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菌核病发病原因与防治对策

2016-05-14 09:38冷国凤
农民致富之友 2016年7期
关键词:发病原因菌核病防治

冷国凤

摘要: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上的常见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2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

关键词:大豆 菌核病 发病原因 防治

1.发病原因

1.1前茬作物对发病的影响

大豆菌核病除危害大豆外,还可侵染菜豆、马铃薯、白菜、胡萝卜等383种寄主植物。近几年由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各种经济作物发展迅速,造成大豆前茬的多样性,再加上不合理的轮作,使大豆菌核病发病率逐年提高。

1.2栽培管理对发病的影响

土地不平,排水不畅;封垄前未及时中耕培土,使菌核病病菌有了萌发的机会。大豆种植过密或施用氮肥过多,致使植株繁茂,透气性差,湿度增加,促使菌核病病菌萌发。

1.3大豆重迎茬对发病的影响

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种植户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连年种植大豆,导致大豆菌核病发病较重。对重迎茬大豆菌核病发病率调查,迎茬发病率为5.6%,重茬发病率为11.2%,而且随着重茬年数的增加发病率越高,重茬3年发病率为13.7%,重茬4年发病率为28.5%,重茬5年发病率为37.0%。

2.侵染环境

病原真菌以在土壤中和混在种子间的菌核越冬,种子亦可带病。 越冬后的菌核, 在大田封垄后,在土壤温度和湿度适宜时,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孢子为初次侵染源,可以气传,最远能传三十米。大豆扬花期 病原孢子落到花上,利用花的养分萌发,在花开过以后侵染进入植株。病原菌在茎内部生长向上发展。

3.危害症状

主要为害地上部,苗期、成株均可发病,花期受害重,产生苗枯、叶腐、茎腐、荚腐等症。苗期染病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表皮撕裂状。叶片染病始于植株下部,初叶面生暗绿色水浸状斑,后扩展为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中心灰褐色,四周暗褐色,外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亦生白色菌丝,叶片腐烂脱落。茎秆染病多从主茎中下部分权处开始,病部水浸状,后褪为浅褐色至近白色,病斑形状不规则,常环绕茎部向上、下扩展,致病部以上枯死或倒折。湿度大时在菌丝处形成黑色菌核。病茎髓部变空,菌核充塞其中。干燥条件下茎皮纵向撕裂,维管束外露似乱麻,严重的全株枯死,颗粒不收。豆荚染病现水浸状不规则病斑,荚内、外均可形成较茎内菌核稍小的菌核,多不能结实。

4.发病特点

大豆菌核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以植株上部叶片褐枯死最先引人注意。这时病株的茎部已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纵剖病株茎部,则见内有黑色圆柱形的菌核依次排列。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往往烂成麻丝状,病株外部菌核易脱落。荚上病斑褐色,迅速枯死不能结荚,最后全荚呈苍白色,轻病荚虽可结粒,但病粒腐烂或干缩皱瘪。大豆菌核病菌属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茎上形成的菌核圆柱形或鼠粪状,不规则形。外部黑色,内部白色,切面呈薄壁组织状。菌核在多雨、潮湿并有光照条件下才能萌发形成子囊盘。病原真菌以散落在土壤里和混在种子间的菌核越冬,越冬后的菌核环境适宜时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成为田间初侵染来源。菌核在阴雨连绵的年份发生重,地势低洼、重茬地种和向日葵茬地发生重;此外,施氮肥过多,大豆生长繁茂,茎杆软弱,倒伏地段发病重。

5.防治方法

5.1农业防治

播前要筛除混在大豆种子中的菌核,选用无菌核的抗病良种播种。大豆菌核病只传播危害大豆、向日葵、油菜,不侵染禾本科作物。因此,要改革耕作制度,实行3年以上轮作,避免与向日葵、油菜地相邻,以控制大豆菌核病的传播蔓延。合理密植、排淤治涝、平整土地、开沟排水,防止积水和流水传播,在大豆封垄前及时铲趟,消灭萌发的菌核和子囊盘。发病严重地块大豆收获后要深翻,将病残体和菌核翻入地下,勿施用过多氮肥,以减轻发病。感染菌核病的残枝是大豆菌核病病菌的主要来源,当病田收获后,应将病残体收集烧毁,不能留在田间。生产用种需从无病田留种,确保种子不带病菌。

5.2化学防治

在大豆开花期,大豆菌核刚开始萌发出土至子囊盘形成盛期,即发病初期,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用量450 kg/hm2喷洒防治,每隔7d喷1次,共喷2~3次,防效可达85%以上。

猜你喜欢
发病原因菌核病防治
桑葚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综述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探究
关于淡水鱼养殖发病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探讨
蝴蝶兰软腐病的防治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液态地膜+甲基硫菌灵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效试验
2012年津市地区油菜菌核病发生实况调查及原因分析
南部县油菜菌核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