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6-05-14 09:08李春华
农民致富之友 2016年7期
关键词:防治玉米症状

李春华

摘要:玉米大斑病是由突脐蠕孢属引起的,是我国玉米主要产区的常见病害,给我国玉米种植业造成严重损失。随着抗病杂交种的推广和栽培制度的变更,大斑病危害一度得到控制,但由于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多,变异速度快,我国部分地区大斑病危害有所回升。

关键词:玉米 大斑病 症状 防治

1.侵染途径

大斑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在田间玉米病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细胞可以转化为厚垣孢子。分生孢子在风力作用下可作长距离传播,在田间由植株叶片上的病斑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引起再次传播。大斑病菌的孢子在温度15~30 ℃的温度、多露水的条件下发生侵染,侵染期的最适温度为20 ℃。在20 ℃时病斑形成需5 h以上的露期,病斑数随露期的延长和接种体数量的增加而增多。强光照抑制分生孢子的萌发,蓝光比红光的抑制作用更强。侵染后48~72 h在叶片上出现肉眼难以观察到的褪绿小点,在8~10 d形成小的萎靡病斑。病斑发育所需要的时间依温度而异,最适温度为25~30 ℃,低温下需要的时间较长。在潮湿的天气病斑中的坏死组织上产生分生孢子。因此,玉米生长期中的中温、高温和寡照的气候有利于大斑病的发生。干旱的天气则延缓它的发生,降低流行强度。如果大斑病的流行发生在玉米吐丝以前,则籽粒产量的损失可达50%。而当其流行发生迟,在吐丝后6周,或其侵害仅达中等程度时则产量损失很小。土壤肥力对流行强度也有较大影响。在缺钾田块施用KCl可以降低发病程度,其作用在贫瘠的土壤中最明显。土壤肥力低的地块因玉米生长发育不良而发病早且重。在生育后期追施氮肥可减轻发病程度。在影响流行的诸因素中气候条件与品种抗性是影响大斑病流行强度的最重要因素。

2.发病症状

玉米大斑病在整个玉米生育期都可能发病,但在自然条件下,苗期很少发病,到玉米生长中后期,特别是抽穗以后,危害加重。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能危害苞叶和叶鞘,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在叶片上形成大型的梭状病斑,病斑初期为灰绿色或水浸状的小斑点,几天后病斑沿叶脉迅速扩大。病斑的大小、形状、颜色及反应因品种抗病性不同而不同。植株感病后先从底部叶片表现症状,逐渐向上扩展蔓延,病斑呈青灰色梭形大斑,边缘界限不明显。病斑多时常相互连接成不规则形,长度可达50~60 cm。病害流行年份可使叶片迅速青枯,植株早死,导致玉米雌穗秃尖,籽粒发黑,千粒重下降,其产量和品质都会受到影响。

3.发病条件

玉米大斑病菌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株上或以菌丝潜伏在病残体组织内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来源。近年来,许多农户收获玉米后,就将秸秆弃于田中,或收获秸秆,将秸桩和病叶留于田中,致使大量的病残株遗留田(土)中,为病害的发生提拱了基础条件。 玉米连作地发病重,轮作地发病轻,间作套种的玉米比单作的发病轻。合理的间作套种能改变田间小气候,利于通风透光,降低行间湿度,有利于玉米生长,不利于病害发生。晚播发病重,玉米生长后期抗病力下降,又遇雨季,所以生长后期比前期病重。育苗移栽玉米,由于植株矮,生长健壮,生育期提前,因而比同期直播玉米发病轻。密植玉米田间湿度大,比稀植玉米发病重。肥沃地病轻,瘠薄地病重。追肥病轻,不追肥病重。离村边或玉米秸秆垛近的和地势低洼的玉米地发病重。

4.防治方法

4.1推广抗病品种

不同玉米品种大斑病的抗性有显著差异,种植优良抗病品种是控制玉米大斑病的主要措施。大斑病常发区,选用玉米品种时应把抗病性作为第一要素来考虑,并要注意品种的合理搭配与轮换,避免品种单一化。

4.3改善耕作栽培环境

实行轮作倒茬,避免重茬、迎茬种植。在种植形式上,要变等行距播种为宽、窄行种植,变大面积平播为高、矮秆作物间作套种,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玉米健壮生长。

4.4建立测报制度

在玉米大斑病多发地区,指定专人负责,定期系统观察大斑病的发生消长情况。当田间出现病株,病叶开始自下而上垂直扩展时,如田间湿度大,或近日内气象预报有中到大雨,应迅速发出“玉米大斑病将在10%左右田块流行”的预报,指导农民适期防治。

4.5化学防治

根据病情,先摘除植株基部黄叶、病叶,减少再次侵染菌源,增强通风透光度,然后喷施杀菌剂。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600倍液,或75%百菌清8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 d喷1次,连用2~3次。

(作者单位:151700黑龙江省明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猜你喜欢
防治玉米症状
Don’t Be 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收玉米啦!
可改善咳嗽症状的两款药膳
我的玉米送给你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夏季猪高热病的症状与防治
最饱满的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