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6-05-14 21:35张海霞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新教材学会创设

张海霞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例如我在教“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先用多媒体出示学生喜欢的玩具及其价格,如汽车24元、熊猫35元、飞机27元、布娃娃17元。接着教师当售货员,让学生用50元购买自己喜欢的玩具。(1)边购物边想,你购买的玩具需多少钱?怎样列式?(2)独立尝试着算算看。(3)抽取其中一例作重点讨论。以创设的问题情境为起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与乐趣。从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既有所学,又“乐在其中”。

二、增强学生自信,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并倡导“数学活动就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应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人人积极主动的通过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验、大胆探索,真正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间、学生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新教材的使用中,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摆正自己位置,还学生主人地位。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处理好师生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多给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感知——概括一一应用去发现、掌握规律。这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新教材教学中也正是体现了这点。我在讲“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这一课时,首先通过动手实践摸一摸、描一描,让学生体会周长是求各边长度的总和。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长方形的特征入手去寻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多种算法,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我抓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小组讨论、口述过程、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达到了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的目的。因此,在使用新教材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考虑怎样才能发扬民主、强化训练意识,在具体教学环节安排上,多一些引导、点拨,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

三、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小学生来说,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教师必须努力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他们的合作者、引路人,教师处处显示出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期待,以达到情感共振。教学中,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敢于争论,让课堂成为学生灵感的激发场所。学生回答或提出问题时,教师必须用鼓励、肯定、表扬、探讨等文明用语,给予互动,以展示教师特有的认知与情感协调的教学艺术。此外,教学中师生情感同步,也促进了教与学的同步,从而使学生获得认知与情感的全面发展,并促进了群体意识的形成。首先要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教学中,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增强自信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往人们认为“数学就是计算,数学就是测量,数学抽象,难以理解,数学枯燥无味”,主要表现在,现行教材中的一些应用题、例题、习题有许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以至于在学生头脑中构成了“数学”与一般现实生活是两个互不相干的认识空间。所以,学生感觉枯燥厌学。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增强自信心。

猜你喜欢
新教材学会创设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