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频设计与制作的方式和教学原则

2016-05-14 02:10宋光辉郭红霞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年6期
关键词:微视频微课

宋光辉 郭红霞

摘 要 对微视频的制作方式进行说明,分析微视频设计与制作的过程,并从电视教材的角度上阐述微视频在设计与制作中应遵循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等十个教学原则。

关键词 微课;微视频;电视教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6-0053-03

1 前言

目前与“微”字有关的“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财经”“微课”等微现象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当代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微课是以课堂教学视频为核心,并“统整”了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教学素材和课件、教师教学反思、学生反馈评价及学科教师互动点评等多种资源,它们共同构成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与具体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真实情境化“微教学资源环境”[1]。

微课的本质是课,微视频是其课程与课堂架构下的核心组成部分与核心资源。从这种意义上讲,微视频的质量将对微课的展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没有微视频,无从展开微课。因此,如何对微视频进行设计与制作,总结出其设计与制作应遵循的原则,将是本文研究的问题。

2 微视频制作的方式

美国是微课的发源地。2006年,萨尔曼·可汗推出可汗学院(Khan Academy),他所录制的课程视频一时风靡美国基础教育领域,并向世界各国蔓延。美国化学教师Jonathan Bergman和Aaron Sams,找到一个可以录制PowerPoint演示的软件,他们在萨尔曼·可汗的基础上,提出来“颠倒教室”,也叫“翻转课堂”[2]。从“翻转课堂”的渊源来看,微视频制作是通过录屏软件的方式来实现的。微课之所以快速传播并成为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热点,得益于微视频制作的相对大众化、简单化,尤其是录屏方式制作微视频,教师自己即可完成。目前制作微视频的方式主要有录屏和拍摄两种方式。

录屏方式 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飞速发展,近年来一批操作方便、输出视频文件多样的录屏软件被推出,如Camtasia Studio、Snagit、Cyberlink Youcam等,均可以录制视频。在计算机中安装Camtasia Studio等软件,可以将讲课用的PPT、课件或计算机应用软件进行操作并加以讲解。录屏软件可以将演示内容和声音同步录制并输出成视频文件,经编辑处理后作为视频材料供教学使用。这种方式录制的微视频只有讲解和操作过程,并没有教师的影像,所以称其为录屏方式,教师个人即可完成。

拍摄方式 拍摄方式是传统的录制视频教材的方式,需要由摄像人员和教师、学生等合作完成,制作过程相对复杂。拍摄方式主要通过专业摄像机对教学活动进行拍摄,经后期声音、字幕等处理后作为视频材料供教学使用,这种方式录制的微视频会出现教师或学生的影像。

目前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也有少部分教师采用智能手机进行录制,由于画面的稳定性和声音的控制不均衡等因素,其使用范围较小。

3 微视频设计与制作的过程

由于微视频制作的方式是不同的,采用录屏方式和拍摄方式制作微视频,其设计与制作过程是有一定区别的,二者的设计与制作过程分别如图1、图2所示。

录屏方式微视频设计与制作过程相对来说简单一些,其主要会涉及选题、稿本、资源准备、屏幕录制作、编辑处理和反馈与修改等六个阶段。选题阶段主要完成对所需要录屏的内容有目的地进行选取,对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微视频表现的内容有针对性进行地选择;稿本阶段主要完成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计算机呈现及控制的描述等;资源准备阶段主要包括话筒连接、录屏软件安装、讲课课件等的准备;屏幕录制阶段主要完成预操作、计算机操作与讲解的同步操作录制并输出成视频格式的文件;编辑处理阶段对录制的微视频进行美化处理;最后一个阶段为反馈与修改,根据教学应用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修改。

拍摄方式微视频的设计与制作主要从电视教材制作的角度进行分析。电视教材通常可以划分为讲授型、表演型、示范型、图解型、综合型等五类,其设计与制作过程包括稿本创作阶段、计划准备阶段、前期拍摄阶段、后期制作阶段和审片评价阶段。其中稿本创作阶段包括选题、文字稿本、分镜头稿本三部分,稿本创作阶段主要通过教学效益与经济效益等的需要完成选题,文字稿本是把电视教材所要表达的内容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分镜头稿本将文字稿本划分成一个个可供摄、录、编用的稿本形式;计划准备阶段主要完成拍摄设备准备、场地布置、人员准备等任务;前期拍摄阶段完成现场录制任务;后期制作阶段完成剪辑、美工、字幕、音效的处理;评审阶段完成审片评价。

微视频虽然时间长度比传统的电视教材要短得多,但从本质上讲其仍然是电视教材,是电视教材在“微”时代的“微”形式应用。因此,要设计与制作高质量的视频内容与画画,其设计与制作总体上也应包含电视教材的各个阶段,虽然在某些阶段会简略一些。

通过微视频设计与制作的方式与过程可以看出,教师可以独立完成微视频的制作,通过录屏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专业的摄录设备,与专业技术人合作完成微视频的制作,具体应用哪一种方式,主要取决于教学内容及其表现需要。比如:对计算机应用型软件的操作与讲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等应用,录屏就非常合适;对需要教师示范、情感交流、实验操作演示等内容,应用拍摄方式微视频制作则是合理的选择。

4 微视频设计与制作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出来的,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教学实践的一般原理。编制电视教材也是教学过程的组成部分,是用于组织教学活动所需要的材料。因此,电视教材的编制必须遵循按教学规律科学地总结出来的教学原则,这些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结合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原则:在教学中,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又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和高度思想性。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这一原则是指教师要在马列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下,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中去理解和掌握教材,并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

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结合原则:教师要充分利用实物、模象和形象的语言进行教学,同时要善于把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到抽象的层次,使之形成概念与理论,从而获得完整的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在教学中既要对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与个性差异,使所有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发展。

启发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循序渐进原则:学生的智能发展是按一定顺序进行的,教师应按照各门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发展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周密的思维能力。

巩固性原则:在教学中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使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持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当需要的时候,能准确无误地再现出来,加以运用[3]。

从电视教材的角度上讲,微视频作为电视教材的特殊应用形式,在设计与制作上除了应遵循以上七条基本教学原则外,结合微视频本身的教学时间短、教学选题小而精等特点,从明确的教学目标出发,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的表达,其在设计与制作中还应遵循:教学内容上要做到内容精练原则、教学重难点上要做到突出重点原则、教学方法上要做到方法集中原则等。

内容精练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围绕达到教学目标和突破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选定的内容要精练、合理。

突出重点原则:微视频体现的是一节课中的重点内容,只有重点、难点内容在微视频的选择上,才有做成微视频的必要,在设计时应突出重点、难点,做到层次性清晰、关键性抓准。

方法集中原则:微视频时间长度一般在5~8分钟,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在15~20分钟,由于时间短,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不宜过多,集中使用一两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解决问题。

5 结束语

作为发展中国家,近十几年来,国家为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投入巨资,但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建设饱受诟病,如大量精品课程中45分钟教学视频的源粒度过大过长、资源主题和特色不够突出等问题。微课作为一种教育信息资源和新型的教学模式,有其明显的特点,便于支持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的展开。作为微课的核心,微视频的设计与制作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对微视频的制作方式做了说明,并对两种不同方式制作的微视频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作了分析,在电视教材设计与制作教学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微视频教学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其应遵循的总计10个原则。本文的研究将是对微课研究的丰富,是对微视频设计与制作的进一步探讨与总结。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3.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3]李运林,徐福荫.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微视频微课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微视频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应用及效果
微视频的内容主题发展趋势分析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
专题实践活动中的微视频教学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
基于EduSoho的微课平台搭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