呼吸强度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6):93-95.

[20] 赵纪伟. 不同安梨株系果实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研究[D].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品质
不同砧木对油亮型黄瓜品种生长、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从《品质》教学看品质
平凡的伟大的执着
用心为每个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小学教育中转化差生之我见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工商联副主席潘刚:让中国企业成为“品质”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