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搭建初中生物教学与生活的桥梁

2016-05-14 08:16张玉双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活教学

张玉双

摘要:生物是一门贴近生活的学科,生活中很多地方体现出生物学的应用。日常的生活和实践活动是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善于发现、挖掘和利用这些生活经验,提高我们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效果。通过对生活实践的认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生物学知识,学以致用。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9-080-2

生活即课堂,课堂即生活,正是生物课的魅力所在。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入生活知识,既有利于拉近学生与生物的距离,又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科学知识就在身边,让学生产生对科学知识的亲切感,从而真正搭建生活与课堂之间的桥梁。本文主要从笔者的课堂实例——苏科版七年级下册《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一课,从教学设计历程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苏科版七年级下册《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一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引入(谜语)——蚯蚓的作用——生活习性——外部形态——呼吸——运动——反应——总结。

一、导入语源于生活

以贴近生活的事例引入课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巧妙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轻松地把学生引入课堂的教学中,自始至终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导学生的思路,以此达到教授知识的目的。

【引入】 本节课,笔者想以谜语作为本节课的引入,百度有关蚯蚓的谜语有很多,比如:“以泥为食无奢图,身无利爪能掘土。肥田免收分和厘,不知名利为何物。”、“雌雄同体身,没眼却有脑。穿穴不用手,刨土爱扭腰。”……虽然学生们都能说出谜底,但不是从谜面上得出的,而是因为他们知道这节课学习的就是蚯蚓,上述两条谜语不适合初一学生,不符合学情,除了太拗口之外,学生根本不了解蚯蚓的生殖方式、形态结构等,应该找一条与生活情境更相近的谜语,比如:“细细长长一条龙,天天躲在泥土中。它是庄稼好朋友,钻来钻去把土松。”简单易懂,这正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蚯蚓的了解,接着再慢慢展开蚯蚓的生活习性、运动、呼吸、反应等,由简入深,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让学生体验知识从生活来,生活中处处是知识,做个有心人。

【蚯蚓的作用】 由达尔文的话“如果说,犁是人类最早的发明之一,那么远在人类生存之前,土地就已被蚯蚓耕耘过了,并且还要被它继续耕耘。”作为过渡,“那么,你知道蚯蚓有哪些作用吗?”

笔者预设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蚯蚓作用的了解,教师再作出补充,讲授的同时配以相应的图片,学生们兴趣高涨,纷纷发出感叹:“原来蚯蚓有这么多作用啊!不能因为它的外表而怕它、伤害它,我们应该保护它。”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二、课堂设问生活化

【生活习性】 这一部分主要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和食性,在PPT中生硬的出现“生活环境”和“食性”这两个词,不如换两个更拟人,更生活化的词句,比如:你知道蚯蚓的“家”在哪吗?蚯蚓平时吃些什么?这种生活化的语言可能略失科学性,但课堂氛围显得轻松,教师语言不生硬,学生更易接受。

反思:在平行班教学过程中,笔者突然有种想法,可以给蚯蚓设计一张名片,就像学生平时填的个人基本信息一样,何不也给蚯蚓填填。于是笔者重新设计上述三部分,如下图所示:

教学时,先出示蚯蚓图片,学习小组合作完成“活动一:写出右图所示生物的基本信息”,请某组发言员展示。学生不知道蚯蚓又称“地龙”,正好可以从此处过渡到蚯蚓的作用,补充完整学生的发言。将生活应用于生物教学,学生感觉新颖有意思,增加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

三、生活知识融入课堂教学

通过神话故事作为过渡,“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9个太阳,后羿射太阳射掉了8个,其中有一个太阳躲在了马齿苋的后面,没被发现。有一条蚯蚓出来告密说,太阳藏在马齿苋的后面。但最后,后羿还是留下了这个太阳。太阳对马齿苋存有感激之情,为报答救命之恩,所以对它格外开恩,怎么也不会把它晒干。而对于蚯蚓呢,太阳决定,只要蚯蚓一出来晒太阳,就会对付它。所以,到现在为止,蚯蚓也不敢出来享受‘日光浴。”这是神话故事对于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解释,话锋一转,“同学们,今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主要从外部形态、呼吸、运动、反应四个方面来观察探究。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实践表明当能够把学生的日常生活融入知识讲解中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便会大大提高。因此,在知识点的讲授中适当举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可以使整节课焕发出生机,可以使课堂效果达到高潮。

四、来源于生活的问题,就在生活中探寻答案

【外部形态】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蚯蚓的体色与体型、辨认蚯蚓的前后端、区分蚯蚓的背腹部、推算蚯蚓的体节。在观察蚯蚓的体色与体形时,有同学提出疑问:“我爸爸钓鱼用的蚯蚓比解剖盘里的蚯蚓细,小,颜色呈暗红色。”虽然笔者的预设是“与土壤色相近”,是一种保护色,得出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之一,但对于课堂的生成,不能当没听见,放之任之,因为这个问题取自于生活,当书本知识与生活所见不一样时,教师应给出正确的解释,尊重生活,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活是生物教学的源头活水。

书本上辨认蚯蚓前后端的方法是:靠近环带的一端是前端。我们的学生生活经验非常丰富,他说:“让蚯蚓在解剖盘里爬,往哪边爬,那边就是前端。”多么好的回答啊,不需要教师的提醒,这正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

【呼吸】 小组合作,用手指轻轻触摸蚯蚓的体表,感觉黏滑,是因为蚯蚓表面有粘液,那么粘液对蚯蚓有何作用呢?播放视频,知道了粘液有润滑作用,可以减少钻土时身体与土壤的摩擦,而且蚯蚓依靠湿润的体表进行呼吸,再通过蚯蚓趋湿性的验证实验加以巩固,此处可以追问学生:为什么大雨过后,地面上的蚯蚓特别多?至此,学生们就能利用学习的新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合理地解释了,学以致用,真正体现生物是一门生活科学。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新课程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应的个人决策。所以,我们生物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动】 用手指来回抚摸蚯蚓的腹面,感觉粗糙,过渡到刚毛,知道蚯蚓依靠肌肉的收缩和体表刚毛的协助进行运动。蚯蚓更适合在哪种表面上运动呢?此处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探究光滑表面和粗糙表面,哪种表面更适合蚯蚓运动,小组合作,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有些小组的蚯蚓反而是在光滑表面上运动快,跟预判不一样,分析原因,改进实验,将瓷砖倾斜一点的角度,现象更明显。在这个探究实验过程中,与生活也有紧密的联系,蚯蚓的爬行类似与人的行走一样,需要与地面的摩擦力。

五、开设微实验解决问题

【反应】 把活蚯蚓放在解剖盘里,用解剖针轻轻触动蚯蚓身体的前端、后端和中部,观察身体各部分对针刺有何反应?把活蚯蚓放在解剖盘里,用书本遮住解剖盘的一边,形成一个阴暗的环境。用聚光电筒照射身体各部分,观察它对光刺激有何反应?

实验记录: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生的好奇心极其强烈,实验可以滋润其心田,实验课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了生物学科的无限趣味,让生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探究能力。本节课,从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到蚯蚓对刺激的反应,全程动手实验,比如,手指在蚯蚓体表的轻轻触摸和腹面的来回抚摸,趋湿性的验证实验,运动的探究实验,镊子、光刺激的观察实验等等,学生积极活跃,小组分工合作,顺利完成实验教学内容,对知识点理解深刻。因此,尽可能多地开设实验,可以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的生活本色。

【总结】 本节课最后从四个方面来总结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外形特点、呼吸特点、运动特点、反应特点。

知识源于生活,亦用于生活。人类的智慧总是与生活直接或间接挂上钩,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材开始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由此可见,生活经验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精心设计课堂,在实际教学中注重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生活中的生物还生物课堂以勃勃生机,让生物课堂成为学生快乐的源泉,努力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廷英.生物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J].贵州教育,2004(04).

[2]刘恩山.生物学教育研究方法与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初中生物生活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生活感悟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初探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无厘头生活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