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叶香里话端午

2016-05-14 14:47吴应海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雄黄酒伍子胥粽子

吴应海

编者按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各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更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于是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粽香之中的端午节,了解端午的由来及各种民风民俗,感受浓郁的端午文化,参与相关活动,积累各种知识。

同学们,在中国民间,端午节起源说法众多,对此你有何了解?请快快说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李 梅:我听说端午节的产生和屈原有关。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后来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一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张苹苹:也有人说,端午节的产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原为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投奔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伍子胥遭人陷害,被赐死。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人说:“我死后,将我的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说完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后来人们在这一天纪念伍子胥,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

虽然端午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但这并不影响它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千百年来,端午的粽香一直在中国人的心头飘荡。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这是唐代诗人张建封的描写端午佳节宜人天气和竞赛龙舟的诗句。事实上,古代描写端午习俗的诗词还有许多,你能选择恰当的选项将下列古诗句补充完整吗?

[备填诗句]A.艾束著危冠 B.明朝端午浴芳兰

C.屈子冤魂终古在 D.榴花三日迎端午

①轻汗微微透碧纨, 。(苏轼《浣溪沙·端午》)

② ,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③粽包分两髻, 。(陆游《乙卯重五诗》)

④ ,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这里有一些各地端午习俗,同学们可以从中看出端午节有哪些具有特殊含义的民俗?

习俗一:端午这天,家家户户必食黄豆芽、黄鱼、黄鳝、黄瓜、雄黄酒,可消病强身。许多人家还用大红纸剪成蜈蚣、蝎子、壁虎、蜘蛛、毒蛇的形状,贴于屋内镇压……

习俗二:五月,乡间农夫挑着成捆的菖蒲、艾草入城出售。民间艺人用菖蒲编成蚂蚱、青蛙、乌龟、螟蛉等各式草虫,小贩竹竿上挑着各式精心绣制的香包在市井售卖。香料是雄黄、艾叶和薰草,有辟邪的作用。

习俗三: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除了民俗,古代诗词歌赋中也蕴含了不少端午节的习俗,比如欧阳修的这首《渔家傲》: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习俗一”中,黄豆芽、黄鱼、黄鳝、黄瓜、雄黄酒被称为“五黄”,蜈蚣、蝎子、壁虎、蜘蛛、毒蛇被称为“五毒”,“习俗二”中的菖蒲、艾草都是药草。古代,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这种习惯。食五黄、贴五毒,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弘扬和传承的。

“习俗三”描写的场景是龙舟赛,这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龙舟竞渡是一项水上竞技活动,至今仍是民族体育的重要内容。香港龙舟传圣火的创意就来自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中国的文化互渗与交融。端午赛舟,水上竞技与对抗激烈非凡,不仅需要勇气与力量,同时强调团体协作精神。在龙舟赛中,参赛者精神昂扬、齐心协力,观赏者夹岸欢腾,船桨声、舵手叫号声、观众欢呼声,击浪拍岸,这是一年一度的振奋民众精神的良机,民族的勇武、坚韧、团结精神在端午节龙舟竞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在竞技与观赏中实现了精神的升华。

在中国,传统节日往往都会与饮食联系在一起,端午也不例外,好吃好喝的东西不少。

1.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但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全国各地都一样。

如今的粽子多种多样,璀璨纷呈,什么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应有尽有,光看这名字,就令人口舌生津。

2.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在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3.五黄

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高邮的鸭蛋黄、雄黄酒。

4.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同学们,在你的家乡,端午还有什么好吃的呢?不妨和同学交流一下吧!

时至今日,在国内不少地方,端午节已逐渐演变成了“吃粽子节”,许多端午文化早已不见了踪影。一项问卷调查表明,在103名受访者中,有35人认为端午与其他节日相比,仅仅是多了粽子;47人把端午节当作普通小长假;57人认为在端午佳节,有传统文化意味的活动太少;45人抱怨,端午节的商业气氛倒是越来越浓。

端午节沦为“吃粽子节”的现象引起了许多网友的讨论,请阅读下列网友发言,也在后面跟上一帖,表达自己的观点。

沧海一粟:至今仍记得儿时的端午节,长辈们提前很久就要准备包粽子的箬叶、糯米,将新鲜的鸭蛋泡到盐水中制作咸蛋。到了过节那天,要数着方方正正的四个棱角,自己动手包粽子,还要上山采草药,治百病……一番忙碌之后,一家人聚在一起,吃着刚出锅的热气腾腾的粽子,再品尝金灿灿的咸鸭蛋。没有华丽的包装,也无需任何的添加,自然已是美味。亲朋好友之间相互串门,也会带上自家制作的粽子、咸蛋聊表心意。在享受美食的时候,也是在享受亲情,简单而快乐。可现在呢?上街买几个粽子就算过端午了。

小蜜蜂:是呀,端午节是一个正在被我们逐渐遗忘的节日。在城市中,它已经被简化为去超市买几只速冻的粽子,很多人除了知道它和纪念一位名叫屈原的诗人有关外,对它所蕴含的其他文化意义知之甚少。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功,引发的一场“端午节保卫战”,总算让人们高度关注了一下这个节日,但“风波”过后,我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仍然没有明显改观,通过节日复兴传统文化的想法,仍然是一厢情愿。

阳 光:每年的端午节和儿童节都会相距不远,可端午节和和六一儿童节却有着天壤之别,儿童节成为孩子欢乐的天堂,各种供孩子娱乐的活动,铺天盖地,无数家庭其乐融融地享受天伦之乐。可端午节除了吃粽子,留给公众的文化味道越来越淡薄,作为传统大节的端午节除了一个符号意义,似乎已经很难找到最初的本意。

正能量:我看端午节被遗忘,还与中国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有关系。端午作为农业社会的产物,它最初的形式和内容,和农事活动密不可分。但随着乡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城市生活的高度现代化,我们的周围除了大厦就是街道,自然龙舟无处可划;现代建筑除了钢筋就是水泥,防盗门没有缝隙可以插艾草、挂菖蒲,吃粽子也就成为最便利、最快捷的过端午方式。

深沉的民族感情来源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育,传统节日正是培育优秀民族文化的沃土。端午也不例外。在千年传承积累中,端午节习俗丰富,内涵厚重,渗透着丰厚的民俗、文学、美术、戏曲等方面的精神内涵,理应得到很好的保护。最后也祝愿大家过一个快乐有意义的端午节。

第二站答案:BDAC

猜你喜欢
雄黄酒伍子胥粽子
“千金”的由来
东周列国志(10)
我们用雄黄酒互证清白(外二首)
千金小姐
端午节,粽子香
伍子胥出昭关
五毒五黄,御百毒侵袭
切莫乱饮雄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