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校园网络媒介的编辑力

2016-05-14 02:10杨晓帆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年6期

杨晓帆

摘 要 编辑缔构论应用于高校校园网络媒介研究,即缔造学校文化结构的学校文化缔构力、创建文化结构模式的文化符号建模力和传播文化讯息的校园讯息传播力。这三条基本规律的互动交流,可以促进新旧文化教育资源互补更新、共生融合,形成源源不断的文化教育体系,从而实现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终极目的。

关键词 高校校园网络媒介;学校文化缔构力;文化符号建模力;校园讯息传播力

中图分类号:G7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6-0059-03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three principles of Redactology to the study of campus network media, is innovation principle for university culture, creation principle for cultural symbol and communication principle for campus information. The three principles are a kind of mechanism formed by three connected particular contradictions in the context of campus network media,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can promote complementary creation and cross fusion for new cultures resources and old education resourc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which could form a viable ongoing cultural education system to realize the ultimate target of education for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freedom.

Key words campus network media; innovation principle for university culture; creation principle for cultural symbol; communication principle for campus information

1 前言

“编辑缔构论”的创始人王振铎先生认为,一切编辑活动大体上都可以用三条基本原理来概括,即文化缔构原理、符号建模原理和讯息传播原理。这三条原理概括了整个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本文就以这三条编辑学原理为出发点,简要分析高校校园网络媒介活动的三条基本的特殊规律。

2 高校校园网络媒介活动的三条基本规律

学校文化缔构力 文化缔构原理认为,编辑活动贯穿于整个精神文化创作品的创造、编修、审核、选择等有序化过程中,缔造着记载人类精神发展历程的整个文化结构及其历史。作为广大师生了解各类信息、查找学校资料、编撰校史及年鉴的最便捷的平台,校园网络媒介充分发挥了其即时性、全面性、互动性、纵深性的优势,逐渐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其新的内涵与特征。

1)校园网络媒介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和具体体现,它包括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被广大师生员工所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并一直贯穿于整个校园的教学、管理、科研、生活等各个方面,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网络媒介则是以网络为媒介,以文化为内核,在开放的校园虚拟空间中自由实现多元文化信息的创造、获取、传播、交流与融合,是学校文化的延伸和拓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信息传递及时、覆盖范围广、资料重访率高、形式多样等优势,大大增强了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教育者传播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的重要手段和前沿阵

地;它不仅为师生构筑起一种全新的网络生活方式,而且深刻地影响和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与心理,带来传统校园文化建设中师生观念的不断更新,从而进一步构建网络时代新的学校文化格局。

2)校园网络媒介是宣传学校文化的重要窗口。作为高校的主流传播媒介之一,校园网络媒介不仅是广大师生交流、学习、参与学校管理、政务公开、展示才能的平台,也是展示学校精神风貌、宣传学校文化的重要窗口。它可以很好地避免纸质媒介信息传播渠道单一、双向性与互动性差、信息检索方式落后等局限性,为广大师生快速有效地提供自由选择的空间。校园网络媒介上的新闻、视频、图片等板块的内容都可以随时、重复地点击查看,这种以图、文、声、像的形式,传送大量感官的信息,更具有可观性和可感性,为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通过校园网络媒介,学生可以了解校内外重大新闻和学校的新近动态,在方便其生活和学习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推动三大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通过在网络媒介上推送一些寓教于乐的互动内容,校园网络媒介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来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从而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心灵建设,塑造大学生的优秀品质。

3)校园网络媒介是创新学校传统文化的前沿阵地。高校是问道解惑的发源地,学校文化承担着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使命。学校文化建设不仅需要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保持一致的内涵建设,也需要用新技术手段实现学校文化引导、宣传、凝聚的核心功能。随着高校校园网络媒介的普及与完善,学校的传统文化格局将会在网络媒介文化的冲击下发生本质化改变,新旧文化格局将在不断的对撞过程中彼此吸收融合,并逐渐形成新的主流文化,被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同。这种新的文化格局将进一步促进学习模式、教学模式乃至知识技术的改革与创新,从而进一步引领和发展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创新文化。

因此,把校园网络媒介研究引入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探索以网络媒介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广大师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人文素养,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更是促进学校主流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与坚实基础。

文化符号建模力 符号建模原理认为,文化符号是以硬性物质材料作为载体,用以指物表意、传播交流的软性物质结构。而整个人类的编辑活动,就是利用各种不同的文化符号实现文体模式与媒体模式的缔构过程。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互联网逐渐渗入高校的各个层次和角落, 并通过其独特的网络符号重构方式,创造出一种以现代技术、文化、教育、价值为核心内容的文化结构模式。

1)碎片化信息累积共享文化资源。在网络连接形成的文化交流时代,信息的发布者与接收者可以进行无障碍转换与对接。因而,人类各种文化的交流与对撞在网络中不仅能够得以充分展现,还可以实现有效交融。在高校这个文化交流的密集地,校园网络媒介更是为广大师生筑建了一所不受时空限制的多维“校园”。在这样一个协同学习的环境中,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媒介进行搜索点击、交流互动,并对原始文化碎片与信息进行简单的拼接、剪贴与述评,创造成为文化建构体系的一个原始的素材,并通过网络媒介形成文化共享与交流,构成具有时代特色的网络文化模式。这种创造性的文化累积过程,不仅可以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促进其个性的发展,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而为培养良好的创新素质打下基础。在这一点上,校园网络媒介对于传统教育模式而言,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2)个体加工形成文化多元结构。当校园网络媒介中的知识或信息碎片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的思想会逐渐发生质的飞跃,也就是说他们会对某些零碎的文化资源形成初步的认知与理解,并通过对语言、规则及概念的分析与应用,找到这些知识碎片的某些共性与特性,并经过个体化加工、组合与改造,以及校园网络媒介的信息交流与分享,实现与原有的文化体系的对接与交融,从而构建具有共性特点的个体文化结构模式。由此,通过校园网络媒介,广大师生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参与世界文化的历史进程,以及多元文化所带来的自由、平等与竞争,并在与各种观点不断的交流对撞中,他们的思想逐渐成熟与理智,最终形成多元化网络文化结构。

3)互动性交流完成创造性重构。在与原有文化结构体系进行交流对撞的过程中,如果经过个性化加工的新文化碎片不能有效地融入原有文化体系,则可能会被原有文化体系排斥在外而处于游离的状态。随着游离的文化碎片的不断增多,其所带来的文化冲击力会导致原有文化体系的重组与变形,从而创造形成一个新的文化结构。这一过程可称之为“创造性重构”。整个“创造性重构”的过程不仅包括个人意义的文化重构,还包括通过交互重组的社会化文化缔构。通过校园网络媒介的交互性特点,师生个人的独创性文化建构在相互碰撞中而被社会整体文化结构体系所吸纳,从而使个人文化知识的创新,汇聚成为整体文化结构的创新。随着网络文化体系的不断发展,校园网络媒介的这种创造性文化重构功能对学生的影响也将不断地拓展与延伸。

校园讯息传播力 讯息传播原理认为,编辑活动就是采集信息,整理为讯息,并对讯息成品进行选择和加工,使之纳入特定的传播媒体,以实现传播目的、效果和方式的组织性缔构性劳动。网络媒介下的校园文化传播仍然具有教育、引导、渗透、规范等功能。因此,各高校应主动占领网络媒介,积极引导和开展主流文化宣传教育,从而使校园网络媒介的讯息传播力发挥正能量。

1)加强网络道德素养教育。互联网是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网民个性的开放空间,然而,其无束性和匿名性所带来的混乱无序却一直遭人诟病。如何在校园网络媒介环境下营造一个整体和谐的网络文化氛围,成为各高校亟待解决的中心议题?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观和道德观,引导学生遵循网络基本秩序,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学会健康文明上网,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其次,要把网络道德和网络技术置于同等重要的层面,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拓展专业知识的能力,还要通过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信息鉴别和分析能力,教会他们利用校园网络媒介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和安全意识。此外,还要广泛开展学生网络心理辅导与咨询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以健全的网络人格适应网络环境,使他们逐步成为网络世界的主宰者和建设者。

2)培养一批网络德育教学工作者。要提升高校校园网络媒介信息传播的思想性、教育性和指导性,就必须重点培养一批专兼职结合的德育教学队伍。这支队伍既可以包括校院领导、专家学者,也可以包含相关部门负责人、学生辅导员,甚至可以涵盖中青年教师及部分学生干部等多个群体,从而使这个多层面的网络德育教学队伍成为校园网络信息的收集者、发布者、传播者与管理者。同时,还可以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开设网络学习指南专题辅导,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校园网络媒介进行专业学习和技能发展,真正使互联网这个知识宝库发挥正效应、正能量。兼职的网络德育工作者还可以联合校内的网络红客和网络评论员,在校内论坛上就热点问题进行主动导贴,积极跟贴,及时发布正面观点,及时引导网上舆论,从而切实有效地发挥网络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3)引导网络舆论新格局。针对一些重要而敏感的网络信息,要进一步规范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清除、过滤各种不良信息,并及时纠正、教育校园网络媒介中出现的不当言论,甚至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网络文化建设,以学生的视角、观点及语言对热点问题进行正面分析与讲解,使他们理性认识现实生活与网络生活的各种关系,从而有效发挥校园网络媒介的文化教育功能。不仅如此,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媒介的多媒体融合优势为传统学校文化活动渲染气氛,通过校园微信、数字图书馆、云教室等现代化校园互动媒体,可以开展网上网下相结合的丰富文化活动,从而使学校传统文化生活焕发新的生机。

3 结语

“学校文化缔构力”“文化符号建模力”“校园讯息传播力”是校园网络媒介在其活动范围内所联结的三个特殊矛盾形成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在实践的运动过程中,校园网络媒介这三条基本的内部特殊规律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成为周期性的规律。学校文化缔构力是文化符号建模力与校园讯息传播力的基石与归宿,它推动着二者的生发与延展;文化符号建模力是学校文化缔构力与校园讯息传播力的途径与载体,它的发展会促使二者发生质变与重构;校园讯息传播力是学校文化缔构力与文化符号建模力的效果与方式,它使二者的功能得到不断的拓展与更新。这三条基本规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催生、促成新的内容,而这些新的内容便是人类新鲜的精神文化资源。这些新文化资源与旧的教育资源不断互补更新、共生融合,形成源源不断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化教育体系,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终极目的。这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王振铎,赵运通.编辑学原理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2-46.

[2]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2-50.

[3]雷跃捷,辛欣.网络新闻传播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1-216.

[4]夏晓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8:26-89.

[5]张怀琛.关于网络信息传播“碎片化”的思考[J].青年记者,2010(12):39-40.

[6]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2):11-18.

[7]顾佳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浅析[J].青年记者,2011(11):69-70.

[8]史秀璋.校园网络文化研究与探索[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2):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