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几种病害综合防治建议

2016-05-14 09:38康亚芝
农民致富之友 2016年7期
关键词:病部病株斑点

康亚芝

一、脐腐病

1、危害特点及发病规律

多在幼果和青果脐部形成水渍状暗绿色病斑,逐渐变成暗褐色,严重时病斑扩展至半个果面,病部果肉组织腐烂,失水收缩,稍凹陷,病果健全部分提早变红。在潮湿条件下,因腐生菌寄生,而形成黑色或红色霉状物。多雨以后突然干旱或较长时间灌水后缺水,氮肥过量,盐碱含量较大,影响根系吸水,植株徒长,土层浅根系发育不良,均可促使发病。发病时间在7月底至8月上旬,发病主导因素是灌水时间过长,接着阴雨连天就会大发生。可使80%叶片枯死,是番茄8月早衰的主要原因。

2、防治建议

覆地膜栽培番茄,可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增强吸水能力,并使土壤均衡供水和防止钙的淋溶。加强肥水管理,多施腐熟农家肥,增强土壤蓄水能力,但要合理施用氮肥,防止植株徒长,提高耐病能力。及时适量浇水,结果期水应均衡供应。从开花初期喷洒1%过磷酸钙或0.1%氯化钙进行根外追肥,每隔10~15d喷1次,能增强青果的抗病能力。

二、茎基腐病

1、危害特点及发病规律

主要危害茎基、根茎部,移栽地发病率多于直播,发病初期茎基、根茎部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病部迅速扩展绕茎基一周,潮湿时病斑缓慢蔓延、凹陷,皮层腐烂缢缩,病区3~6cm不等,维管束变色。植株感病后叶片为淡黄色,逐渐变成黄褐色,病株易从病斑处折倒于地面,由于导管输送水分仍能维持生命,病害逐渐加重,最后全株萎缩枯死。番茄立枯病和茎基腐病由真菌立枯丝核菌侵染所致,病菌以菌丝体和菌核在土中越冬,腐生性强,可在土中生存2~3年;在翌年春季条件适宜,病菌发育适温24℃,最高为40~42℃,最低为13~15℃,春季低温天气过程如霜冻或冷害造成叶片损伤,再遇高温会加快发病,导致暴发流行,造成大量死苗,一般田块死株率达30%~40%,发病重的可达80%,造成毁灭性损失。经观察,在棉花前茬地发病较重,番茄重茬地发病就更重。

2、防治建议

合理密植,科学施肥与灌水,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整枝,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同时要加强田间调查,及时发现点片病株,对发病程度较轻的田块,全田喷施立克菌8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500倍液,视病情每隔5~7d喷1次,连喷2~3次。为提高防效,可在药液中加入少量洗衣粉。对发病较重的植株群体,要及时用药防治,可选用40%拌种双粉剂悬浮液800倍液,或20%的甲基立枯磷1200倍液,或5%井冈霉素水剂1500倍液,或绿亨恶霉灵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80%乙蒜素1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茎基部,交替使用,每隔7d用药1次,连续用3~4次。对重病田及重病株,可用80%乙蒜素1000倍液或蓝怪(25%腐萎一灌灵)600倍液灌根或涂抹病部。或在病部涂五氯硝基苯粉剂200倍液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为了增加粘着性,可配成五氯硝基苯福美双油剂或加入0.1%青油,效果更好。还可在茎基部施用拌种双或绿亨恶霉灵药土,1m2表土施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9g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g,充分混匀后,在病株基部覆堆,把病部埋上,促其在病斑上方茎段长出新的不定根,可延缓寿命,获得一定的产量。

三、细菌性斑疹病

1、危害特点及发病规律

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并自下而上蔓延,也侵染叶柄、花萼、果实。病菌初侵染时,病斑为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呈圆形或近圆形,然后变成深褐色斑块,病部稍凹陷,果实感病仅危害果皮及皮下组织,不危害果肉组织,后期病斑硬化不再扩展。一般先由叶片染病开始,产生深褐色至黑色不规则斑点,直径2~4mm,斑点周围有或无黄色晕圈。叶柄和茎杆症状与叶部症状相似,产生黑色斑点,但病斑周围无黄色晕圈。病斑易连成斑块,严重时可使一段茎部变黑。危害花蕾时,在萼片上形成许多黑点,连片时,使萼片干枯,不能正常开花。幼嫩果实初期的小斑点稍隆起,果实近成熟时病斑周围往往仍保持较长时间的绿色。病斑附近果肉略凹陷。病斑周围黑色,中间色浅并有轻微凹陷。值得注意的是导致该病的病菌可在番茄植株、种子、病残体、土壤和杂草上越冬,在干燥的种子上可存活20年,可随种子远距离传播。播种带菌的种子,在幼苗期即可发病。幼苗发病后传入大田,可通过雨水、昆虫、农事操作传播,造成流行。在温度25℃以下和相对湿度80%以上的条件有利发病,因此春季多低温多雨天气往往容易发病。植株叶片因遭受冷害造成叶部损伤后,易染病。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症状与番茄细菌性疮痂的症状相似,应注意区分。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的发病特点:一是发病时期从苗期开始就有表现,同一植株叶片先感病,茎和花后感病。二是发病部位叶片、茎、花均感病,发现一株感病后蔓延速度快。三是不同部位的表现叶片有黑褐色小圆点,周围有黄色晕圈,病斑基本不扩大,但蔓延速度很快。茎上有黑褐色不规则条斑,病斑只侵染表层,不向里发展。花萼、花瓣上均感病,病斑黑褐色近圆形小点,花颜色不鲜艳,发锈,坐不住果。

2、防治建议

进入花期或结果初期的植株发病,首选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其次为链霉素3000~40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0.3%~0.5%氢氧化铜或新植霉素3000倍液进行防治,3d喷1次,连喷3次,观察5~10d后再酌情确定下一个喷药周期。还可用18%菌克星(二氯异氰脲酸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灌根或1000倍液喷雾。为提高药效、预防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在喷药时要有周期性节奏、轮换用药、混合用药,在无风无雨天气和温度降低、蒸发量小的时间段喷药,可增强药效。在雨后要及时补喷。喷药时应该先对无病株群体和发病轻的群体进行预防性喷雾,再对发病重的植株和群体进行重点喷雾,对叶片正面和背面都要均匀喷雾。

(作者单位:166402 黑龙江省肇州县永乐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病部病株斑点
斑点豹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绩溪县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意见
猪身上起红斑点怎么办?
苹果轮纹病与炭疽病的区别
梨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外科日间病部运行对医疗费用的影响研究
2009年新洲区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