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类节目的有声语言在广播、电视中的区别处理

2016-05-14 12:15苗丽君
中国广播 2016年6期
关键词:广播电视

苗丽君

【摘要】同样的稿件,有声语言在广播、电视中的运用是有区别的。本文以讲述类节目为例,通过分析播音员、主持人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用声、用情和用语的不同,探讨相同稿件如何在两种媒介中区别处理。

【关键词】讲述类节目 有声语言 广播电视 区别处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广播、电视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的节目类型也在不断创新和变化,其中,讲述类节目在近些年一直稳定地出现在全国广播、电视频率(道)中,且收听收看成绩不俗。如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辽宁卫视的《王刚讲故事》、北京卫视的《档案》、天津广播电视台的广播节目《百姓故事》,甚至一些省市电台还专门开辟了故事广播频率。之所以能在竞争激烈的节目类型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一方面取决于受众爱听故事的天性;另一方面与主持人绘声绘色的播讲方式有很大关系。无论广播还是电视,讲述类节目在内容的传播上基本是一样的,都是主持人以故事为主线对整件事情进行讲述。但有声语言在广播、电视两个媒介中的处理却是有区别的。同样的稿件不同的处理,才能分别满足广播、电视的收听收看效果。本文以天津广播电视台广播和电视节目中同样的题材稿件为例,具体分析有声语言讲述方面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用声的区别

广播没有画面,是个“看不见的战线”,一切呈现都是靠声音,声音中的大部分又都是人声——有声语言,所以广播对声音的要求更严格,不仅要求声音的基础条件好,在表达上还要求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有时甚至需要夸张。电视的优势是画面,所以声音更多地是配合画面起到辅助作用,更注重画面、音效、音乐和人声等方面的综合呈现,并不单纯要求声音,甚至有时是不需要加入声音的。同样一篇稿件,广播播音需要根据稿件内容从始至终准确、鲜明、清晰地表达,用声应掌握一对一直接传达的感觉,与受众之间无介质。而电视播音在播报导语的时候与广播无异,而当播出画面、声音只作为配音出现时,用声就需要调整,应掌握受众与画面后台交流的感觉。如果像广播一样用声,不做任何改变,那么当画面和声音同时出现时,势必会出现互相干扰、不协调的效果。

天津广播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中国人》和天津广播电视台的广播节目《百姓故事》都是以人和事为主线的讲述类节目,有时同一题材会遇到类似的稿件,其中有一期介绍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万华的节目就是如此。以片头为例:“他五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内燃机节能减排基础和新技术研究,他开拓的内燃机电控共轨燃油系统影响着中国内燃机产业的发展,他提出的新的燃烧理论连续三次获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的支持,他是我国清洁燃烧、新一代内燃机研究的首倡者和带头人。”由于广播只有“听觉”这一个吸引点,要“抓”住人的耳朵,就需要对有声语言的起伏和声调控制变化得大些,用技巧突出内容,让人一听到片头就有想听下去的欲望。在广播中笔者认为应把第一和第四句话开头的“他”都做停顿处理,但“音停气不停”,即不是真正的断字处理,气息上还要保持连贯,以引起听众注意。声音上音量不一定太大,但声音要有开放度和通畅度,情绪饱满。若在电视制作中,有声语言用同样的方式处理则会有“声音”从“画面”中跳出来的感觉,尤其两个地方的“他”还做突出处理,会给受众一种人声过于用力的感觉,倒显得不朴实、不大气。电视片头的这四句话,每一句都有与内容相对应的画面,所以观众在收看时的主要注意力是在画面上,声音只是辅听、伴随,不需要太闹,而是应庄重、平实地处理较好。

二、用情的区别

无论是广播还是电视,一部情感丰富的好作品大都希望在播音二度创作时能够锦上添花,但达到此效果一定是能准确把握同一作品在不同媒介情感处理的“度”,不能千篇一律地情绪饱满、全力出击。情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它表现为喜、怒、哀、乐等多种情绪,一段感人肺腑的作品处理,能让受众和播者心与心交流,引发受众的共鸣,但选择放在什么位置至关重要。

以天津广播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中国人》和天津广播电视台的广播节目《百姓故事》为例,广播播音要求情绪饱满,通过抑扬顿挫、停连重音等一系列的技巧、手段把作品的情感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如果感情的浓度不够,听众听起来会有平淡的感觉。但同样的稿件同样的情感处理配到电视专题片中,最终的结果会觉得“声音很闹”“声画不贴”“两张皮”,画面是画面、声音是声音,各说各话,还给人一种声音“抢戏”的感觉。因为电视的主体是画面,情感的起伏和浓度一定要依据画面这个主线才会完整、和谐,所以情绪起伏还应做“收”的处理。如:同样一篇稿件《飞翔的梦想》是讲述公益人士邓飞的一期节目,其中有一段落:“乡村儿童的饥饿,触动了邓飞藏在心中柔软的部分,爱与不忍,引发了他一连串的行动。他穿越时空和地域,传递温暖的力量,用行动改变中国,一个更美丽的国家,是实干出来的。从一名调查记者,到一个参与行动的公益建设者,最后又变成一位发展经济的社会企业家,身份在不停地变化,但不变的是他心中的梦想,还有对整个中国乡村的孩子们发自内心的那份挚爱。” 这一段如果在广播中处理,“情”就非常重要,如果不能用饱满的感情去播讲,句子没有起伏和停连以及整体布局的喘息,听众听起来一定会觉得很平,没什么滋味。从“乡村儿童的饥饿,触动了邓飞藏在心中柔软的部分”这一句开始节奏就应该放缓了,说到“柔软的部分”中的“柔软”声音应是轻轻地说。“爱与不忍,引发了他一连串的行动。”这一句是一个趋势句,因为后面马上就说到他怎样行动,所以这一句要有一个给后面一句做铺垫和连接的向上趋势。“他穿越时空和地域,传递温暖的力量,用行动改变中国,一个更美丽的国家,是实干出来的。”这一句情绪要饱满向上,节奏稍快,正好接上前面的趋势句。“从一名调查记者,到一个参与行动的公益建设者,最后又变成一位发展经济的社会企业家,身份在不停地变化,但不变的是他心中的梦想,还有对整个中国乡村的孩子们发自内心的那份挚爱。”这一句是总结句,所以开始的节奏又放缓了,把浓浓的情感贯注其中。整体看这一整段,内容虽然不长,但起伏变化很大,通过播者对有声语言的处理,应该能带给听众情感上的冲击。

同样这段放在电视,语言中“情”的把握更复杂,技术上难度更大,既要情绪到位又要合理控制,往往控制会比放开要求高。影视艺术的核心就是“声画和谐”,有声语言表达始终是配音的主题,因为银幕上已经有画面了,这时所有播音的技巧和杂念都应抛弃,只需顺着人物的肢体语言、情绪去做“贴合”,每一句的气口和整个段落的停连、喘息也都是跟着画面节奏走的,情感“度”的把握要紧紧贴合画面。有声语言的情感走势必须融入画面营造的氛围,符合画面发展的趋势,遵循画面转换的速度,对应画面凝聚的情绪。任何创作主体的个人艺术特色或风格都必须融入到画面的整个结构中去,这样才能实现全片的整体和谐。要根据整部片子中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背景,每句话对应的动作、眼神、情绪等去处理,所以重音、停连、节奏可能和在广播中完全不一样。如“乡村儿童的饥饿,触动了邓飞藏在心中柔软的部分,爱与不忍,引发了他一连串的行动。”这一句对应的画面在摇过了一些乡村儿童的镜头后,定在了邓飞抽着烟思索的画面上,之后才是他开始行动的镜头。所以配合画面,在邓飞思索的时候,也就是说到“藏在心中柔软的部分”时要做停顿,这时候播者和观众在和他一起思索,之后画面什么时候表现行动了,再配合说“爱与不忍,引发了他一连串的行动” 。与广播更为不同的是,在体现动作性的语句时,电视可以运用很丰富的镜头和画面表现手法,而广播只能靠语言,所以 “他穿越时空和地域,传递温暖的力量,用行动改变中国,一个更美丽的国家,是实干出来的”这一句,在电视配音时与广播恰恰相反,运用的是放缓的节奏,一句话缓缓地说出、包容整体的感觉。因为这段话的电视画面呈现出来的是有关邓飞怎样行动的画面,采用的是把很多行动的镜头快速播放的手法,镜头已表现了也就不需要我们再从配音技巧上表现他的动作了,但情感和韵味在配音中依然要体现,只不过较广播节目要更加含蓄。

三、用语的区别

语言刻画的目的是让受众在脑海中呈现画面感,这一点在讲述类节目中尤其重要,而电视本身就是以画面为主体,场景、人物、时间等等都可以直接通过画面来展示,再配上语言的贴切渲染,达到完美。二者在语言刻画方面有所区别。

广播虽然没有画面但却是把“双刃剑”,它可以通过播音员、主持人生动的语言展开充分的想象,在自己的脑海里浮现出画面,“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广播的魅力。但前提是播音员、主持人要有能力通过声音技巧描绘出画面、生活场景,使受众在收听时产生想象、联想,犹如身临其境,从而在思想情绪上受到感染。广播语言的刻画没有约束,大可根据内容形象、生动、夸张、逼真地描绘,总之,还原度越高越好,甚至高于生活。比如《飞翔的梦想》其中的段落:“出发,在路上,飞机、火车、汽车、步行,年复一年就是这样一个高强度的状态。 每一天,邓飞的日程都是紧张而忙碌的。从早上六点多起床,到晚上工作至深夜,为了他的梦想,邓飞四处奔波。”这段如果在广播中处理,“出发,在路上,飞机、火车、汽车、步行”,只这一句就要播出很多变化,播者会通过动作、细节和各种技巧用语言描绘出画面来,让听众能体会到邓飞如何紧张和奔波。而在电视中,由于有画面,播者在语言刻画上则会更倾向于依据片中人物的情绪,整段做一气呵成处理。

天津广播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中国人》有一期特别节目,是讲述天津抗日杀奸团纪实故事的,其中有一段是比较典型的讲述性语言:“此时大战的阴云笼罩着天津,日军向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发出最后通牒,平津时局急转直下。而也在同一天,天津南开中学的新生入学考试如期举行。29日是原定的发榜日,前一夜,南开中学校务主任喻传鉴彻夜忙碌。时间刚过午夜零点,离学校不过三里外的海光寺日本兵营突然传来炮声。二十九军驻天津守军向日军主动发起进攻。一时间,日本兵营、火车站、东局子飞机场,炮声震天。” 恰好广播节目《百姓故事》特别节目有一期也是介绍天津抗日杀奸团的,这两档节目都是以真实事件为主要内容,用真实的影像、声音还原现实生活与人性本真,少了传奇故事播讲中常常突出的“悬念”“猎奇”。因此,在有声语言的播讲处理上非常讲究,特别是广播节目。“大战的阴云笼罩着”“急转直下”“彻夜忙碌”“突然传来炮声”“发起进攻”“炮声震天”,播者抓住几个关键词,通过绘声绘色的讲述、略显夸张的声调处理,把听众带入到当年的战争现场。而在电视中,由于呈现出的画面已经很丰富,所以就不需要再在语言上使用过多技巧、着重刻画了。但是,配音语言的把握上还是不能太平、太小,否则会跟整个战争的画面和氛围配不上,要大气、沉稳,有一定的紧张度。配音自身展示出来的形象感、画面感作为一种情感元素,能够更好地表达主题、渲染意境,达到更好的观看效果。

总之,讲述类节目是目前广播、电视中占比很大的节目类型,其播音员、主持人又是节目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声语言处理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节目的整体传播效果。广播稿件要求播音员、主持人依据内容尽可能地运用播音技巧进行语言刻画,为听众呈现画面感。而电视的解说配音是辅助画面、阐释画面、服务于画面的,起到描述说明、抒发感情的作用。播音员、主持人只有在明确两种媒介不同特点要求的基础上,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完善,才能真正达到二度创作的目的,使“声音”在节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天津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饶雷)

猜你喜欢
广播电视
探讨光纤通信在广播电视系统中的应用
周六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一广播电视报
周二广播电视
周四广播电视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