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情境中永不沉默的螺旋

2016-05-14 02:10张晓娟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年6期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课堂教学

张晓娟

摘 要 传统课堂教学情境中存在严重的“沉默的螺旋”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教师定位的错位;二是教学的“不在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够从教师角色的转换、媒体作用方式的变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性的体现等三个方面有效打破这一现象,使其成为永不沉默的螺旋。

关键词 课堂教学;沉默的螺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6-0006-02

Abstract There is a serious phenomenon of Spiral of Silence in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situation. 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this phenomenon for two reasons: first, the misplacement of Teachers Position; and the other is the teaching absence.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Curriculums, changing the phenomenon never become the Spiral of Silence, which from the teachers role, the reforming of media about the mode of Action, the embody of subjectivity of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ed to break this theory thoroughly.

Key words classroom teaching; spiral of silenc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curriculums

1 前言

“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是德国学者伊丽莎白·内尔-纽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1974年从舆论(public opinion)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这一新视角提出的重要的大众传播的强效果理论。该理论主要指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当个人意见与其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点相背离时,个人会产生孤独和恐惧感,而这孤独的恐惧感使得个人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以至会放弃自己的看法,逐渐变得沉默,个体趋同大众的心态使得个体意见最后与优势群体意见一致。这个一方表述一方沉默的倾向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意见,形成了一种螺旋式的过程。

2 “沉默的螺旋”在传统课堂中的现象和本质

传统课堂中“沉默的螺旋”现象 沉默的螺旋现象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可划分为多个层次,从总体上表现为优势少数派(少数优秀生)、大众(大多中等生)、劣势少数派(少数后进生)。“沉默的螺旋”在传统课堂中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现象。

1)教师的权威性使得其在教学过程中所表述的观点往往也具有一种权威性,大多数学生不敢发表自己异常观点而被迫接受教师观点。

2)少数优秀学生的意见往往成为一种强势,导致大多中等生特别是少数后进生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

3)教师在学生发表意见过程中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倾向(譬如微笑、眼神及表情或点头示意等),那么学生特别是大多中等生和少数后进生有可能趋向教师意见而保留自己的意见。

于是,支持教师或优秀学生的意见的学生会越来越多,而看到这些趋势并相应改变自己观点的学生和不敢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也会越来越多。这样,一方的表述而另一方的沉默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1]。如图1所示,随着表达支配意见和不表达异常意见的个人数量的增加,加上对异常意见的人际支持的逐渐缺乏,产生一个沉默的螺旋(据内尔-纽曼1974年文章绘制)。

传统课堂中“沉默的螺旋”现象的本质 传统课堂中“沉默的螺旋”现象揭示了以下两个本质。

1)教师定位的错位。“沉默的螺旋”理论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少数”意见的趋同行为。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动态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教学的社会性是针对教学的鼓励个体性、形式化、抽象性而提出的,正是在具体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在现实的活动内容中所呈现出来的特性[2]。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这无形中给学生形成一种“教师就是权威”的负面影响。任何权威都是一种阻碍,教师的权威性阻碍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往;加之学生的意见又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想法,或者更确切地说,依赖于对教师意见的理解,大多数学生力图避免因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造成的孤立,就会因此而保持沉默,不愿意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

2)教学的“不在场”。对“教学”太熟悉而又太陌生。一般来说,教学活动是基于课程展开的,所以教学过程也是一个课程实施的过程,但一定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诠释学认为,文本必须进入到诠释的境遇之中,才能由潜在的文本转化为现实的文本。同样,课程文本必须得到教师和学生的理解与解释,才能实现其作为课程文本而具有的教育意义[3]。所以,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基于各自对课程的诠释和理解所进行的对话与交流。

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教师认为自己应该遵从参考书意见而尽量避免自己的个人意见对课程文本的影响,努力体现文本作者原意;学生则认为自己应该完全接受这种原意,并准确地加以体现。这是导致课堂教学变得僵化和呆板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教师“言不由衷”时,就不能做到“得心应手”,更不能做到一种教学的“在场”,就变得缺乏耐心和漫不经心;当学生“言”不能“由衷”时,往往会选择沉默,而教师缺乏耐心,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学生的失败和自尊心的受挫感,使得他们的沉默再度保持。

3 打破“沉默的螺旋”

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永不沉默的螺旋”的重要前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把信息技术融入课程的同时,也带来先进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教师须从根本上做出转变——从传统的教学管理者、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促者以及情感上的支持者。比如,教师在课下经常利用QQ、飞信、微信等通信软件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不仅无形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造就一种亲切感,而且能够使教师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性和趣味性,从而更加愿意去尝试体验“新”的技术。

此外,对教师而言,信息技术由最开始的陌生抵触逐渐成为教学好帮手的过程,使教师深刻意识到自己和学生一样是一个持续发展的个体,也是学习者,必须和学生一样不断地学习,以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这一认识为师生的平等对话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媒体作用方式的变革是“永不沉默的螺旋”的重要条件 从传统课堂中“沉默的螺旋”三种现象中不难看出,沉默的群体多为中等生和后进生。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的沉默?除了“言”不能“由衷”而选择沉默外,还有一种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课程内容根本没明白、不了解,不知道“言”什么,所以只能保持沉默。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支持一种个性化学习,能够从根本上打破这一局面。可以说,信息技术之于教师的生存与发展、之于学生的认知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只是辅助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还是体现教师教学活动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如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可以将声音、影像、文字以及动画等多种教学媒体呈现方式集合在一起使用,加大了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增加了感染力,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度。此外,在视听说教学情境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真实的语言材料,在声情并茂的语言环境中触发情感共鸣,身临其境,自觉吸收,这就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当学生的“理解”与“参与”同时“在场”时,教学过程才真正有意义地进行,而“沉默”也将荡然无存。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性的体现是“永不沉默的螺旋”的根本保证 传统的学科教育过于推崇科学和理性,造成了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对立,教师主体地位的错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就整个教育活动来说,教育者是主体,而受教育者既是对象又是主体,教育者的责任是帮助受教育者学会辨别一种经验的方向,帮助他们澄清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使他们审视一些新的观点,发展自己的主体能动创造性,引导他们朝“作善”“完善”的方向发展。如果不能正确对待教育者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就容易有意无意地助长受教育者的被动性;而受教育者自己则容易对教育者产生依赖性。

因此,保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性地位的前提是对“教学”意义的重新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把教师和学生作为课程文本的创作者之一,为之提供创造性的空间,积极地吸引他们参与到课程文本的创作中来,努力营造一个微观真实的生活世界,在对课程文本诠释的对话与交往中生成新的意义,使教师角色重新定位,成为一个正确的教育者;使学生重返生活世界,重拾失落的主体性。只有保证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沉默的螺旋”才能永不沉默!

参考文献

[1]麦奎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93.

[2]郭华.教学社会性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

[3]靳玉乐,于泽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03.

猜你喜欢
沉默的螺旋课堂教学
“沉默的螺旋”下的暴力美学
网络自制剧热播现象解析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新媒体环境下“沉默的螺旋”效应再研究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