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品德课堂的启发性教学

2016-05-14 07:13仲菊芳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仲菊芳

摘要: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也就导致了学生的消极厌恶情绪,于是我在教学中尝试了启发性教学。所谓启发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启发性教学;新课程改革;思想品德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9-041-2

思想品德课向来是比较难上的,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填鸭式”教学,学生处于被动接纳的学习状态中,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感到枯燥泛味。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政治课的通知》明确要求教师“要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尽量施行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将影响着教师必须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

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教学。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的教学要求,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后来,《学记》中又发展了启发的思想,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强迫和代替学生学习。在西方,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重视启发,他善于用哪个问答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文艺复兴后许多教育家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启发教学。第斯多惠在提倡启发教学上很出名,他的名言是:“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那么,什么是启发性教学?

启发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性教学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性。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认识过程。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不可能高效和迅捷。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知识毕竟要靠他们的观察、思考和操作,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包办代替。如果轻率地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那么轻则造成学生的依赖性,影响他们的独立思考和作业能力的发展,重则使他们失去学习上的自信心,成为害怕困难的懦夫、懒汉、低能人。所以,教学要重视启发,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把学习搞好。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启发性教学的几点体会:

第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这是要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内在动力问题。如果学生的学习只靠外力来强迫命令,而没有内在的动力,则很难持久。所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求知欲、获得优良成绩或得到表扬的、奖励的愿望,为实现某个远大理想等。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使许多一时的欲望和兴趣,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最主要的是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它的情趣、奥妙、意境、价值,在社会生活、生产、科研以及人类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比如在讲述《人的基本情绪》时,请学生观看了校运动会上、课间、春游等活动中捕捉到喜、怒、哀、惧等表情,一下子兴致就来了,很好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再比如,在讲述《法律护我成长》时,先请学生表演课前准备好的小品,然后以该小品为背景,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家长整天在家打麻将,不管孩子的行为对吗?学生维护自己的权利主要以哪些法律作为后盾?父母对子女尽到抚养、教育的责任,我们应如何回报父母?特别是与自身有关的事例,学生特感兴趣,思维活跃起来了,主动性也被调动起来了。

第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起来,向纵向发展,这是启发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以启发他们的思维,使茅塞顿开。常言道“问则疑、疑则思”,一石激起千层浪,只要提问切中要害、发人深思,脑子一开窍,学生的思想一下便活跃起来了,课堂上将出现令人兴奋、紧张、有趣的生动局面。然后,教师因势利导,使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以获取新知识。教学就应当是这样一个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去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

比如在讲述《在“责任”中长大》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责任”两字的理解,然后告诉学生:我国法律规定:人到18周岁就被认定为是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必须承担完全的法律责任。如果不能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违背了道德和法律规范,就要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惩罚。学生看后又有疑问了:那我们现在未满18周岁,是不是就可以不承担责任了呢?对此,我就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来辩论:到底该不该承担责任?通过激烈的辩论后我给出法律条文进行总结: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其法定代理人,或者征得其法定代理人同意后进行。所以我们中学生应该承担部分责任。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认识责任”,为后文讲述的“感悟责任”、“践行责任”做了很好的铺垫,也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从而解决了问题。

教师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有耐心,给学生以思考时间;要有重点,问题不能多,不能蜻蜓点水、启而不发;要深入下去,提出补充问题,引导学生去获取新知。不仅要启发学生去理解知识,而且要启发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第三,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不仅要引导学生动脑,而且要引导他们动手。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懂了不一定会做,会做了还不一定有创造性。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向他们布置由易而难的作业,或提供素材、情景、条件和提出要求,让他们去独立思考探索,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独出心裁地完成作业,以便发展创造才能。

比如,在讲述《有朋自远方来》时,我开展了“网上大搜寻”展示活动,要求学生分组展示课前搜集到的网上有关“文化习俗”的相关资料。第一组,搜寻世界各国、各民族不同民俗风情的图片;第二组,搜寻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某些事情上的不同习俗和做法,如打招呼时;第三组,搜寻不了解民俗文化带来影响的有关例子。通过这种展示型操作,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也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展现自己成果的舞台,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再比如,在讲述《换个眼光看老师》时,我要求小组合作,用手中的笔,来画一画我们心目中的老师的理想形象(如蜡烛、春蚕、灯塔……)。通过这种绘画型操作,可以让学生从对老师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用感性的方式把对老师的认识表达出来,从而加深了对老师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可以展示个人才能,锻炼自己的表现能力。

第四,发扬教学民主

这是启发教学的重要条件。它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室提出质疑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心情舒畅,敢于并热衷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教学中提出的问题的讨论与争辩。他们有责任感,有求实精神,关心的是如何探取新知,并在这场角逐中做出自己的贡献,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样,学生的聪明才智将充分发挥出来,受到最大的锻炼和提高。在教学中,教师不可唯我独尊、搞一言堂,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对学生的发言、答问不应求全责备、失之过严,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要善于制止学生之间的讽刺讥笑,相互卑微,引导他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如果学生感到气氛压抑、不能畅所欲言,那么启发教学则将受到很大的局限。

陶行知先生说过:“不要怪学生难教,而要看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教学方法。”“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肤浅的想法和做法,还有待更具体深入的研究实践,不断努力,才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才能亮出我的课堂,教出我的风采。

[参考文献]

[1]王力,李杰.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初中思想品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03)

[2]王有鹏.精心组织课堂操作活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8(12).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陈康金.思想品德讲学稿(初中).

[5]陶行知理论.

猜你喜欢
新课程改革
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