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地区扶贫攻坚60年

2016-05-14 13:11
新城乡 2016年7期
关键词:国定开发式大凉山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15年的2610万,脱贫人数总量堪称世界之最。与新中国扶贫工作同步,大凉山地区的扶贫工作也取得了突出成绩。

单一救济式扶贫(1956-1977年)

1956年民主改革时,凉山地区的绝大多数彝族群众“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为此,凉山州政府免费发放农具35万件,救济口粮100多万斤,防寒衣物5万多套,无息或低息农业贷款100多万元,扶持彝族群众发展生产。同时,针对彝区无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问题,凉山州政府特别组织了流动医疗服务队,筹建了县级医疗机构,在地方性疾病频发的村寨还建立了“康复村”。

体制性扶贫(1978-1985年)

1978年后,随着全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凉山地区畜牧业由以前的公有公养一律转变为私有私养,极大地促进了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的扩展,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迅速提升。1984-1985年,凉山州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在“七五”末期,彝区农民基本要达到“三亩地”(“三亩地”即指一亩高产田,两亩找钱地)建设的战略要求。

经济开发式扶贫(1986-1993年)

1978-1985年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政府开始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经济开发扶贫,并第一次制订了国定贫困县标准。凉山州政府从1986年起在四个国定贫困县(昭觉、布拖、美姑、金阳)率先开展对牧区的开发扶贫。截至1993年,凉山州有260万绝对贫困人口初步解决温饱问题,全州基本达到了“二六指标”(让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达到200元,年人均有粮食600斤)。

综合开发式扶贫(1994-2000年)

1994年,凉山州制订并实施了《凉山州七二一0扶贫攻坚计划》,提出未来七年主要以“形象扶贫” “移民扶贫”工程为重点。1994-2000年间,凉山州政府针对彝区开展了独具特色的“形象扶贫”工程,使32万户、160万人改变了“人畜混居”的状况。同时,全州还率先实施了“移民扶贫”工程,开创了以扶贫开发为主线的扶贫模式,使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13万贫困群众得到了安置。

可持续发展式扶贫(2001-2016年)

2000年底,凉山州大力实施“统筹型、捆绑式”的可持续性扶贫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之后,随着“精准扶贫”思想的不断推进,凉山地区扶贫攻坚开始寻求质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截至2015年底,政府已对凉山地区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3383亿元,对14.1万户贫困群众进行了“三房”改造,建成彝家新寨2498个;50多万人脱离了贫困。

猜你喜欢
国定开发式大凉山
副省长武国定在全省防汛抗旱暨河长制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精准扶贫 关注大凉山
大 凉 山
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大凉山女人
国定东路下匝道桥梁预制拼装技术的回顾和思考
新历史科走向国定课程——英国历史课程标准变革1972-1991
当代大凉山彝族诗人的民族认同
浅谈初中美术开发式教学模式
例谈高中数学开发式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