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新生入学教育问题研究

2016-05-14 02:40张世亮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年6期
关键词:入学教育职业生涯新生

张世亮

摘 要 入学教育是高职新生的大学第一课,将对其在校学习和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产生深远影响。针对新形势下高职新生特点,分析高职新生入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教育时间、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形式、教育主体与组织等方面,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 新生;入学教育;职业生涯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6-0080-02

1 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必要性

作为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堂课,入学教育工作不但是整个高职教育的起点,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对新生来说,成功的入学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和生活环境,缩短从高中到大学的心理转变时间,为他们日后的学习、成长奠定牢固的基础;同时,入学教育还可以帮助新生了解学校的历史传统和校园文化,了解自己专业的概况和就业方向,帮助新生尽早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总之,高职新生的入学教育不仅影响其在校生涯,对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也会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对高职新生入学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高职新生入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入学教育时间短,没有连续性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会安排新生入学教育,但旧有的入学教育一般只有一到两周时间,短的甚至只有四五天,且多安排在新生开学后的一两周内进行。此时,新生刚刚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真正的大学生活和学习尚未开始,对大学生活还缺乏基本的认识和感触。此时,要新生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接受如此大量且完全没了解过的信息是不现实的,而当日后真正面对需要他们解决的各种实际困难时,入学教育却早已完成了。由此可见,目前的新生入学教育由于时间过短,缺乏连续性,收效甚微。

入学教育内容单调,缺乏针对性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入学教育基本局限于校史校规、院系设置、专业介绍、学校环境、防火防盗等传统内容,对新生日后生活、学习中可能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新生的思想和心理指导以及职业规划教育等方面涉及较少,偶有涉及,也限于时间而只是简单一提。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与新生的心理期望差距较大,远不能满足新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正常需求。

入学教育方式落后,缺乏互动性 传统的入学教育通常将新生看成纯粹的信息接收者,只凭教师自身的感觉和经验进行讲解,采取“填鸭式”教育对新生进行信息灌输,忽视了新生在入学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缺乏与新生间的互动和沟通。这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很好地了解新生的所思所想,及时发现新生心中的困惑、迷茫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导致新生入学教育流于形式,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新生实际问题。

入学教育形式老旧,缺乏新颖性 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关注的焦点以及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但学校的入学教育依然沿袭开大会、听讲座、开班会等传统的教育形式,没有随之进行有效转变,导致入学教育完全吸引不到新生的关注和兴趣,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

入学教育主体单一,缺乏多样性 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主体过于单一,基本就是新生的班主任、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这带来一系列的后续影响,如教育内容单调、教育方式落后等。因此,新生入学教育仅仅依靠学生工作者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以及能跟新生打成一片、得到新生信任的师兄师姐,甚至是学生家长和企业方面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

入学教育组织不力,缺乏系统性 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依靠学校进行体系化的、总览全局的考虑和规划,并进行统一部署,争取各部门之间多方面的相互支持和配合。但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入学教育工作基本仅仅依靠学生工作者单兵作战,各部门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入学教育体系缺乏系统性、整体性,不能从全局进行有效把控,导致新生入学教育难以达到理想成效。

3 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方法与对策

教育时间长期化,短期教育与连续性教育相结合 这里的“长期化”是相对大多数院校一到两周的教育时间而言,对高职新生来说,了解和适应大学生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绝非短短十天半月即能完成。因此,在开学阶段的短期集中教育完成后,还应将入学教育的内容课程化,并将这些课程延续一学期或一年的时间,让新生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得到更加细致、全面的指导和帮助。通过短期教育与连续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真正帮助新生完全适应大学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帮助他们真正实现从高中思维到大学思维的转变。

教育内容多样化,科学设置教学内容 学校在安排入学教育课程时应多从新生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需求的角度出发,从校规校纪教育、专业认知、日常生活与学习方式指导、职业规划与就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教育,必须紧紧围绕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实现角色转换的目标进行课程的选择和设置,保证课程设置的实用性。

教育方式双向化,采用多种沟通模式 在教育方式上,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式的单向灌输,注意在教育的过程中多倾听新生的感受,了解新生的需求,真正实现沟通的双向性。沟通方式可以采用全体教育与个别沟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采用“参与式”教学,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让他们参与到教育的过程中来,在地位平等、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进行交流和讨论并共同解决问题;对于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可以采用情感互动式教学,通过教师与学生深入细致的单独沟通,一方面可以增进师生情感,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并解决其心中困扰。

教育形式新颖化,加强新科技在入学教育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新科技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他们是伴随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所有学生都有相应的上网工具和通信工具,并习惯于使用这些工具进行信息的传播和共享。因此,学校可以利用网络打造新生入学教育的新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加强教师与新生之间随时随地地交流与沟通,取得更加理想的沟通效果。

例如: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短信等各种新媒体共享相关信息甚至直接进行在线交流;可以通过百度贴吧、校园论坛等网络平台发表经验帖文,帮助新生更好地获得相关信息;甚至可以将各种教育资源影像化,上传到网上供所有新生学习参考。通过这些新颖的教育形式,不但可以摆脱陈旧的教育模式,提高入学教育的工作效率,也可以赢得新生的关注,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主体多元化,全面调动校内外资源 当前大多数高校入学教育基本都是学校包揽,而学校中教育主体又基本以院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者为主,远远不能满足新生需求。为解决这个问题,除学生工作者外,学校可以安排一些对学生专业培养较为了解的专业教师、和学生经常接触的教辅人员对新生的专业发展和校园生活给予更到位的指导和帮助;可以遴选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代表跟新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解答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可以邀请一些往届的成功校友甚至是企业负责人向新生介绍以后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情况;还可以主动与新生父母进行沟通,咨询新生基本情况或邀请新生父母直接参与新生教育等。总之,要全面调动校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和力量,多方配合,共同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入学教育系统化,规范新生教育体系 新生入学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学校必须构建并规范新生入学教育体系,从全局和整体的高度统筹规划,形成系统化的管理体系。

首先,学校要提高对新生入学教育重要性的思想认识,从上到下齐抓共管,部门之间相互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其次,对于课程设置,学校应该有统一合理的安排,规范新生的入学教育体系,从课程内容设置、教育时间安排、教育主体选择、教育方式的多样性等多个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并统筹调度各部门安排贯彻落实;

最后,可以考虑建立新生入学教育评价制度,制定一套完善的入学教育评估标准,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入学教育过程和最终效果进行评估,通过这种方式,真正提高新生入学教育的质量,增强效果。

参考文献

[1]骆宾城.对高职院校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30):121-122.

[2]傅佐东,莫玉秀,梁春英.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研究综述[J].群文天地,2012(1):136-138.

[3]张吉生.试论高职新生的入学教育[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5):67-70.

[4]余战波.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问题研究[J].市场周刊,2014(12):119-120.

[5]房勋.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入学教育探讨[J].大众科技,2010(11):172-173.

猜你喜欢
入学教育职业生涯新生
重获新生 庇佑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及实施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中职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民办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新生娃萌萌哒
新生改版
走近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