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鉴赏之我见

2016-05-14 23:38尚建乐
魅力中国 2016年7期
关键词:古诗文诗歌教师

文化积累是古诗词阅读与鉴赏的关键所在,题型训练是鉴赏的内容和手段,而书面表达是鉴赏的外在形式,它们的关系相辅相成。因此,古诗文阅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提高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成为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当前古诗文教学提出了教学对策,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授学生以“鱼”,更要授学生以“渔”;不仅要帮助学生释难解惑,更要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

古诗文中不仅包含着丰富的语言知识,还有更多的自然、人文、历史、科学等丰富的知识,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了解过去,更主要的是要提高你的素养。语文教学是保持这种传承性的重要手段,但纵观古诗文教学,教与学都处于一个矛盾、脆弱的文言学习时期。很多一线教师在古诗文的教学中采用串讲的方式,而这种教学方式与新课标格格不入,因此必须有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来替代串讲教学法,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那就是要注重预习、参与、感悟的引导。

一、以读代讲

古诗文阅读历来是教与学的重难点之一。一方面因为其语言样式的特殊性(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亡),使得学生在文意的疏通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学生不能理解文意,就更谈不上分析鉴赏了。另一方面因为其文学样式的抽象性,多样性,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就很难把握其主旨。而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往往采用“字字落实”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仅扼杀了学生的阅读热情,而且,文本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等也荡然无存了。一篇篇原本精美的古诗文成了毫无美感可言的无味之作,一堂堂原本精彩而生动的课越来越乏善可陈。学生没有阅读热情,成绩自然就不理想,如此种种,造成了古诗文阅读鉴赏教学难的局面。

我们要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将诗中描绘的声、光、色、态等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必须努力使诗歌生活化。这里的生活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诗作,尝试还原诗人那个时代的生活;二是通过我们现有的生活经验与阅历创造诗作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意象,理解意象中所包含的旨趣,所体现的情调,体会它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歌作品。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古诗文时,必须改变传统教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去品味,去体会,去感受,去创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我再造,去深入文本,感知文本,从而深入文境,品味挖掘其语言美,思想美,情趣美,最终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读是学生了解文本,获取知识的第一途径。对文本的理解首先始于诵读。学习古诗文需从读开始,更需把读贯穿始终。那么,怎样读才能提高学生对于古诗文的整体把握呢?读有很多方法,比如朗读、默读、精读、美读等等,具体到古诗文,美读应该成为主要阅读方式。古诗文的语言丰富多彩,有的豪放大气,有的清新质朴,有的绮丽婉约,有的沉郁顿挫。新课标倡导“有感情地朗读”其实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美读就是有感情的朗读,美读本身就是一种理解过程,学生在揣摩如何做到美读的过程中,就能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感受到作者的情怀,走进作者的心灵。新课标认为,一次有质量的读,不但可以还古诗以生命、活力,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读得好,可以使古诗文的分析鉴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范读是我个人十分推崇的教学样式,因为一次好的范读,对于学生个人阅读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学生边倾听、边模仿,教师适时点拨,能让学生一开始就对古诗文的重音、节奏、韵律、语气、语调等方面的方法技巧有一个直观整体的感知。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课时,组织学生进行诗文朗诵比赛,更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只要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这样读起来,渐渐的,从厌读到爱读,从懒读到想读,读出兴味读出情韵,就真正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悟旨的目的了。

二、知人论世

一首好的诗歌往往既浸透着诗人的人生际遇、悲欢离合,也蕴藏着时代的风云际会、兴衰荣辱。因此,了解诗人的人生际遇,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往往是叩开诗歌鉴赏这道门的敲门砖。如教学《李清照诗二首》,就要了解李清照的诗歌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李清照在出阁之前,家境殷实,生活优裕,嫁与赵明诚更是情投意合、恩爱美满,因此,李清照前期的诗歌在内容上多描写少女怀春,闺阁之乐或叙说夫妻情笃、思夫之深情。感情细腻,倾注小我,语言清丽、明快,如《如梦令》《一剪梅》《醉花阴》等。后期丈夫辞世,家国沦落,再嫁匪人使李清照完成了从关注小我到投笔国难的蜕变,主要抒发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如《菩萨蛮》《蝶恋花》《声声慢》等。了解了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创作变化,再去解读李清照的诗歌就容易得多。

知人论世的传统教法一般都是教师硬性灌输,其实,这个步骤完全可以放手交给学生,或独立查找,或分组布置,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记忆。真正做到学一首知一人。

三、掌握品鉴方法

古诗文的阅读鉴赏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诗歌体裁入手,明确咏物类,山水田园类,羁旅行役类,赠友送别等诗歌类型的一般技巧和情感;一是从高考试题的考查方式入手,熟练掌握诗歌形象,诗歌语言,诗歌表达技巧,诗歌思想内容以及作者观点态度的答题步骤。

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我采用的方式是,从诗歌类型入手,掌握各类别的意象特点,表现手法,主要情感,进而掌握诗歌答题步骤。因为诗歌的体裁类型,是我们接触文本第一步就能感知到的,它的切入点是直观的,浅层的,从这入手,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古诗文类型特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建构规律。如:杨万里的《野菊》,从诗歌的标题就可以推断出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类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拟人,比喻,象征,双关,借代等。这类诗歌抒发的感情一般是:⑴寄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孤傲高洁的人格理想。⑵寄寓坚贞不屈,不畏强暴的崇高气节。⑶寄寓怀才不遇的伤感、对时世的感慨和忧国忧民之情或冷嘲时世、感喟人生、愤世嫉俗的情绪等。掌握了咏物诗的这些特点后,再来看杨万里的这首诗,学生们很快就能发现,这首诗所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是借代,以“黄”代“菊花”,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寄寓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有了这些认知,不管试题考察语言,意象,手法,情感,内容中的哪个方面,只要牢记答题步骤,准确回答问题,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

四、深入诗境,想像迁移

诗歌因为受到外在形式与内在格律的约束,使得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就十分讲究炼字,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所以,诗歌往往在简短的篇幅内浓缩了一个广大的世界。这也是诗文阅读难度大的主要原因,再加上我们的学生受文学水平、认知能力等方面差异的限制,要想感受、理解作品就更难了。如何通过对这些极为有限的文字的阅读、分析来理解诗文,要求我们的学生对这些千锤百炼的文字进行无限的联想与想像,在头脑中进行审美再造,生成丰富多彩的 “言外之象”,“意外之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充分想像,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用知识迁移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想像再造。例如教学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时,讲到最后两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教师可以适时引入李白《三五七言》中的“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纳兰性德的《虞美人》中写到的“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来让学生深入理解这种难叙的离情带给人的无尽愁思。而提到愁情,中国古代的文人骚客,无论是铁板铜琶的豪放派还是放荡不羁的浪漫派,都曾把或浓或淡的愁思织进诗中,李商隐在《代赠》中用“芭蕉”“丁香”来记录愁情,王建在《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里用“月明”来写愁情,晏几道在《少年游》中用“飞鸿影”“捣衣砧”来叙愁情。教师通过这种迁移教学,就可以把零星的知识碎片加工整合成一个知识框架,既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把握诗歌,又能让学生在回顾、交流、碰撞中,得到审美享受。

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塑造健全人格的优秀素材。古诗文阅读的鉴赏活动,不仅要服务于教学,更要服务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让我们在功利性的传授之余,亦能达到互动式的性灵升华!

五、在读中析文悟旨

一篇古诗文,就像一道菜肴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味,激起学习兴趣。一道菜讲究香、色、味,一篇文章讲究形、意、情。品一道菜需要眼看、鼻闻、口尝、心悟,品一篇文章需要眼到、耳到、口到和心到。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针对文章的特点、主题和情感,作导演式的点拨、简介,指导学生喜欢读。教师范读或利用录音机、磁带、影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去读文,只有品味出文章的真情实感,才能激发学生学古诗文的兴趣,在读中译句解意。学生在读中品味文章形、意、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后,教师进一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发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利用注解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读懂词义,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读出句意、段意和文意。学生自觉地在读中译句解颐,比教师逐字逐句的讲解,效果会好得多。

一篇文章通过其一定的表现形式,表现一定的主题和思想感情,教师要指导学习结合背景材料,作者简介,在读中品析、体会和感悟。读出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才能很好地体会文章的感情、特色和主旨。教师点拨指导、引发学生析文悟旨,读出文章的意味、情调和意趣,鉴赏文章的艺术手法,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在读中积词攒句累的佳词妙句,是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中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条件。学生在读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掌握语言规律,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的积累,进而感悟人性的真善美。朱熹曾说过:“学者观书,先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诵读法是古诗文教学方法中的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李德成主编的《阅读辞典》中对“诵读”的理解为:“朗读、吟读、背诵、默诵等四种诵读方式的合称。其中,默诵是背诵的特殊类型。”这个解释告诉我们:诵读包括朗读、吟读、背诵、默诵等方式。它对这四种方式的解释是这样的:“朗读,声读法之一,指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有声语言转换作品的文字语言的阅读方法。吟诵,声读法之一,指一种用唱歌似的音调来诵读作品,从而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韵味情调的阅读方法。背诵,声读法之一,指用反复诵读的方式达到准确记忆文字材料的一种阅读方法。默诵,指在心里默默记诵,是背诵的一种特殊类型。”阅读的经常形态是默读。朗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默读。不过,对古诗文的学习来说,朗读却有其独立价值。

我国古代诗歌(包括词、曲)以其含蓄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典雅的风格,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永恒。由于古诗词自身特有的特点--语言精练和谐感情深沉丰富,很多学生在面对古诗词阅读题时难以下手,只停留在诗歌表层意象的感知上,难以进一步挖掘诗歌深层的含义,从而无法捕捉到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要想提高诗词鉴赏能力,除了掌握以上方法外,还应注意两点:一是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文学品位,将自己的鉴赏心得结合学生实际恰当地融合到备课中去,教学中尽力做到收放自如;二是学生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多接触一些古诗词,多阅读名家鉴赏,多练习写作诗词感悟。

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授学生以“鱼”,更要授学生以“渔”;不仅要帮助学生释难解惑,更要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这是一个长期、逐步的过程,教师要敢于突破应试教育影响的束缚,着眼于学生自我持续学习能力的提高,从点抓起,由浅入深地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也只有如此,学生在古诗文学习中才能由“鱼”而“渔”。

作者简介:尚建乐(1970.11-),女,河南许昌人,职称:讲师(中级),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古诗文诗歌教师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七月诗歌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秋天在哪里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