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中“名山”注释的探究

2016-05-14 14:05万进峰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5期
关键词:太史公名山圣贤

笔者在讲解《报任安书》中“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时,按照课文注释解释为:将他藏在名山之中,传播于知我之人和交通发达的大都邑[1]。有个学生问道:名山是什么山啊?我一下子怔住了,此处的“山”真是山吗,是山,那该是指那座山。这个问题虽小,但确实是我教学中的一个盲点,“名山”的含义值得探究一番。

一、相关文献、常用工具书的注释及评价

(1)常用工具书的注释。现有常见苏教版高中文言文注解工具书,它们对“藏之名山”的注解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将它藏在名山之中;二是寄藏在大山之中。持第一种观点的有:《文言文详解一本全》[2]、《高中文言文全解一本通》[3],《高中文言文全解全析》[4]等选文中的注释。持第二种观点的有:《文言文全解》[5]、《高中文言文全解》[6]等选文中的注释。第一种观点比较模糊,既可以理解成具有象征意义的山,又可以理解成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山。第二种观点指物质的、具有具体形态的山。第一种观点对“名山”含义采取地是回避态度,不能帮助读者理解其真实含义。第二种观点,笔者认为其解释不妥。

“名山”理解成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山不靠谱。司马迁生活的时代,书籍要么藏于皇家图书馆,要么藏于私人书斋,笔者浏览过的文献来中,还没见过有把山当做藏书之地的。且西汉武帝时期也没有形成以山为基地影响力较大的学术交流中心,也就是说即使有山藏书,如果没有被专业人士读到且用来交流,书就不会被人接受、流传。只是能让书籍保存的藏书之地,这种藏书效果,明显与太史公的本心相违背,因此“名山”不可能是山。

(2)有关文献中的注释。“名山”为帝王藏策之府。《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有“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这么一句话,其中“名山”解释为皇帝藏策之府。司马贞《索隐》曰:“《穆天子传》云:天子北征,至于群玉之山,河平无险,四彻中绳,先王所谓策府。郭璞注云:古帝王藏策之府,则此谓‘藏之名山”是也[7],这就是“名山”解释为策府的依据。这种解释有其和合理性,但又存在疑问。

1.依据。“名山”有可能指太史令官署的藏书阁,因其藏书之珍且富,司马迁称之名山。汉武帝时期“广开献书之路,百年之间书积如山”(刘歆《七略》),“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迄诸子传说,皆允秘府”(《汉志·总序》)。这说明“秘府”是专门的藏书场所的。另外,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也有两处提到汉廷书府:一曰“细史记石室金匮之书”;一曰“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前一句的“石室金匮”乃泛指当时藏书之地,后一句也说明太史令官署也是藏书之所,《七略》也称“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廷阁、广内、秘室之府”。还有,做过太史的张衡曾称“蓬莱,太史秘府”(《汉书·张衡传》),正是用蓬莱仙山喻指太史藏书之所。以此来看,用“名山”喻指太史令官署藏书阁,司马迁也是可以地。这一观点,易平先生有详细论述,请参考《<太史公书>“藏之名山”新解》[8]一文。

2.疑问。不符常理。按照《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的文意来讲,《史记》正本应该藏在策府,副本藏在京师,这句话有两个疑点:一是,从常理上讲,为了保存自己珍贵的东西是不大可能将两部书藏在一处的,京师已有正本何必再将副本留在京师了,此乃不符常情。二是,《史记》很可能乃私撰,不大可能被藏于策府(官方机构)。从汉代官制职责来看,太史令掌管文史星历,但没有记史的职责。中书令由宦官担任,主要帮助皇帝处理宫廷政务,相当于皇帝秘书,记文史显然非其职责。据此,《史记》应该是司马迁私撰之作。既然是私撰,那么就不应该被策府所收藏。从文献记载来看,《史记》最早开始传播由司马迁外孙平通侯杨恽始(《汉书·司马迁传》),而不是从官方书库流传出来地,这个史实可以说明司马迁著书非官方行为。综上所述,将“名山”解释为策府不够周密,华钟彦教授在《〈史记〉的文学价值》一文中也持类似观点[9]。

“名山”是否为策府或太史令藏书库,是或不是都有一定的道理。要寻求准确的答案,还需要更多的文献资料,目前已有的文献难以给出满意答案,这个缺憾是难以弥补地。在现有条件下,弄清“名山”的真实含义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以文解文。

二、“名山”含寓意。

所谓以文解文,就是用本文的内容来解释文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如果我们抛开《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这句话,用文章内容来解读“名山”,笔者认为《报任安书》中“名山”含有寓意,喻指历代圣贤经典传世之作。这个观点可以通过《报任安书》中司马迁的志向加以论证。

(1)司马迁的志向及其层次。《报任安书》中司马迁主要表达了三个观点:一是,受极刑虽死难赎其耻,何乃推贤进士为;二是,隐忍苟活乃有志于书;三是,“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观点一是作者回应任安的来信,同时为观点二、三做铺垫,观点二、三是司马迁生之所求,死之所望,因此应是他的志向所在。司马迁“苟活于世”的追求是:写成一部能留名后世的作品,这是支持他忍辱活着的动力。但对他而言,这部书最好的结局是:“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他补偿前债且万死不辞。根据司马迁实现这两个志向的难易程度,笔者将其分为:现实目标与理想目标。

(2)司马迁的理想目标。其理想目标是:写一部比肩历代圣贤传世经典的名作,传给后世圣贤,在大都市流传。这个目标我们可以采取正反论证的方法加以论证。

1.反面论证。其理想目标有三个关键字:藏,传,通。“传”用司马迁自己的话(《太史公自序》)而言就是被后世贤圣所接纳,“通”就是在大都市流通。由此倒推,如果书没价值,即使书能存世后世贤圣怎么会接纳,没人赏识,也就谈不上流通大都,因此“藏之名山”这句重在强调书的价值。什么样的书才有这样大的价值,当然是像历代先贤传世经典的作品,只有这样的书才能使作者名垂千古。因此“藏之名山”意为比肩历代圣贤传世经典的名作。

2.正面论证。其一,从司马迁认为自己的书能达到的效果来看,效果一,文采表于后世。效果二,“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两种效果,正是历代圣贤传世经典拥有的效果。其二,从他效仿先贤的心迹来看。历代圣贤遭受困厄、终不可用而退论书策以舒其愤,他们期望“思垂空文以自见”。而司马迁也希望“传之其人,通邑大都”,这难道不是“思垂空文以自见”吗?其三,从司马迁的苦衷来看。历史长河中先贤其书未必会被时人认同,但终会被后世有识之士赏识、赞扬而得以广泛流传,他也说过“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传之其人,通邑大都”。这些语句中司马迁既流露出对时人不理解自己志向、未必能读懂这部书的感伤,又对这部书的价值的高度自信。试想,不是自信这是一部比肩圣贤传世经典的大作,他会有这样的感慨吗?其四,前面谈到过张衡用蓬莱仙山喻指太史藏书之所,这里的蓬莱也不能简单理解成山名,而是张衡借山名喻指藏书的宝贵。同理,司马迁也可以借“名山”来喻指太史令藏书阁中书的珍贵,“藏之名山”虽有指太史令藏书阁之意,但其意重在比肩历代圣贤传世经典。

总而言之,从司马迁的理想目标来看,此处的“藏之名山”如果仅仅指藏书之所,乃有悖于作者本意。只有把“藏之名山”理解成含有寓意,文章的逻辑才会流畅。

历代圣贤的经典传世之作或是后人思想的源头,或是其思想或文化价值令人仰视,或是其内容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就此而言,将这些书谓之“名山”一点都不为过,那正是让历代贤人雅士仰之、慕之的山。司马迁擅譬,以“名山”来论书的价值很自然。

三、结语

综上所述,“藏之名山”的“名山”,笔者认为含有双关之意,既实指书之所,又喻指历代圣贤经典传世之作。“藏之名山”意即藏于府库,比肩圣贤之作。从前人研究来看多以论证“名山”乃实指为目的,鲜有论及其寓意,但还是有人使用“名山”的寓意,如:可咏雪的《名山之宝谁识碍——谈前人在对〈史记〉文学性的认识上所走过的路》[10],王中翼的《名山事业,发愤着就——读司马迁〈报任安书〉》[11],杨牧之的《理想、毅力与‘名山之业——重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12],这三篇文章其内容虽然没有涉及“名山”的解释,但题目中所用“名山”一词明显不是指山或藏书之所。每每读起《报任安书》就会被它时而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时而慷慨大义、气贯长虹的语言所折服。时至今日,司马迁早已“求仁得仁”,壮哉!

参考文献:

[1]丁帆,杨九俊.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五[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

[2]陶晓跃,陆小红.高中文言文详解一本全[M].河海大学出版社,2013.

[3]编写组,高中文言文全解一本通[M].北京教育出版社,2015.

[4]牛胜玉,文言文全解全析(高中)[M].青岛出版社,2014.

[5]朱广成,文言文全解(苏教版高中新课标)[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6]方圆,文言文全解[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

[7]司马迁,太史公自序[M].中华书局,(p3320),1959.

[8]易平,《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新解[J].历史教学,2004(04).

[9]华钟彦,《史记》的文学价值[J].安阳师专学报,1980(00).

[10]可咏雪, 名山之宝谁识碍——谈前人在对《史记》文学性的认识上所走过的路[J].语文学刊,1987(03).

[11]王中翼,名山事业,发愤着就——读司马迁《报任安书》[J].中学生百科,2015(02).

[12]杨牧之,理想、毅力与“名山”之业——重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J].天水师专学报,1985(01).

万进峰,教师,现居浙江玉环。

猜你喜欢
太史公名山圣贤
“太史公牛马走”
太史公“恤”
太史公“恤”
视野中的名山
修身
趣味谜语·每行打一中医用语
王船山的人生哲学简论
川贵寻茶
诡异的仕女图
邮票上的世界名山