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研究:语文阅读精致化的应然和必然

2016-05-14 07:13朱小燕
关键词:对话教学语文阅读

朱小燕

摘要:找准语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研究恰恰能同时解决激发兴趣和提升能力这两方面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对学生的研究,才能使阅读教学活动有的放矢,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生研究;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精致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9-031-1

一、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的现状

1.教师霸权制造泾渭分明的主、客体关系。

教师在传统教学观念中常常把“备课”只看作备“教材教法”,只要把课程的内容备熟弄通并准备好一套可行的教法就算完成了备课任务,实际上这是一种舍本求末的错误理解。教学中,语文教师认为阅读只有“问答式”教学一种。殊不知这种简单、机械的对话严重制约着师生思维发展和情感交流。学生唯师为尊,唯师为是,一切问题由教师设计和提出,一切答案由教师给出和裁定,学生没有自主的选择,缺乏独立的思考,变成名副其实的“书记员”。

2.学生懒散形成浅尝则止的学习态度。

受“独白式”阅读教学行为的影响,部分教师依然喜欢“讲——记——背”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制约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愿动脑筋,没有耐力。其情感、思维、求知欲等心理状态都处于薄弱状态,遇到问题先是简单地思考,一旦不能独自解决就放置于一旁,等待教师给出答案或给予帮助。学生这种虚浮的、懒散的、浅尝则止的学习态度使语文阅读中的对话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3.话题不精导致索然无味的对话内容。

师生围绕问题进行对话,层层深入,使问题不断衍生为知识表征或新的问题;同时,问题又成为师生关系的媒介,成为支撑对话体系的桥梁。由此可见,话题设计是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语文阅读对话教学成败的关键。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教师缺乏对学生情况的充分了解,把他们估计得过高或者过低,所设计的问题在难度上要么过大,超出学生的理解水平,学生不能与教师产生共鸣;要么过小,答案明摆在那儿,无需动脑,手到擒来,不利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这两种情况都无法激起学生对问题思考的兴趣,教学的情感性荡然无存,所以课堂对话也就变得索然无味,形同“鸡肋”。

二、精致教学是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的要求

1.知识建构促进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精致化。

知识建构是一切教学的基础,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知识传授走向知识建构,它要求教师在对话教学中把和教学有关的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在阅读对话过程中通过建构式学习,学生能获得知识,此时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之中的知识生成。对话始终能以参与者的想法为基础,最终能促进学习者对某一主题的共同理解,这种紧密围绕教学要求的知识建构最终能促进精致化的教学。

2.问题设置推升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的精致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朱熹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是深入研究知识的起点,有疑后有思,才有解,才能有得,设疑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它在教学中的主要形式就是提问,其关键是如何巧妙设置。设置一个精致问题,可以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并联系、综合新旧知识,学会推理、归纳,发展学生智力和学习的兴趣,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直来直去的提问,答案过于简单,缺乏启发性,这样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设疑中确实有疑,才能调动思维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富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精心构想,布置疑阵,从而使提问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学生研究是语文阅读教学精致化的应然和必然

1.学生研究可以促进教材教法的优化。

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师生对话来解决课堂中预设的或生成的问题。而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建立在研究学生、读懂学生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的研究,教师可以提前于教材教法的钻研,把对材料的研读和教法的设计建立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教师明确了学生需要什么,凭借他们的能力可以得到什么后,再进行“备教材”、“备教法”有目的、针对性地去观察,获取,再发现,再研究,如此良性循环。这样的学生研究促进了语文阅读的自由发展,完善对话教学的精致化。

2.学生研究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在课堂上,教师应把“注意中心”从自己的思想或教案转移到全班学生的思维上去,要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对话的兴趣,撩拨对话的激情。

学生研究能够通过各种策略的运用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兴奋点,也可以让教师明白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是学生生活的中心地带,动感地带。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体味到的应是生活的情趣,激情的迸发,而不该是压抑、厌倦。通过研究发现:借助学生研究,教师可以提前预知学生的喜好,可以让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浓郁的兴趣,就能开启心灵之门,激发阅读的欲望,撩拨阅读的激情。教师一旦把快乐融入阅读教学,学生学习就不再充满烦恼和恐惧,阅读精致化的目的也就会“水到渠成”。

3.学生研究可以优化师生对话,促进学生发展。

常态化的阅读教学设计应该是以话题为基准展开的,话题的精劣直接影响学生阅读的质量和积极性,也影响阅读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开展。历次研究表明:通过学生研究可以优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对话,让话题围绕精致化进行设置,如:话题设计中教师注重“统领性”原则,注重话题设计由一两点散发出去涵盖全篇;注意知识和能力的整合及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综合、创造性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孔乙己》一文,教师引导学生从孔乙己的“死”来思考并以此联系相似的课文知识让学生认识那个年代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这样的话题设置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使他们以充沛的感情兴奋地投入到对话中,努力表达自己的见解、感悟和体验,通过对话提高自己、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对话教学语文阅读
对话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探究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问题
阅读反思: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视角
对话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