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粗缩病防治要点

2016-05-14 10:09王振东
农民致富之友 2016年7期
关键词:防治玉米

王振东

摘要: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病毒病,主要由传毒介体灰飞虱传毒引发,发生的轻重与玉米生育期、生态环境、灰飞虱的暴发期、玉米品种的抗病性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玉米 粗缩病 防治

1.危害症状

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5至6片叶即可显症,开始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逐渐扩及整个叶片。病苗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而厚,心叶不能正常展开,病株生长迟缓、矮化叶片背部叶脉上产生蜡白色隆起条纹,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感植株叶片宽短僵直,叶色浓绿,节间粗短,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有明显的粗糙感。至9至10叶期,病株矮化现象更为明显,上部节间短缩粗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高度不到健株一半,多数不能抽穗结实,个别雄穗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没有花粉。果穗畸型,花丝极少,植株严重矮化,雄穗退化,雌穗畸形,严重时不能结实。

2.影响因素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病毒侵染引起,该病毒主要由灰飞虱传播,摩擦、土壤、种子等均不能传毒。灰飞虱迁飞盛期与玉米生育期(五叶前期)吻合,也就是与玉米感染玉米粗缩病的时期吻合,病害发生重;吻合程度低,发生轻;吻合期越长,迁入的虫量越多,病害发生越重。玉米的播种期与玉米粗缩病发生轻重关系大,玉米五叶前期若能避开灰飞虱迁飞盛期,则可减轻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危害程度。小麦-玉米轮作套种对传毒介体灰飞虱的传毒起到了衔接作用,有利于灰飞虱从小麦田迁飞到玉米田传毒,小麦-玉米轮作田发生危害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气候变暖,致使传毒媒介昆虫灰飞虱的越冬基数增大,越冬代和第1代成虫数量增多,增加了带毒介体的绝对数量,病害发生危害程度加大[3]。田间管理粗放,主要是田间地头杂草多,环境条件利于传毒介体昆虫的发生繁殖,致使杂草多,幼苗弱,灰飞虱数量大,毒源量大,玉米粗缩病发生重。精耕细作田块发生轻。据调查,不同品种间玉米粗缩病发生危害差异大,掖单2号、掖单1号感染率高、发生重,病株率可达50%以上。

3.防治要点

3.1农业防治

3.1.1加强监测和预报 在病害常发地区有重点地定点、定期调查田间杂草和玉米的粗缩病病株率和严重度,同时调查灰飞虱发生密度和带毒率。根据灰飞虱越冬基数和带毒率、杂草的病株率,结合玉米种植模式,对玉米粗缩病发生趋势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测预报,指导防治。

3.1.2加强田间管理 结合定苗,拔除田间病株,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粗缩病侵染源。合理施肥、浇水,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玉米生长,缩短感病期,减少传毒机会,并增强玉米抗耐病能力。玉米粗缩病病毒主要在小麦、禾本科杂草和灰飞虱体内越冬。因此,要做好小麦丛矮病防治,清除田边、地边和沟渠杂草为害,同时要减少灰飞虱虫口基数,具体方法:在小麦返青后,用25%扑虱灵50克/亩喷雾。喷药时,麦田周围的杂草上也要进行喷施,可显著降低虫口密度,必要时,可用20%克无踪水剂或45%农达水剂550毫升/亩,兑水30公斤,针对田边地头进行喷雾,杀死田边杂草,破坏灰飞虱的生存环境。

3.2化学防治

3.2.1药剂拌种:用内吸杀虫剂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和拌种,可以有效防治苗期灰飞虱,减轻粗缩病的传播。播种时,采用种量2%的种衣剂拌种,可有效的防止灰飞虱的危害,同时有利于培养壮苗,提高玉米抗病力。播种后选用芽前土壤处理剂如40%乙莠水胶悬剂,50%杜阿合剂等,每亩550~575毫升/亩,对水30公斤进行土壤封密处理。

3.2.2喷药杀虫:玉米苗期出现粗缩病的地块,要及时拔除病株,并根据灰飞虱虫情预测情况及时用25%扑虱灵50克/亩,在玉米5叶期左右,每隔5天喷一次,连喷2~3次,同时用40%病毒A500倍液或5.5%植病灵800倍液喷洒防治病毒病。对于个别苗前应用土壤处理除草剂效果差的地块,可在玉米行间定行喷灭生性除草剂20%克无踪,每亩550毫升,对水30公斤,要注意不要喷到玉米植株上,克芜踪对杂草具有速杀性,喷药后52小时杂草能全部枯死,可减少灰飞虱的活动空间,田边地头可喷45%农达水剂,但在玉米行间尽量不用,以免对玉米造成药害。

4.结语

玉米粗缩病具有毁灭性,一旦发生了就很难治愈,在病株上喷上某种药剂就使它恢复正常是不现实的,但只要做到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环环紧扣,就一定能够控制其危害蔓延。

(作者单位:151700黑龙江省明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猜你喜欢
防治玉米
收玉米啦!
玉米适当晚收好处多
我的玉米送给你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最饱满的玉米
七穗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