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机制改革后研究生“助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6-05-14 17:25邓士杰
人间 2016年9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摘要: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尤其在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构建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将研究生的资助经费下拨至高校,由高校统筹使用,其实质上是国家对研究生奖助工作重心的下移。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后,研究生“三助一辅”工作也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新内容,各高校在研究生奖助方面也做出了诸多有益尝试。本文主要结合重庆工商大学工作实际,对助管工作进行分析思考,回顾助管工作历史,分析助管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做好“助管”工作的努力方向等,以期更好地推动研究生奖助工作。

关键词: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教育;助管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99-01

一、研究生“助管”工作历史回顾

研究生“助管”是“三助”的一部分。研究生“三助”,是指研究生在校期间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按照有关规定,受聘兼任学校协助教学、协助科研、协助管理等工作的简称。我国“三助”工作制度产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此后,教育部曾多次发文推广这项工作。1988和1989年《高等学校聘用研究生担任助教工作试行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做好研究生兼任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的通知》先后发布,进一步深化了研究生“助管”工作制度。2014年底,教育部出台《关于做好研究生担任助研、助教、助管和学生辅导员工作的意见》,对研究生参加“三助一辅”各方面工作做出规定。应该讲研究生助管是在助教、助研基础上伴随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而发展起来的。

二、研究生“助管”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存在重“助研、助教”轻“助管”现象。

在研究生对“三助”岗位的选择中,对于助教岗位的偏好明显大于对“助管”岗位的热情。根据调查,研究生对助管、助教、助研岗位的偏好程度为:院系助教>院系助研>院系“助管”>机关“助管”。可见,与“助管”岗位相比,研究生更为青睐助研岗位,院系“助管”岗位吸引力也大于机关“助管”岗位。出现了助研岗位成为热门,而某些“助管”岗位却无人问津的冷热不均情况。研究生反应“助管”工作,特别是机关“助管”,从事的大多是具体、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和专业契合度不高。“助管”岗位更多是注重培养研究生为人处世的情商,而不是科研能力。因此,在研究生中就产生了重“助研、助教”轻“助管”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

(二)“助管”考核机制不够完善。

虽然学校对“助管”有较为明确的岗位设置要求,但研工部在进行管理和考核时会遇到诸如“各岗位工作量难核定,工资分配不均”,“岗位分配难,要协调各方关系”等问题。“助管”岗位虽然规定了研究生每周三天的工作时间,但不同岗位之间的实际工作量和工作强度不一定相同。作为管理部门很难一一监管到位,工作如何量化、岗位之间如何平衡,如何考核评估和有效激励,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据调查,研究生认为造成“助管”工作不公平的主要原因有:“助管”实施细则造成不公占 15.41%;岗位之间差别造成不公平占 10.06%;认为津贴发放少、不及时占 21.07%。

(三)“助管”工作经费不足。

经费不足一直制约研究生“助管”工作的开展。据了解,西部地方综合高校研究生“助管”工作经费来源主要是学校行政经费等。由于西部地方综合高校所在地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和地方对高校的经费投入相对东中部高校较少。重庆工商大学助管津贴为每月480元,这与研究生在校外实习的工资期望有一定的距离。走访表明,研究生“助管”认为比较合理的津贴在 400 元至 600 元每月的占 62%,600 元以上每月的占 38%。

三、当前做好研究生“助管”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助管”工作机制。

培养机制改革下,“助管”工作成为了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必须在实际操作中建立健全“助管”工作制度,从政策上支持学校各部门、各单位聘任研究生做“助管”工作。在管理体制上,应设立专门的研究生“三助”工作管理机构,如成立研究生“三助”工作办公室,可以挂靠研究生院或学生处,也可以同研究生普通奖学金、专项奖学金、助学贷款以及勤工助学等学校工作机构合署办公,对全校研究生“三助”工作进行统筹管理。推进“助管”工作,需要建立校内研究生“助管”人才市场和研究生“助管”人才库,随时为校内用人单位提供服务。

(二)落实“助管”岗位成本多元分担理念。

随着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推进,在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制度下,公费、自费并轨,势必会促进研究生教育机制的变革和体制创新。现在助管经费来源于学校研究生处。应该由用人单位和学校划拨共同承担助管经费,促进用人单位加强对助管研究生的监督和指导。此外用人部门,也应该根据研究生“助管”的具体工作情况,按照“多劳多得,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对加班加点工作给予额外补助。

(三)建立健全“助管”的约束和奖励机制。

科学合理设置“助管”岗位,实现学校与学生的共赢。设置研究生“助管”工作的岗位,要求管理部门根据各用人部门需求,力求科学合理地进行。定期公示“助管”岗位及条件要求,并对照要求,根据“公开、自愿、竞争”的人员招聘原则对应聘研究生进行选拔。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评估和激励机制,是管理工作有效进行的保障。首先应根据岗位特点确立评估指标。其次建立工作等级考核制度和等级奖励制度,对工作胜任、表现优异的“三助”研究生进行奖励,对不胜任工作或用人单位不满意的进行调换、淘汰。通过评估标准和内容的导向、问题的反馈和奖惩的实施等环节,逐步健全研究生“助管”工作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提高“助管”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彭文华、苗增良:地方性高校研究生“三助”工作现状与建议[J],文教资料,2010.39(14):191-193;

[2]王歧丰:高校学生党员超290万[N],北京晨报,2013-7-16(6);

[3]徐洁玮、穆睿:高校研究生“助管计划”模式的思考——以河海大学“助管计划”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4.(8):31-33;

[4]万军民:新时期高校研究生党支部设置模式探讨及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8(3);

作者简介:邓士杰, 男,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
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军事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思考
内地与香港研究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差异探析
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欧洲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美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中国高校数字传媒专业研究生教育调查分析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