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中的“中国话语”及对中国外宣的启示

2016-05-14 14:26孙吉胜
对外传播 2016年9期
关键词:中美关系议题希拉里

孙吉胜

美国大选,无论是在美国国内层面,还是在国际层面,都举世瞩目,选举结果将直接影响美国在未来四年的政策走向。从预选到新总统宣誓就职,选举历时一年,竞选人之间要通过大量的辩论、访谈、演讲等将其观点呈现给公众,涉及内政、外交等方方面面。竞选过程除了会影响选举结果外,也是影响公众、塑造公众认知的过程,对公众不熟悉的领域更是如此。中国一直是历届大选竞选者们经常谈到的一个话题,每次涉及的具体议题会有差别,经常是中美关系当时的热点问题。批评对手的中国政策和观点是竞选者们经常使用的一个策略。大选期间竞选者们的涉华言辞强硬,尽管当选后对中国的政策会向更加务实的方向转变,但整个竞选过程对公众的影响不能忽视。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大选过程涉及的中国议题会对美国甚至世界的“中国话语”产生影响,影响两国关系的民意基础。因此,了解美国大选过程中的“中国话语”,做好外宣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美关系发展的现状

了解中美关系的现状是更好地解读美国大选涉及的中国议题的基础。当前,中美关系既存在合作机遇,也存在竞争挑战,可大致归为四个方面。

第一,中国一直把中美关系作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同奥巴马总统在安纳伯格庄园会晤,双方达成共同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共识,即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赢。2014年11月,在奥巴马总统访华期间,习近平主席又提出从六个重点方向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中美两国都非常清楚,良好的中美关系对两国人民甚至世界都有益,但如果发展不好,就有可能掉入“修昔底德陷阱”。尽管两国在“相互尊重”哪些核心利益、是否均等地“合作共赢”等问题上仍需沟通、磨合,但奥巴马政府整体上从未否认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努力,两国在“不冲突、不对抗”方面达成高度共识。

第二,中美关系的依存度越来越高。中美间的相互依存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时至今日中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日益依赖对方,各领域都体现出依存关系。正如王毅部长所强调的,中美之间已经进入了一个相互依存的时代,谁也离不离开谁,大量美国企业在中国发展,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多地进入美国。2015年中国已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高达5580多亿美元,每年中美之间来往的人次达475万,两国之间有近百个对话机制,合作领域无所不包,共同利益不断扩大。

第三,中美在全球治理方面急需加强合作,这不仅影响中美关系,而且关乎世界。当前,全球热点和难点问题频发,整个世界面临着全球治理的艰巨任务。在过去的几年里,中美双方在伊核、朝核、叙利亚、阿富汗、维和、发展、全球公共卫生等国际地区热点问题和重大全球性问题上开展密切协调与合作。引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是中美在全球治理中合作的典范,双方先后签署了三份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为达成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发挥了关键引领作用。今后,中美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引领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经济合作,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方面仍需密切合作。

第四,中美增强战略互信,切实管控好矛盾和分歧依然任重道远。中美之间增进战略互信一直对双方都是一个挑战。修昔底德陷阱、霸权转移、结构性冲突等经常被用来描述中美关系。这也是为何中国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一个原因。但是,近年来中美战略互疑一直存在,甚至还在加深。2009年后,美国开始实行重返亚太的再平衡战略,之后强势介入南海问题,遏制中国的企图明显。同时,美国学界、战略界展开了对华政策的第三次大辩论。此外,中国对美国倡导和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以及美国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成立亚投行等方面也存在互不信任。在南海问题、网络安全、人权等方面,双方也存在较大分歧。如何增强战略互信,管控矛盾和分歧仍需双方继续努力。

二、 2016美国大选中的“中国话语”

中美关系的很多方面在2016美国大选中都有所体现。竞选者们尽管也会传递一些积极信息,如希拉里曾提到“基辛格所开启和后来发展的中美关系对美国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关系”,但整体而言,负面观点较多。尽管有些是出于选举策略之需,但也体现出当前美国对中国的一些相关认知和思维定势,需要关注。竞选者的“中国话语”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美经贸关系,以批评中国为主。最常见的话语集中在:中国抢走美国就业机会、操纵汇率、不遵守贸易规则、商业盗窃以及美国在中美贸易中的逆差和对中国的债务问题等。此类内容在特朗普的言辞中出现频率高,语气夸张。例如,“他们把货币贬值到我们无法想象的程度,我们的公司根本无法竞争,根本不可能。他们正在杀死我们!”在谈到贸易时,他强调:“我们损失严重。中美贸易不平衡,我们每年损失5000多亿美元。”“我们不能继续让中国强奸我们的国家。他们现在就是这么做的。”希拉里也表达了相似观点,“中国和其他国家正在进行一些卑劣和不公正的贸易,使竞争不利于美国工人和美国公司,我们必须站出来反对中国的恶习”,“我不能忍受中国依靠美国工人来解决自己日益加重的经济问题……我反对赋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共和党总统竞选人泰德·克鲁兹(Ted Cruz)也发表类似言论:“我和迪尔公司的人一起聊天时,他们谈到由于中国的各种监管在中国销售拖拉机有多困难。中国是保护主义者。”

二是关于南海问题和朝鲜问题。对于美国总统大选,相对于国内议题,外交议题并不十分重要。但由于2015年至今,中美因南海问题关系紧张,朝鲜多次试射导弹也引起世界广泛关注,这两个议题也成为大选中的一个常见话语。希拉里强调:“我们必须清楚我们确实存在持续的挑战,我们在南海面临挑战,因为中国一直在增加在那里的军事部署,”特朗普也经常提到南海问题,如,“他们正在使那里军事化。他们在南海中间建了一个军事化岛屿”。共和党总统竞选人约翰·卡西奇(John Kasich)也强硬表示:“他们需要意识到他们并不拥有南海。我赞成美国派一个航母战斗群到南海。”而关于朝鲜问题的话语,多是批评中国没有控制好朝鲜。特朗普直白地表示:“中国完全控制朝鲜。如果他们想,他们就可以解决朝鲜问题…… 如果没有中国,朝鲜吃饭都是问题。” 而卡西奇则明确说:“中国是一个竞争者,我要让中国做三件事,第一就是要让中国做朝鲜工作,阻止那个家伙(金正恩)和他正在做的事。”

三是关于网络安全。近几年中美关于网络安全一直存在争议。竞选者们认为中国攻击美国网络,盗取商业秘密,对美国形成挑战。例如,BBC新闻曾以《希拉里·克林顿指责中国盗取商业秘密》为标题进行报道,指出:“希拉里指责中国盗取商业秘密和政府信息,指责中国正在袭击在美国任何不移动的东西。”同时,也涉及中国对美国的挑战,如希拉里强调:“中国投资1800多亿美元来改进宽带,我们也不能落后。” 克鲁兹也是直指中国,他说:“事实表明中国就在大量的网络战之后,袭击我们的政府系统,袭击我们的个人系统。”

四是关于中国人权。美国对中国的人权经常持负面观点,每次大选都会涉及,本次大选同样如此。例如,在谈到堕胎问题时,希拉里说:“当政府做出这些决定时,我们可以看到会发生什么,无论是在中国的被迫节育、被迫堕胎……我认为我们不应允许政府来做那些本属于个人的决策。” 在中国放开二胎政策之后,马尔科·卢比奥(Marco Rubio)批评说:“尽管二胎政策是一种进步,但是该政策还是很专制。事实上,如果一对夫妇有了第三个孩子,政府会强迫他们以任何方式把孩子打掉。二胎政策就如同独生子女政策一样没有道理,不讲人性。” 对于中国主持全球妇女峰会,希拉里则说:“中国在联合国召开关于妇女权利的大会,而同时又在迫害女权主义者。”

五是暗示中国对美国形成的挑战。随着中美实力差距的缩小,美国也出现了很多焦虑反应,这种话语不时出现。例如,希拉里明确表示:“中国对美国下任总统将是最大的问题之一。”特朗普指出:“他们正在提高他们的军力,令人害怕。在应对伊斯兰国方面我们有问题,在应对中国时问题更大。”在谈及清洁能源时,希拉里说:“有人可能成为21世纪的清洁能源超级大国,可能是中国、德国或是我们。我希望是美国。”在提到教育时,希拉里也与中国进行对比,尽管是在批评共和党的教育,她说:“中国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大量投资……共和党不仅在早期教育方面坐失良机,而且还要彻底将其毁掉”。卢比奥在谈到军力时,也是和中国对比,他认为,“过去美国的军费削减了近万亿,然而中国的军费却在去年又增长了百分之十”。

三、对中国外宣的启示

鉴于大选在美国甚至世界受到高关注度,中国对其影响不能完全置之不理。“中国话语”包含的负面观点和可能导致的负面情绪会影响中国的海外形象和认知,以及中美关系的整体氛围。我们应在以下方面提升相关外宣工作。

第一,总结美国总统大选中的“中国话语”趋势,规划外宣,提早介入。中国从1949年就出现在美国总统大选中: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朝鲜战争,再到麦卡锡主义时期,“谁丢掉了中国?”一直都是美国社会辩论中频频出现的话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更是在竞选中不断出现,形成了美国竞选中的“敲打中国”(China bashing)现象:从里根到老布什,从克林顿到小布什,再到奥巴马,竞选者在涉及中国时都是态度强硬,敌对态度明显,甚至妖魔化中国,有时甚至会看谁对中国更强硬。近几年,美国大选的涉华议题还出现了从外向内的转变,即中国议题成为美国内政的外延。无论是希拉里谈论美国技术,还是特朗普谈论美国改善基础设施,都拿中国来对比。实际上,在竞选中把中国作为替罪羊会对美国公众如何看待中国产生影响,而竞选中的这些涉华负面信息也会反过来影响中国公众对美国的认识。长此下去,会削弱两国互信的基础。因此,中国应该在大选年开始之前着手外宣规划,提早介入,主动塑造海外形象,改变中国形象经常被他塑或被动应对的不利状况。要把握大选过程和大选节奏,规划外宣,如采取哪些渠道,重点宣传哪些议题,以何种方式来宣传议题,选择什么样的时间节点进行宣传等。

第二,要根据整个国际格局和中美关系的变化以及参选人的具体背景,预测大选过程中的主要涉华议题,加强外宣的主题针对性。总结最近几次大选,经济、人权、安全、中美交往等一定会涉及,对这些领域可以提早规划设计具体外宣内容。同时,要把握好中美关系的大局。当前,中美关系涉及议题广而杂,外宣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要主动设计相关宣传点,主动设定议程,更好地体现中国理念、中国实践和中国进步。此外,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日益担心自己的世界领导地位受到中国挑战,焦虑不时体现。本次大选参选人一定会回应舆论导向,进而“热炒”相关议题,如南海问题、朝核问题、网络安全等,而事实也正是如此。议题预测的另一个根据是参选者的背景。不同的参选者由于其不同的行业背景和从业经历,所重点关注的涉华议题也会有所不同。例如,特朗普的经济背景决定了他所重点关注的领域。他经常大谈中美经济和贸易。由于他外交经验少,在谈到中美关系时就更加随意,观点也更加极端,对中国的批评相对更多。而希拉里过去就多次批评中国人权,在竞选过程中也一定会涉及,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第三,提高整体外宣能力,选择适合的外宣渠道、外宣议题和外宣语言。中国近年来高度重视外宣工作,党中央也做出了一系列工作部署和理论阐述,蕴含许多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要求。具体而言,中国面临着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对外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话语权的艰巨任务。而向国外受众讲好中国故事则是一个核心。中国故事决定了外宣的主题,既要体现相对静态的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念和中国文化,同时也要鲜活地体现中国在各领域的动态发展。就外宣渠道而言,可以更加多样化,不仅仅依赖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式和速度方面都具有优势,是中国外宣可以更好利用的一个平台。同时,也可以邀请国外对华友好人士或媒体集中报道相关议题,“借船出海”。有了议题和宣传渠道,还要改进外宣语言。外宣语言要鲜活、明确,充分体现国内外文化差异,使国外受众听得懂,愿意听。可以系统研究美国大选期间竞选者的语言和修辞风格。尽管他们的观点有时比较极端,但表达方式灵活、直白,经常选用一些日常事例和普通人的故事,容易引起受众共鸣,达到预期效果。

总之,了解美国大选中的“中国话语”,做好美国大选年的外宣工作对促进国外公众对中国的理解、提升中国形象大有益处,是需要花气力去研究、去做的事。如果在大选年外宣得当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版面所限,本文略去作者所加注释。如有疑问,请与作者联系。)

猜你喜欢
中美关系议题希拉里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
让政治议题“活”起来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变色啦!
参考译文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
“冷战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