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间与画作中参禅

2016-05-14 22:26Meredith
财富堂 2016年9期
关键词:玄学禅宗禅意

Meredith

什么是禅,如何参禅?一个“禅”字,恐怕是中国文字中最复杂难解的字之一。有人说,“禅”字讲的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道理,当遵循“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心,去过“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生活。这里就给大家分享下我理解的“禅”,以及如何让起居生活空间充满禅意。

中国文化中的禅宗美学

“禅”字,被诠释为“思维修”或“静虑”。禅语有云,“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自然”,它追求的是天真朴素的自然状态,反对刻意执着的处世方式。

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漫步》中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

“禅”的观念,对于中国文化与美学有着重大意义。大家都知道,中国美学史上曾有过两次高峰:第一次高峰发生在先秦,由庄子完成;第二次延续较长,从魏晋时的“清谈”玄学之风,一直到唐宋的禅宗美学。

禅学最初不过是佛教思想的一种研习之法,后来与玄学相融之后才逐步完善独立。黄河涛先生在《禅与中国艺术精神》中说:“魏晋时期的佛教也从玄学那里借来‘薪火,煮自己锅里的饭,放弃了使佛经传译走向窄路的‘格义方式(笔者注:传统的佛教讲究研习经文),以‘言意之辨取而代之(清谈辩论以求真义,这是玄学治学之风所倡导的),并把它看作是融合印度与中国玄学思想的最好的方法。”。

而通过玄学“言意之辨” 引发的“不立文字”(即认为依靠文字、理性等渠道获得的知识永远不能实现真正的智慧,强调心象与感受,认为参悟之道“不可说”)的思想,也最终使得魏晋南北朝的佛教,有了区别于古印度佛教的理论基础,使“禅宗”成功挣脱原始佛教的羁绊,成为了佛教的一支“教外分支”。

如果说儒家美学将“仁”视为其审美本体论的范畴,关注道德人格,道家美学将“自然”视为审美本体论,关注自然主义,那么在禅宗美学里,则是将“心”置于了本体论的位置——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里,回忆了禅宗大师慧能的著名故事:慧能在法性寺见两和尚,论风动还是幡动,争论不休,慧能一语道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也确认了禅宗突出“自力”的绝对作用,所主张的“心外无物”“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宋朝开始,禅宗便成为彼时文人墨客相聚交谈的话题,也正是在宋朝,出入中国的日本僧侣增多,他们修得了禅宗,并回日本发扬光大。

今日中国,古典禅宗文化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几乎消失殆尽,但这一古老的文化美学风格,却在日本得到了很好的保存,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会觉得日本的设计中常透露出浓浓的禅意。

禅宗美学观对空间设计的核心影响

在介绍如何通过具体的装修方式增强空间的“禅意”之前,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明白简单的“禅宗”两个字背后,到底蕴含着怎样的美学理念,也只有更深地理解了这一层,才能在具体的设计面前,抓住核心,不离其宗。

1、禅宗的无常观与设计的物哀美学

“无常观”,是佛学也是禅宗的核心理念之一。所谓“无常”,是指所有事物都要经历从生到灭的过程,所谓成、住、坏、空:事物在变化中循环,在循环中变化,

人类无法凝固住一个永恒的实体。

日本文化中的“物哀美学”与Wabi- sabi(侪寂之美)便是深刻理解“无常”之后的一种审美偏好。

日本作品《徒然草》中这样总结:“不完整的事物更有意义”“无论任何事物,圆满、完美都是不好的,保留着残缺的状态反而更有情趣。是一种超越了完美的不完美”。

这种对不完整、不规则、不对称、不确定的变化的执意,从妹岛和世、伊东丰雄的建筑,山本耀司、三宅一生的服装风格中都能看出端倪。比如山本耀司的和服,以层叠、包缠等手段形成非固定结构的著装,三宅一生用色以冷为主,有脆弱有变化,阴郁神秘,孤寂幽玄。

2、禅宗的不立观与设计的极简美学

铃木大拙曾把禅宗的四句箴言概括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此处所说的“不立观”与“不立文字”相通。

“不立观”轻文字、轻分析、轻理性衍生出的审美可以概括为“重意轻形”,这一点在中国减笔为主的禅画中有鲜明的体现。比如牧溪(法常和尚)、梁楷、马远、倪瓒赞、徐渭、石涛、八大山人的绘画。

3、禅宗的顿悟空无与设计的留白美学

宗白华先生说:“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

而禅宗讲究“顿悟空无”“无念为宗”,其中的“空”观带来的最大美学贡献在于让中国古人的审美经验臻于“空灵”“缥缈”“无限”的境界,“留白天地宽”。

无论是一幅画,还是一处空间,起笔落物处应恰到好处,空即不空,无即不无,不着一笔,亦有血有肉。

4、禅宗中的不二法门与设计中的超越对立、动静不二

不二法门是禅宗美学思想的核心之一,其实质是超越“二元对立”这一日常认知方式(如:黑-白,生-死,好-坏,笔者注),运用“不二法门”,超越一切对立,明心见性,彻见本质。

而不二法门运用于设计中的具体例子,可包括“时空重构”“动静不二”“对称与不对称”等,不再讲求于某种绝对割裂,而是破二元,隔僵局,立新象。

推荐几位颇有禅心的画家

禅境搭禅画,可谓绝配。前面提到过的几个著名禅画画家,这里展开点说说。

马远,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人物,并以画水闻名。他创造性地把绘画化繁为简,擅长“边角之景”的构图手法:或取自然山水之一角,山峦雄奇峭拔,或峭峰直上而不见顶,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人称“马一角”,后人也有认为这是南宋偏安的写照。

石涛,画风雄奇朴茂,一生“搜尽奇峰打草稿”,提倡建立一种无所羁束、从容自由、即悟即真的绘画大法。他在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中提倡的“一画”之法,就源自禅宗的不二法门:“一画”指超越有和无、主观和客观、现象与本体,进入无分别、无对待、不有、不无的境界。

八大山人,不得不提的画僧,他笔墨简练,布局疏朗,意境空旷,大气磅礴。画面出了名的“少”:画面内容少,绘画用笔少。然而其画有趣又生动巧妙,丝毫不会让人感觉单薄枯寂。

此外,还可以选择极简主义的摄影作品或者现代禅画进行搭配,后者中最近有个“老树画画”就挺火,他的画常常是茶余饭后,空地花开,颇有禅心。

更重要的是“物我如一”的禅意生活方式

说完表面技巧,还是要回到更重要的禅“意”上来:若要参禅,与装修相比,更重要的是禅意的生活方式。

美不是视觉上的生理冲击,不是形式上的简单模仿,所有对美的解析一定是来自心灵的解读。“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禅宗美学是一种神秘的整体的内部结构,蕴含着改变观者思想状态的能量。

想起日本茶道大師千利休说过一段话,“把炭放进炉子里,等水开到适当程度,加上茶叶使其产生适当的味道。按照花的生长情形,把花插在瓶子里,在夏天的时候使人想到凉爽,在冬天的时候使人想到温暖,没有别的秘密。”

禅意就是这个道理,不过石涛所说“代山川而言”,主客交融,冥合天人,物我两忘,能所俱泯。自然而然,物我如一,禅意在心中。

如何在空间装饰中参禅

在简单介绍了禅宗的美学观之后,给大家一些在空间装饰中参禅的小技巧,即如何从色彩,材质,灯光,通风,动与静的空间平衡中,营造禅意环境的基础氛围。

猜你喜欢
玄学禅宗禅意
灵 山
平天湖,禅意的水
禅意少年
平衡
落叶禅
禅意
佛教禅宗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魏晋玄学对正统法制思想的影响
魏晋风度下的文学异彩
Parodies in Death and the Comp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