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角下城市社区空巢老人心理问题分析

2016-05-14 00:38许姣
魅力中国 2016年7期
关键词:空巢老人社会工作心理问题

许姣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老龄化,空巢老人在老人中的比例也在持续不断的上升,空巢老人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其中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尤为突出。本文就是通过对社区中的空巢老人心理状况所提及的问题进行走访,进而分析了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其危害、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尝试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社会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据WHO统计显示,心理疾病在所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导致的疾病负担的排序中居第三位,另外,它也是导致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同时也是老龄大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有2339.73万人,占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26.51%。其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数量有706.83万人,占城乡空巢老人的31.21%。[1]空巢老人一直处在经济与心理双重压力的困境与矛盾中,尤其需要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城市空巢老人,退休后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更不理想,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所以更需要我们的关注。

针对城市社区空巢问题,国内学者目前只是从社会问题和人口学的角度对空巢问题进行了关注,但尚缺乏针对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的全面调查研究。因此,研究城市社区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问题,并且将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介入其中,通过专业的助人方法以达到在老年工作事业上一个新的开端。因此,此研究在当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前瞻性意义,同时能为推进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概念界定

(一)空巢老人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家庭同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一样,有同样有其生命周期,遵循着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美国学者P.C.格里克将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与解体六个阶段。根据P.C.格里克的划分,空巢是家庭生命周期里的必经环节之一。但有人认为空巢家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长大成人之后,因求学、工作或者结婚等原因离开父母,留下一位或两位老人独自居住。广义的空巢家庭还包括无子女家庭和丧子家庭。根据配偶情况,还可将空巢家庭划分为:有配偶空巢家庭和无配偶空巢家庭(独居空巢)。空巢老人即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具体到本文的研究对象城市空巢老人是指未同子女居住的老年人。

(二)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通过运用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为案主提供专业的服务。[2]

二、社会工作视角下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原因分析

(一)个人因素

1.认知因素

城市中的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下来后,在身体各种功能及社会适应能力都逐渐衰退的同时,其原有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也都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如果在观念和角色转变的过程中,老人们不能很好地适应退休后的生活状态,就会导致其悲观失落情绪的产生,从而影响其自我评价。加之社会上一些不利于老年人的思想观念的存在,最终导致老年人觉得自己无用,长此以往,老人就会走向自我评价过低失去价值感的恶性循环之中,长期下去,老人会变得孤独、抑郁、消极,这对老人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2.表达能力与沟通技巧方面的问题

表达能力与沟通技巧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些有着较强表达能力并善于与人沟通的老人,往往极易与子女或社区邻里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关系。良好的家庭互动及和睦的邻里关系能促使老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心理发展健全。与之相反,有些老人因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不能积极融入社区生活之中,甚至被排斥在群体之外,使空巢老人在心理上备受打击,加快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家庭因素

空巢家庭中子女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缺乏对父母的照顾和关怀,会使老人有一种被子女“遗弃”以及年轻时对子女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的感觉。城市老人退休后的普遍衰老感会使老人觉得家庭缺乏子女照顾,在自己生病时得不到子女的及时照顾是年老后的一种悲哀,从而无形中降低了对生活的热情。在被“遗弃”的意识以及生活热情降低的情况下,心理问题必然产生[3]。

(三)社区因素

当前我国养老机构发展中还存在种种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养老机构少、环境差、设施简单等硬件条件严重不足,急需改善;二是服务项目比较单一,仅为老人提供一般生活层面上的照料服务,而精神层面的服务却很少,尤其是缺乏老人的临终关怀;三是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技能普遍缺乏。因此,大多数老人认为机构养老不是他们的最佳养老选择[4]。基于社区养老机构的现状,城市空巢老人进入机构养老的意愿不大,宁肯独自居住在自己的家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其孤独寂寞无处排解。

(四)社会因素

中国素有尊老敬老的传统。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张载的“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是十分尊上老人[5]。中国传统文化把孝作为道德的根本,认为人学习做事,做官有为,都不过是为了光耀祖宗,孝敬父母。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观念也在老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尤其是对于那些受过传统教育的老人而言,这种观念更是普遍。而现代社会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健全,以及人口、家庭、就业结构以及传统道德观念的变化,求学或工作的子女大多离开父母,独留老人独自生活,这种情况下,如果老人不能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接受子女不在身边的事实,就会导致其深深的失落感。

三、社会工作对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的介入

通过分析以上出现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进行介入:

1.个案工作

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他们是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6]。社会工作者以一个专业人的身份仔细聆听老人的表述,感同身受的理解支持老人,与老人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运用有关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帮助老人排解心理问题。

社会工作者在个案面谈工作中还可以通过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综合运用理性情绪治疗、人在情境中、心理—社会治疗等方法促使空巢老人相信自己,进而帮助其重建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体系,增加他们对自身心理和外部环境的控制力,提升自我认知能力,使空巢老人在心理上产生自我满足和自我肯定感。在社会工作者的积极帮助下,老人自身也要积极转变角色,根据自身基本情况,调整自我期望值,放低姿态,主动适应老年生活,克服空巢心理。

2.小组工作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工作将空巢老人以及子女聚集在一起,然后与老人的家庭成员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并为双方的沟通交流构架桥梁,促使双方真正理解对方的意思。如:子女是为了学习或工作才致使老人独居在家的,老人的担忧也是因为希望子女能多回家看看。这样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家庭互动条件,对于缓解老人心里问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社区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发动社区居民通过自助互相帮助有困难的空巢老人,从而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使空巢老人能从社区中得到帮助,而不至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加强与社区机构的合作,多举行老人喜闻乐见的社区活动,吸引空巢老人走出家门参加户外活动,加强沟通,这对老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有益处。

四、结论

鉴于社会工作在救难、解困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但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在具体落实服务过程中的重重困难。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城市社区都设有专业社会工作岗位,分配专职的社工,能为本社区的空巢老人提供切实可行的专业服务。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内地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严重滞后,这也是我们需要反思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编.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11.

[2]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5.

[3] 钟冬红.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与社会工作的介入[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8.

[4]孙露.空巢老人困境与社会支持体系建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卢慕雪,郭成.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2):266.

[6]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关爱空巢老人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2012-01-04.

猜你喜欢
空巢老人社会工作心理问题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农村“空巢老人”权益保护值得关注
“空巢老人”一样老有所乐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