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监控

2016-05-14 04:25仝萌
商情 2016年9期
关键词:金融风险金融

仝萌

【摘要】所谓互联网金融,是指在信息时代的大数据背景下,利用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新生互联网技术将传统金融业进行在线网络化的拓展延伸,将社会融资从传统的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二维模式延伸至同样具有融资、支付和交易中介等功能且高效便捷的第三种融资模式。而包含技术风险、信用风险、运营风险、法律监管风险以及其他风险等在内的互联网金融风险,成因极为复杂,故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价和监控其发展的风险显得至关重要。为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良好的互联网金融普识体系、网络安全体系、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是不可或缺。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是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起来的金融运作新模式,代表着传统金融业变革和创新的方向。中国作为全球互联网金融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基本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自其诞生以来,便呈直线上升的趋势迅速发展,而互联网金融以互联网为载体,受市场环境支配,必然会存在自身相应的存在风险。相对于传统金融而言,互联网金融刚刚兴起,还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在一些领域存在野蛮发展的特点,毋庸置疑行业风险自然会存在。

二、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

(一)信用风险。网上“刷信用”、“刷评价”的行为仍然盛行,这便使得网络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会受到影响。此外,部分互联网平台缺乏长期的数据积累,风险计量模型的科学性也有待验证。所以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信息不对称依旧存在。随着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增加,近年来也发生了部分平台卷款跑路的风险事件。

(二)法律监管风险。现有法律规则仍未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属性作出明确定位,互联网企业尤其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业务活动,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或规章对业务进行有效的规范。谬误与真理只有一步之遥。机构法律定位不明,可能“越界”触碰法律“底线”:一个是不能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另一个是不能非法集资。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产品设计和运作模式略有改变,就可能“越界”进入法律上的灰色地带,甚至触碰“底线”。支持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的同时,但不允许碰触这两个底线。

(三)流动性风险。互联网金融领域一直在探索提高支付账户的活跃度,第三方支付投身到互联网金融领域,存在着资金期限错配的风险因素,一旦货币市场出现大的波动,可能会出现大规模的挤兑,进而引发流动性风险。

(四)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难度较高。互联网金融当中的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的交易和支付过程均在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上完成,交易的虚拟化使金融业务失去时间和地理的限制,交易对象变得模糊,交易过程更加不透明,金融风险形式更加多样化。由于被监管者和监管者之间信息不对称, 金融监管机构难以准确了解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实际情况, 难以针对可能的金融风险采取切实有效的金融监管手段。

(五)信息泄露风险。互联网金融的一大基础是在大数据基础上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交易数据的敏感信息很容易被广泛收集,对客户账户安全和个人信息的保护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目前客户的信息数据丢失出现了不少案例,交易平台并没有在传输、存储、使用、销毁等方面建立个人隐私保护的完整机制,加大了信息泄露的风险。

(六)互联网金融存在技术风险。计算机病毒可通过互联网快速扩散与传染;此外,计算机操作系统本身就存在漏洞,且层出不穷,这就给利用互联网窃取别人隐私的黑客提供了温床。当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投资或融资业务时,也就将个人信息及资产暴露于互联网风险之前。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存在是必然的,从计算机本身的漏洞到资金周转的滞留;从管理方面的不足到监管体制的不健全,每个互联网金融阶段都存在风险,规避互联网金融风险是投资者最应该做的事,也是必须考虑到的因素。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举措

(一)普识体系。互联网金融并未改变金融的投资放贷、支付清算等功能与属性,并未超越现有金融体系的范围,本质上仍是金融市场的一种模式创新;应提高人们对包含技术风险、信用风险、运营风险、法律监管风险以及其他风险等在内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认识。

(二)网络安全体系。互联网金融在技术选择、系统性的安全、技术支持方面皆存在较高的风险。因此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管理,既要增强网络防护能力,以阻止网络黑客的恶意攻击和计算机病毒的入侵,保证互联网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行不受影响,又要完善互联网用户的身份认证系统,将非法互联网用户隔离在互联网金融的网络体系之外,限制它们的非法访问。

(三)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完善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建设,以央行征信系统的基础数据为依据,以互联网企业的业务数据为补充,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统一信用评价机制和信用管理办法,同时将企业的信用评级机制引入进来,促进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展;此外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加强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 传统金融机构有良好的个人信用记录, 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通过与它们的合作,打通信用评级渠道,来更好地服务平台和自身的用户。

四、国内模式各异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风控方法

(一)少量的纯信用模式。依托线上数据做征信,单笔借款金额相对较少,借款人数相对较多,可以分摊风险。目前国内的拍拍贷,在线上贷款的投入和业务比重较大,主要是采用个人网上社交、消费和身份信息进行综合评分,确定信用。但这种模式并不能覆盖当前中国的信用环境,而且违约成本不高,追索成本却很大,所以不具备大面积实践的可能性。

(二)资产抵押模式。即为在平台上较为常见的房产、车辆抵押、甚至是部分流动性较好的动产质押。国内P2P平台宜信的宜房贷、宜车贷就是抵押贷款的典型。这些业务传统银行也在做,只不过银行有更为严格的客户准入和审核体系,覆盖不了所有的需求。P2P平台做这部分业务的风险相对更高,而且固定资产变现还会面临市场价格波动、产权归属以及处置较慢等现实难题。

(三)风险准备金模式。各个平台的提取方法不一,有按照利润提取,有按照交易规模提取,这就为平台日常的运转增加了一层保障,以人人贷为首的平台都有准备金的严格提取管理方式。此种方式弊病为,需要覆盖前期的平台盈利,倘若出现大笔不良贷款,准备金也会捉襟见肘。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5-26.

猜你喜欢
金融风险金融
金融风险状态扫描
汽车集团财务公司的产业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新常态下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与防范研究
试论金融管理中如何有效识别金融风险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防范金融风险之解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