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成为美国大选的“替罪羊”

2016-05-14 14:26谭峰
对外传播 2016年9期
关键词:替罪羊弱势话语

谭峰

2016年美国大选的舞台让冷战思维甚嚣尘上,冷战言论和论调死灰复燃,这其实体现的是当今美国社会的一些新迹象:在经济危机的深远影响下,美国失业率逐年攀升,教育开支不断高涨,国际竞争力也日益受到其他崛起国家的挑战。可以这么说,如今的美国开始进入到一个“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潮交汇出现、各色言论此起彼伏,而曾经被美国所标榜的并引以为傲的“民主模式”成为了一个有所存疑的理论或者是历史的一个过客。美国的社会开始出现看似各自独立的思想流派,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业已成熟的美国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

在这种背景下,借用美国大选——民主模式的标志性事件,美国政府准备开启一种为“正统思想”正名的另类而极端的模式来应对。然而,和一板一眼、费心费力地建构正统理论相比,通过种种博人眼球的方式,更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大众的眼球,让偶然的事件和一个系统、一种理念形成千丝万缕的关系,并以此为契机,凭借偷换概念、偷梁换柱、因果倒置等手段,成功地将公众对频现病态的社会的抱怨和憎恶转移为其他形态的情绪,因此政治的“替罪羊”就水到渠成地出现在美国大选的舞台上。不得不承认,这种“替罪羊”的选择和发掘,在传播学上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支撑。

美国时局的紧张,需要将公众注意力转移到“替罪羊”身上

社会心理学的替罪羊理论(scapegoating)认为,在时局紧张、资源不足的时候,人们有指责和攻击相对弱势群体成员的倾向。这用来解释2016年美国大选中层出不穷的涉华言论,极具解释力。中国这只“羊”,之所以成为美国大选中各个候选人吐槽、攻击的对象,主要离不开两个原因:第一,美国时局之紧张;第二,现有资源之不足。

时局的紧张一方面表现为美国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一些弊端、一些漏洞,传统所保留下来的正统思想被极大地挑战着,这造成国内政治认同的失效和民众政治参与度的匮乏;另一方面则表现在美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认同度也随之下降,美国民主的普适性被越来越定义为自说自话的双重标准,民主的细节被解读为民粹的粗暴,美国民主的形式也逐渐成为其占领世界话语高地的噱头,民主制度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成为一种被极度质疑和讨伐的对象。美国时局的紧张,导致美国政府不得不再次制造一个更为紧张的“时局”,让新设置的、拟制的“紧张”代替原有的、真实的紧张,将公众注意力转移到“替罪羊”身上,并成功地将这只“替罪羊”塑造成为进攻性的、荒谬的、让人厌恶的角色。比如,鲁比奥在2016年2月21日拉斯维加斯的竞选集会上再次强调:“中国政府扩充军备的速度比任何人都要快。他们偷了我们的发明,他们侵入我们的计算机,他们占领了南中国海。”

现有资源不足,主要指经济为主导的资本危机。正如共和党总统提名领跑者、亿万地产大亨唐纳德·川普(特朗普)攻击中国的言论那样,他攻击中国的言论主要都放在了中美经贸关系,他指责中国抢走美国人的饭碗,“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债就是中国欠我们的。他们抢了我们的工作,拿了我们的钱,他们拿走了所有东西。他们用我们的钱重建中国”。而希拉里在缅因州的《波特兰新闻先驱报》(Portland Press Herald)发表专栏评论说,“中国和其他国家利用不公平的贸易手段获得竞争优势,包括倾销、补贴国有企业、操纵汇率和歧视美国企业,导致美国中产阶级失去就业机会”。可见,资源不足,成为了美国大选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其实,造成资源不足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美国国内的原因则是根本原因,但是美国大选的种种挑衅言论直指中国,因果颠倒,成功地将美国现有就业岗位不足的原因拟造为中国实施的不公平贸易,以及中国人的“抢饭碗”。这样,用更紧张的国际时局盖过紧张的国内时局,用因果颠倒的逻辑混淆视听,无形中让中国这只“替罪羊”沦为口水大战的牺牲品。

中国群体在美国大选中所体现的相对“弱势”,体现出缺乏文化自信的底气

另一方面,不可忽视的是,相对弱势群体的界定成为“替罪羊”理论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按照常理来说,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极具特色的军事力量及稳定的政治格局,不论是在美国的华人群体还是中国人这一泛义层面上的群体,都不能称为弱势群体。其实,中国人作为一类被攻击、被指责、被吐槽的群体所暴露出来的弱势,并非限于经济、政治、军事,而应扩展为文化,尤其是话语能力、传播能力的欠缺。就拿美国来说,在美的华人大概可以分为上世纪以劳工形态固化下来的“老移民”和21世纪开始方兴未艾的以留学生、国内精英为代表的“新移民”,不管是老移民还是新移民,这些中国人群体更多地秉持隐忍、勤俭、低调、中庸等品质,这样的品质成为了传播中国人形象的阻碍和软肋。西方社会倡导张扬个性,沉默和忍耐并不会成为脱颖而出的重要品质,甚至成为了西方社会所摈弃和厌恶的特质。久而久之,缺乏表达管道的中国群体成为了“失语群体”,成为了道德高地上的任人宰割的“话语路人”,可有可无。因此,我们所谓的弱势并非指绝对的弱势,而是相对的弱势;并非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弱势,而是话语表达方面的弱势。这样的弱势成就了美国大选中的雷人雷语,也让中国成为一只可怜的“替罪羊”。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造成中国人集体失声的主要原因可能还并不在于话语表达这一表层的因素,还在乎话语权背后的文化土壤并非极具滋养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文化自觉决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重塑着话语表达的方式。也就是说,当今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丢失了对文化的重整和文化的自觉,悠久的历史转变为沉重的包袱、文化的多元逐渐演变为文化的杂乱,这扰乱了现代文化走向自觉的节奏,隔离了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

中国成为美国大选的“替罪羊”纵然从国家间政治的角度来说,是美国维持既有民主模式的传播策略。然而撇开历史情结、意识形态,和中国相比,美国大选的言论为何更少指向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而是更多地指向中国,其中也颇有几分深意。

首先,中国群体在美国大选中所体现的“弱势”,更多地体现在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以及软实力的构建上。软实力的强大有时和经济、政治等硬实力的强大并非成正相关关系。有的国家很小、经济规模中下游,但它的软实力构建可圈可点,利用自己已有的文化资源,用西方的话语习惯讲述自身的故事,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传播效果。偏见一旦形成固然难以改正,但偏见也会基于一些重大事件得以缓解,甚至是消除。中国应该在世界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利用各大国际会议、赛事等机会,从各个方面显露和开拓自身的话语表达能力,从而形成一种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体系,并在这一过程中,重新梳理自身的文化资源,树立文化自信,将独树一帜的文化体系与世界通行的文化表达习惯构成良性而健康的衔接。

其次,中国人素质的诠释,尤其是留美华人的形象塑造成为一道活的风景线,逐渐解构西方对华人的偏见。一个国家要想从“替罪羊”的阴影中走出来,光有官方层面的努力并不足够,更应该有民间层面的、具体的实际措施。而中国人则成为这一行之有效措施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不论是老移民还是新移民,都不应持有“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漠视态度,应该在一些重要的场合齐心戮力,发出共同的声音,不打一个人的拳击,而是要形成合力,打一套组合拳。可以说,在美华人的有效互动,至少可以形成一个小气候,从而最为直接、有效地改善美国人看中国的视角和态度。

再次,面对各种指责,中国应形成一种淡然处之的大国情怀和大国心态。众所周知,中国现在还处于迅速的崛起阶段,也就是说中国的发展是阶段性的,并未形成相对稳定的大国心态。这种心态,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当我们面对来自美国大选的各种指责时,选择一种非常在意的态度,而不是一笑而过的淡然。既然中国的发展正在路上,那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问题的解决远比问题本身更为重要。我们应该具有大国情怀的豁达、从容、淡定,经风雨见世面、披荆斩棘,让那只弱不禁风的小绵羊成为强悍的中国龙。

猜你喜欢
替罪羊弱势话语
“替罪羊”原本是神圣的
画与理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农村消费者弱势地位及其改善策略
农村消费者弱势地位及其改善策略
雷人话语
一个“弱势”教师说:孩子,我为什么越来越不愿意管你
雷人话语
强势妻子容易逼出“弱势”丈夫
“替罪羊”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